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纤维蛋白是一种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组织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其中血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已经证明有利于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在高度交联的凝胶支架内迁移,并促进其增殖与分化。目的:探讨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质量浓度纤维蛋白凝胶内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生长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取胎鼠四肢,组织块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分别接种于20,10,5g/L纤维蛋白凝胶内,并设立对照组,接种于无凝胶的正常培养基中。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凝胶内的形态学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增殖状态,酶标仪和Von Kossa染色分析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盐沉积情况。结果与结论:培养7d,在纤维蛋白凝胶内的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长突起,且连接成网,而对照组细胞呈纺锤形或立方形。与对照组比较,凝胶组细胞增殖活跃,至培养第14天达峰值,以5g/L凝胶细胞组荧光最强;凝胶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从14d开始增强,21d达峰值。培养14d后20g/L凝胶组在凝胶区出现小矿化结节,随后逐渐融合,而对照组无矿化结节出现。证实纤维蛋白凝胶支架能够支持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与生长,且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g/L低浓度凝胶有利于细胞形态的发生,20g/L高浓度凝胶有利于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纳米微球(dex-GMA-bFGF-N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作用。采用改良乳液聚合技术合成纳米微球,将单纯bFGF(A组)、空白dex-GMA凝胶纳米微球(B组)和载bFGF凝胶纳米微球(C组)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中,不添加任何添加物的单纯MSCs为空白对照组(D),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dex-GMA-bFGF-NPs对BMSCs分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dex-GMA-bFGF-NPs大小均匀,包封率高达88%,85%的bFGF在前14 d释放。dex-GMA-bFGF-NPs对bFGF缓释有效促进BMSCs的增殖,在培养12 d后,A、B、C和D组细胞数分别为(21.97±0.25)×104个细胞/ml(、12.43±0.13)×104个细胞/ml(、27.45±0.78)×104个细胞/ml和(12.03±0.43)×104个细胞/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3 d后,A组的G2/M+S期百分数最高,7 d后,C组的G2/M+S期百分数最高。结论:dex-GMA-bFGF-NPs可控制活性bFGF的长时间持续释放,作为bFGF的缓释载体,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纤维蛋白是一种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组织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对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促分裂作用的多肽生长因子。两者结合有利于干细胞在高度交联的凝胶支架内迁移,并且促进其增殖与分化。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胎肢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纤维蛋白凝胶组,纤维蛋白凝胶中加入正常培养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在纤维蛋白凝胶中加入含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加入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对照组,采用无凝胶正常培养基培养。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大鼠胎肢细胞,取第3代细胞接种于以上培养基中。分别在第3,5,7,14,21,28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mRNA表达及细胞形态观察。结果与结论:在有纤维蛋白凝胶组内培养至7d细胞具有较长突起且连接成网,而在无纤维蛋白凝胶组内的细胞呈纺锤形或立方形;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7,14,21d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单纯纤维蛋白凝胶组和单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组(P0.05)。各时间点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P0.01)。提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利于细胞形态发生,并明显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骨组织修复有关的生长刺激因子,并且在凝聚后可以形成纤维蛋白网络支架利于细胞的黏附而促进骨组织再生。 目的:体外评价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方法:分离培养5 d龄新生大耳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成年大耳白兔外周静脉血的富血小板血浆。设置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组)、复合α-MEM培养液组及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各组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复合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优于其他组,其凝胶完整、均匀、半透明,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散在分布,有较多长突触伸展在凝胶中,在凝胶中散在分布黄绿色荧光亮点和结节,显示有钙化结节形成。数量和大小第3周比第2周稍有增多和增大,而与α-MEM培养液复合未见荧光显色。说明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明显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韧带损伤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韧带组织工程。目的:探讨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韧带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后的交互生物学效应。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分为3组:对照组、Ad-EGFP组及Ad-bFGF组。各组细胞相应处理后分别与韧带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水平,RT-PCR检测各组两种细胞中Scleraxis、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核心蛋白多糖、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等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腺病毒介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高效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3,6 d后,与对照组及Ad-EGFP组相比,Ad-bFGF组两种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 < 0.01);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高(P < 0.01),韧带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核心蛋白多糖、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mRNA表达均降低(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cleraxis、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1)。以上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韧带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同时抑制了其胶原合成能力,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同时增强了其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具有促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等活性,在细胞分化和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配体结合,进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级联反应,从而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主要分布在肝脏中,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胰岛素及其受体一起构成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其对细胞生长和代谢具有多效作用。 背景:生长因子作为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细胞生长及增殖必需的调节因子,一直被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er,IGF-1)联合作用对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6-8 d龄昆明雄性小鼠睾丸内分离培养精原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将精原干细胞接种于经丝裂霉素C处理过的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分组干预:对照组加入正常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bFGF、IGF-1组分别加入含20 μg/L bFGF、20 μg/L IGF-1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bFGF+IGF-1组同时加入含20 μg/L bFGF及20 μg/L IGF-1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CCK-8、EDU染色法分别检测精原干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原干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PCNA、Bax、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IGF-1组、bFGF+IGF-1组吸光度值显著升高,与bFGF组、IGF-1组比较,bFGF+IGF-1组吸光度值进一步升高(P < 0.05),EDU染色得到与CCK-8实验一致的结论;②bFGF+IGF-1组S+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IGF-1组、bFGF组S+G2/M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③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IGF-1组、bFGF+IGF-1组凋亡细胞降低;与bFGF组、IGF-1组比较,bFGF+IGF-1组凋亡细胞进一步降低;④与对照组比较,bFGF组、IGF-1组、bFGF+IGF-1组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1),Bcl-2和PC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与bFGF组、IGF-1组比较,bFGF+IGF-1组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P < 0.01),Bcl-2和PC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 < 0.05);⑤结果表明,bFGF、IGF-1通过上调PCNA和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二者联合作用效果最佳。 ORCID: 0000-0001-5693-3713(李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对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5-氮杂胞苷(5-aza)的培养基(A组)、含bFGF的培养基(B组)、含5-aza bFGF的培养基(C组)以及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培养人骨髓MSCs。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actin、cTnT和connexin-43的表达;RT-PCR法检测Nkx2·5、GATA-4和cTnT的mRNA水平;MTT法检测MSCs的增殖。结果A组和C组的部分细胞呈肌细胞样改变,表达蛋白α-actin,cTnT和connexin43;A组和C组的cTnT、Nkx2·5和GATA-4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的Nkx2·5和GATA-4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和C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但C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bFGF能明显促进MSCs增殖,与5-aza合用能更好地诱导人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抗骨增生胶囊可促进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含抗骨增生胶囊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抗骨增生胶囊药粉11.6,34.8,104.4 g/kg,空白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灌胃12 d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备用。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4组培养,分别加入含上述4种血清的成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培养24,48,72 h,检测细胞增殖;培养7,14 d,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7 d,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培养14 d,进行茜素红染色。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组比较,低剂量组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中、高剂量组培养48,72 h的细胞增殖显著升高(P<0.05);(2)与空白组比较,低剂量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变化,中、高剂量组培养7,14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低、中、高剂量组均可见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阳性,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4)结果表明,含抗骨增生胶囊血清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在去抗原等处理基础上保留异种骨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成骨诱导活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的:探讨异种骨材料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异种骨材料浸提液(实验组)和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对照组)。MTT法、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细胞周期变化。取第3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加入成骨诱导分化浸提液,对照组加入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培养至第7,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培养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培养1,3,5,7 d的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细胞周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实验组(P < 0.05)。培养第7,14天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成骨诱导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可见两组均有钙结节形成,实验组钙结节面积更大。结果表明异种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成骨细胞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增殖的影响,以探索体外培养HAMSCs的最适条件。方法分离、培养HAMSCs,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鉴定及检测。实验组将bFGF分为0.1、0.5、1、5、10、20、40、80ng/ml共8个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只加HAMSCs,不加bFGF;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基。各组孵育48h后加入Am-Blue试剂,继续孵育,待培养基由靛青蓝色开始变成粉红色时取出用酶标仪测量各组的吸光度(OD),重复3次实验。结果 0.5、1、5、10、20、40、80n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ng/ml组与0.5、1、5ng/m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ng/ml组与40、80ng/m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表明bFGF促增殖作用最强的最小浓度为10ng/ml。结论 bFGF能够促进HAMSCs增殖,且促增殖作用最强的最小浓度为10n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纤维蛋白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它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4~6ml, 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D-Hanks液洗涤离心2遍,悬浮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中,行原代培养.传代的细胞分为2组,一组继续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一组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分别收集细胞接种于含纤维蛋白胶的培养板中.不含材料的培养板中接种细胞作为对照.于不同时间进行处理,用于相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行MTT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测定.结果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纤维蛋白胶表面生长,逐渐粘附.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细胞光吸收值(OD值)、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方面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纤维蛋白胶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分化都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Sertoli细胞(SCs)体外共培育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为两者联合应用于移植修复提供线索.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简称L),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细胞后,将其加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的BMSCs与SCs共培育体系,设立L细胞为对照组,L+刀豆蛋白A(ConA)、BMSCs+L+ConA、SCs+L+ConA、BMSCs+SCs+L+ConA四大组细胞为实验组.培养4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ConA可以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BMSCs、SCs均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加入BMSCs和SCs的比例增加而增强,BMSCs和SCs混合培养后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且在某些浓度时呈现协同性.结论 BMSCs与SCs体外共培育时可增强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纤维蛋白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它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取2月龄新西兰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4~6ml,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D-Hanks液洗涤离心2遍,悬浮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中,行原代培养。传代的细胞分为2组,一组继续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一组用条件培养基培养。分别收集细胞接种于含纤维蛋白胶的培养板中。不含材料的培养板中接种细胞作为对照。于不同时间进行处理,用于相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行MTT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测定。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纤维蛋白胶表面生长,逐渐粘附。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细胞光吸收值(OD值)、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方面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胶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分化都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联合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先行脂肪干细胞提取手术,分离、培养、鉴定脂肪干细胞,行干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选择缩短分数(FS)<40%的SD大鼠(36只),完全随机分4组:单纯注射PBS组(n=9)、单纯注射bFGF组(n=9)、PBS+ADSC组(n=9)以及ADSC+bFGF组(n=9),以bFGF胶为可注射性载体,ADSC为种子细胞,1周后进行大鼠心梗部位移植.移植4周后对心梗面积、左心室室壁厚度、心梗部位微血管密度、ADSC在心梗部位分化情况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利用心脏超声对心梗大鼠的心脏功能进行测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方法评价其改善心脏功能可能机制.结果 成功分离ADSC并且通过流式细胞术表明大多数分离的脂肪干细胞CD90抗体阳性、CD29抗体阳性、CD45抗体和CD34抗体阴性.脂肪干细胞能够经过诱导分化成成脂、成骨细胞.PBS+ADSC组以及ADSC+bFGF组在室壁厚度、梗死面积、梗死区域微血管形成能力与PB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以ADSC+bFGF组最为显著(P<0.01).ADSC移植到大鼠心脏4周后,可以分化为cTnT阳性细胞、SMA阳性细胞以及vWAg阳性细胞.心功能检测结果表明PBS+ADSC组同ADSC+bFGF组一样,具有心梗修复能力.结论 移植ADSC的同时增加bFGF能促进梗死区的心肌再生以及血管化,并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影响.方法 从8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分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荧光染色,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培养基为自体血清,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与B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接触培养组及非接触培养组的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但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1),其CD4+ CD25+ CD127-Tregs频率显著高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P均<0.01);接触培养组与非接触培养组比较,淋巴细胞增殖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BMSCs可抑制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上调CD4+ CD25+ CD127-Tregs表达.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相关实验表明Bio-Gide胶原膜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有关与其复合培养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Bio-Gide胶原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覆盖Bio-Gide胶原膜的培养板(实验组)与单纯培养板(对照组)培养。于培养1,4,7,14 d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1,4,7,14 d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两组细胞数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对照组培养7 d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实验组(P < 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实验组成骨诱导14 d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d添加质量浓度20ng/ml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 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0~14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d较0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虹干细胞群.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