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5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88例)和非下肢血管病变组(1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差异;以此来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256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下肢血管病变者88例,占比34.38%;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其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这5个因素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_2DM)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原因,为早期从源头上切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预防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方法:选取151例T_2DM患者,按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分别为T_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PAD组)和T_2DM无下肢血管病变组(NPAD组),从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腰臀比、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素、肌酐、尿酸、血清胱抑素C、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血清25羟维生素D等方面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病程、吸烟史、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饮酒史、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吸烟史、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血清25羟维生素D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扫描结果将其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C肽、餐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 h尿白蛋白。结果: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下肢血管病变的为73例,约占58.4%,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及24时尿白蛋白等均显著升高。结论: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无创性检查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280例进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血管病变者占62.2%(174/280).PVD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餐后2h血糖(OR分别为1.164、1.066、5.693、1.214).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根据下肢动脉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正常组、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三组,观察各组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的变化。结果初发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为18.3%。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合并轻度下肢血管病变者,其体质量指数、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中度下肢血管病变者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伴有轻度下肢血管病变者相比,患有中度下肢血管病变者舒张压、总胆回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具有体质量指数、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升高明显的特点。应及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下肢动脉病变,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干预治疗,从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同时评价踝肱比指数(ABI)的意义。方法:对97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6%(54/97)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示有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微量蛋白呈正相关。其中,ABI<0.9的47例中40例下肢血管彩超示有下肢血管病变。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ABI配合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良好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可延缓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SBP、DBP及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LDL—C明显相关。结论:为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2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确定下肢血管病变。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无下肢血管病变组(27例);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154例);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59例)。同时观察和分析临床因素及生化指标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比例高(P<0.05);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病程>5年、有家族史、周围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比例高。有下肢血管病变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无下肢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在中度及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中,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及LDL-C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病程及LDL-C水平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病变组和非病变组,其中病变组65例,非病变组3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24小时尿白蛋白等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相关.结论:高龄、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病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2007年在赤峰市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02%(290/446)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收缩压增高比例、周围神经病变(DPN)比例、冠心病(CHD)比例,在有下肢病变者中均显著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总胆固醇(Tch)、DPN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6,1.351,2.202)。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糖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凶素。方法 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踝肱比(ABI)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病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与ABI负相关(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糖尿病病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8例HbA1c≤6.5%的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DM组)及30例健康者(NC组)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然后以大于NC组MAGE的(x±1.96s)为MAGE升高的诊断标准,将DM组患者分为MAGE升高组和MAGE正常组,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下肢血管病变评分。结果 (1)DM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HbA1c、MAGE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患者中,MAGE升高36例,MAGE正常32例,两者的年龄、病程、HbA1c水平、下肢血管病变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AGE、年龄、病程、HDL-C与下肢血管病变评分相关(P<0.05);病程与MAGE相关(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MAGE是下肢血管病变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血糖波动是HbA1c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是影响血糖波动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FI)检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000例糖尿病患者及3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CDFI下肢动脉检查,观察血管内径、流速、流量、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并给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 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病变[760例(76%)]较对照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的49.3%,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的43.6%,糖尿病病程>5年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的80.3%,斑块检出率占检出者的81.0%,糖尿病组下肢动脉血管流速、血管内径、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下肢动脉病变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C)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有明显损伤、动脉硬化发生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病变准确、可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脂、血糖、一氧化氮等与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酸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聚乙烯硫酸盐沉淀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变化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结果  2型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 (LEDA)与年龄、家族史、近 1年血糖控制、LDL -C有相关性 ;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在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年龄、家族史、血糖控制不良、血脂代谢紊乱起重要作用 ,患者血管一氧化氮合成、释放无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所有2型DM患者均做下肢血管B超检查,研究组为踝肱指数(ABI)≤0.95者72例,对照组为0.95<ABI<1.40者84例.检测相应生化指标,结合年龄、体重指数、DM病程、ABI等,对2型DM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①研究组的年龄、病程、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②研究组ABI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③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C是2型DM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年龄、高胆固醇血症是2型DM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脂代谢紊乱可能对减少2型DM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血清尿酸(SUA)的关系。方法:将94例住院T2DM患者根据有无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SUA)、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BMI、WHR、FINS、HOMA-IR、LDL-C、TG、SUA较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年龄、性别、血脂调整后血尿酸水平高者发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提高(OR=1.113,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更明显,SUA的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永红  戴武  王长江  刘克梅  韩晓芳  叶军  刘玲  翟斐  章容 《安徽医学》2011,32(11):1855-1857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238例,全部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血管病变组及下肢血管病变组两组间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和24h尿蛋白排泄率(uAE),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比例。结果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79例(占65、8%),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28例(A组)、轻中度血管病变组5l例(B组),无血管病变组4l例(c组)。有下肢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HbAI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UAE和DPN发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C组),P〈0.01;而年龄、LDL—C、Fib和UAE在A组高于B组,P〈0.01或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年龄、病程、HbAIC、TC、LDL—C、Fib、UAE和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C肽、血脂水平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LOG-IQ700型超声诊断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下肢动脉进行检测,将下肢血管病变组74例与非下肢血管病变组54例进行对照,记录患者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空腹及餐后C肽。结果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LDL-C明显升高、空腹及餐后C肽明显降低。结论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脂、低C肽水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大血管病变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莹 《医学综述》2009,15(4):632-634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65例(年龄≥50岁,病程≥7年),全部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血管病变组及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血压。评价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采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T2DM患者中有80%伴发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病变的发生与空腹血糖、收缩压、HDL-C、LDL-C及脂蛋白a水平相关。②无血管病变组与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病变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G、CRP、脂蛋白a、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年龄的增大,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病程>10年的患病人数最多。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密切相关,血糖水平持续增高患者下肢动脉损伤明显加重,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应该严格、有效地控制血糖并纠正血脂代谢紊乱,这样有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