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14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为治疗组,应用联合法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T1)、治疗后(T2)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选取12例未治疗骨性反患者为对照组,也在相应时间拍摄X线片,对两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组发生显著的软组织改变,H角和软组织面凸角显著增大,软组织面角显著减小,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
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并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后面型改善明显、前牙反得到纠正、磨牙及尖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良好。SNA角平均增大4.23°,SNB角无明显变化,覆盖平均增加5.52mm。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前牵引矫治器,可快速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是纠正恒牙期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文安县医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例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矫治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其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矫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SNA角、ANB角、U1/SN、SN/MP、OP/FH、Y轴角、上唇突角、下唇倾角、下唇至审美平面均大于治疗前;SNB角、L1-MP、U1-NA、L1-NB、鼻唇角、下唇颏突角、上唇至审美平面均小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中性关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扩弓前方牵引辅助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的软硬组织得到显著改善,便于纠正牙性、骨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研究组给予上颌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颅侧位片指标及上气道间隙。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7%(P<0.05);两组治疗后SNA、SNB、Ptm-A、Y轴角、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NB、FH-MP、SN-PP、U1-SN、L1-MP、ANS-Me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NS-R均高于治疗前,SPL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PNS-R、PAS、V-LPW、SP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治疗可有效扩大上气道间隙上部,缩小下部,维持上下颌骨与牙列稳定,疗效确切,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美容医学》2018,(12)
目的: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14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及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结果:经过6个月的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14例患者GTRV指数均0.38,侧貌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期间,上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比较ANB、Wit’s值、N-ANS、SN-MP、SNA、U1-L1、FMA、SN-OP、AB-NPo、NA-APo、FCA治疗前后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B、FH-NPo、NB-Po、Y轴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可有效刺激上颌骨的生长,上下颌骨呈顺时针旋转,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牙性效应(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简便快捷,可用于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8.
上颌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面部软组织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例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颏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评价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3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利用面具式矫治器进行矫治的19例(男12例,女7例)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前与矫治结束时头颅侧位片和模型,并测量SNA、SNB、ANB、SND、Wits、U1-L1、FMA、SN-MP、SN-PP、U1-SN、IMPA、NLA、ULP、LLP、上面高、下面高、上颌模型牙弓宽度(前段、中段、后段),比较其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前方牵引6个月,SNA、ANB、Wits值、U1-L1、FMA、SN-MP、SN-PP、上面高、下面高、IMPA、NLA、LLP、上颌模型后段、下颌长度,比较其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D、U1-SN、SNB、ULP、上颌模型前段、上颌模型中段比较其矫治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儿童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可以刺激上颌骨的生长,同时使上下颌骨呈顺时针旋转,但对下颌骨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双期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新型矫治方法并评价对软组织改变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进行治疗,约半年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直至咬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双期矫治后,上颌骨及上切牙前移,使面中部及上唇前移,下颌骨及下切牙后退,使颏部及下唇后移。从根本上改变了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凹陷型侧貌。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充分牙性代偿,取二者之长将其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使其凹陷型侧貌由凹变直或变凸,显著改善了此类患者的容貌。是一种疗程短,效果佳,费用低的矫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单纯前方牵引与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6例,分别应用单纯前方牵引(13例)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13例)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的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组疗程平均8.2个月,联合组疗程平均6.3个月(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颌基骨前移,下颌基骨后退,上颌前牙发生了唇倾和前移,上唇前移,下唇后退,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联合组较单纯组下切牙发生了明显的舌倾和后移,覆盖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前方牵引与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都可以有效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可以缩短疗程,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矫正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活动矫治器方法牙合垫舌簧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正器加活动矫治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性Ⅲ类错牙合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下唇和切牙位置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固定矫正器与活动矫治器联合运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侧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额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通过A点的前移,下磨牙的直立和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明显改善。下前牙舌向移动和升高,[牙合]平面变平。结论:MEAW可以有效矫治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研究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糟先行前方牵引后行拔牙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且伴有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袷16例,均采用上颌扩弓加上颌前方牵引治疗一年,再行拔除4个前磨牙MBT直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T1)、前方牵引后(T2)、矫冶后(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采用前方牵引和拔牙矫治可以使骨性和牙性测量项目发生明显变化。SNA平均增大2.81°,ANB增大2.85°,下颌顺时针旋转2.85°,下切牙直立3.78°,U1/NA减小1.31°,U6-FHP减小5.36mm。结论:前方牵引和拔牙双期矫治法是一种治疗伴有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混合牙列期既能矫治轻、中度上颌后缩导致的Ⅲ类错[牙合],又可防止下前牙产生不必要的舌向移动的方法。方法:采用2×4矫治器,上颌加用Nance腭托,进行上颌前牵引,口内使用Ⅲ类牵引。在下前牙达到预定的位置后,更换下颌弓丝,弓丝上于双侧下第一恒磨牙带环颊面管前方弯阻挡曲,防止下前牙在挂Ⅲ类牵引时继续舌向移动。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前牙反牙合解除。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矫治后SNA角、S-Ptm距、A-Ptm距、ANB角明显增加,U6-Ptm距增大;治疗还引起前牙唇倾度的变化,但与第二次头颅侧位片相比较,治疗结束时L1-Mp角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矫治轻、中度上颌后缩的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时,上颌前牵引加Ⅲ类牵引是有效的方法;于下第一恒磨牙带环颊面管前方弯制阻挡曲,可防止下前牙过度舌向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