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  缪金虎  赵慧群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11-12,封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结构、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IMT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肌梗死组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心绞痛组有明显增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3)。结论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监测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其中;60例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60例三支病变组;另选用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非冠心病组。通过超声检测,对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以及Gensin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单支病变组相比,双支和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以及Gensin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能够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从而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加重(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IMT和斑块可用于辅助预测冠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8.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性质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不明原因胸痛、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病人109例,分成正常对照组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9例、稳定性冠心病组(sCAD)11例,对比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并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B超的粥样斑块情况。结果ACS组与sCAD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比较,ACS组软斑块(占71.2%)明显高于sCAD组(占1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的斑块性质,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干预作用。方法:3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辛伐他汀20mg/d,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变化,血脂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减少,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脂和降低MMP-1等独立于调脂的抗氧化、抗增殖等作用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SonoCT技术检查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对80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进行SonoCT技术检查,观察其有无斑块、斑块性质、IMT增厚、狭窄,测量PSV、EDV、RI等参数。结果61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IMT增厚和斑块形成,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SonoCT技术检查颈动脉无创、准确,可重复直接测量IMT、斑块大小,确定斑块性质,预测脑血管病高危状态,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将208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根据病变有无分为冠心病组116例和非冠心病组92例,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病变程度。结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等级积分和斑块数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颈动脉病变严重度增加,狭窄〈50%、50%≤狭窄〈70%、狭窄≥7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对颈动脉斑块严重度Crouse积分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并对疑似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检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消栓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以及住院部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栓颗粒,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均无出现药物的相关副作用,而加用消栓颗粒治疗的观察组中颈动脉内径、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斑块面积等指标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消栓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2例与不稳定斑块组52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4例、中度狭窄组42例、重度狭窄组38例;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群做对照.测定各组Fg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不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各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差异显著(P<0.05),随着狭窄程度越重,IMT及Fg含量越高.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狭窄程度均与Fg水平相关,Fg可能通过增加IMT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