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伤寒论》中药物特殊煎煮方法,以指导现代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方法:查阅《伤寒论》全文,参阅《金匮要略》,对其中药物的特殊煎煮方法及其目的进行研究,探索这些药物特殊煎煮方法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不同的煎煮方法,或可减轻毒副作用,或可增强疗效,或可拓展功能,或可养护胃气等。结论:《伤寒论》中药物特殊煎煮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方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静 《光明中医》2010,25(3):362-36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伤寒论》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的煎药方法。方法运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结果《金匮要略》汤剂的煎煮时间(以煎煮程度计)有轻煎、中煎和浓煎之分,其中中煎(药液量为加水量的30%~50%)最多,占全书103首汤剂的70%;汤剂浓度以25%~45%(g/mL)为多。结论《金匮要略》煎药方法为当今制订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兑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但它们常常被忽略,影响到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9.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方法:查阅中医典籍及有关历史学、哲学书籍,对汉唐之际的医学格局进行考证。结果:张仲景本为一师式《汤液经法》的民间草医,王叔和不懂张仲景"论广《汤液》"的初衷而擅自加入很多《伤寒论》内容,宋本《伤寒论》已远非张仲景的"论广《汤液》"而增加了许多林亿辈校入的内容,三阴三阳的原始意义为六经、六病,《金匮要略》并非张仲景一人著作。结论:要正确解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必须首先搞清楚其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伤寒论》中方剂的特殊煎煮服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中医药学者对《伤寒论》中一整套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但大多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证要,忽略了有关药物煎煮和服用方法的论述,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煎煮和用法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仲景之书,辨证精湛,立法组方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对方药煎煮服法也寓有深意。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先煎与后下、泡服、去滓再煎、煎煮用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的认识且经过后世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学者细心研读,必有心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文献出发,采用方证分析、类比、总结名老中医应用经验等方法,探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结果:《伤寒论》中甘草主要用以主治心悸、咽痛;其与某些药物配伍之后还能用于经汗、吐、下法误治后的变证和解毒;剂量多用二两,相当于现在的6g;同时也有其禁忌证(症)。结论:《伤寒论》中广泛应用甘草治疗心悸、咽痛等病证,并非仅仅是佐使之用或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13.
卞嵩京教授以《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所载之药性理论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以经解经。临床辨证,必以《汤液经》法辨证论治为准则;处方选药,亦以《本经》药性主治功能为依据。《本经》诸多药性,为今世所不知,临床亦不运用。卞师将其用于临证,细微辨证,选药精准,故效如桴鼓。附验案6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最早论述杂病辨证施治的专著。列方约二百余首,用药约155味,计10余种剂型。该书不仅对药物炮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还十分重视煎煮及服药方法。笔者结合学习体会,对书中药物的煎煮方法作一粗略归纳探析,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斧正。1先煎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和病情需要,对方中的部分药物先煎。如葛根汤中的麻黄、葛根;酸枣仁汤中的酸枣仁;栀子豉汤中的栀子;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大承气汤中的枳实、厚朴等。一些药物先煎是为了缓其性,如书中凡用麻黄的方剂均要求麻黄“先煮两沸去上沫”;…  相似文献   

16.
徐静  张慧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2,53(19):1703-1704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煎煮法中的“沸”进行了探讨.参考简单的实验结果,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张仲景原著中的“沸”是一个计算煮药时间单位,其操作有可能是通过“离火控温“实现的;“1沸”大约为5~10分钟;离火控温在古代作为一种煮药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辨证施治准确,组方严谨,选药精细,且对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视。其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论》)中虽无方剂用法的专篇论述,但此内容却散见于是书之中。本文兹将《论》中的方剂用法简要地归纳整理于后,欠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剂型的种类由于“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故《论》中有汤、散、丸、酒、煎等多种剂型。二、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药物的煎煮法和服用法。(一)煎煮法:煎煮  相似文献   

18.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倾向,可纠正机体异常。《金匮要略》下利篇所载方剂组方灵巧,结合《金匮要略》下利相关方证的特点,可从用药及配伍、服法、煎法方面进一步理解基于四气五味的组方思路。不同的炮制状态可使药物的偏性有所不同,处方的性能可通过用药的选择调整;全方性味的效力与归属可通过应用不同用量的单药或部分组合药物实现;性能功效相仿的药物配伍可相辅相成以增强功效,相反者可相互牵制、相反相成,针对有毒或药性峻猛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制约之品以减毒纠偏,不同性味特点的方剂可通过同一药物的不同配伍实现。除用药配伍方面外,药性的实现有时需配合特殊煎煮方法。处方性味效能的有效发挥还需配合适合的服用方法。如此可助临床组方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记载使用粥的方剂共25首,分别伍用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其中粥汤调和药物6首、药后服粥8首、粥药混合煎煮11首。粥在这些方剂中分别起到顾护胃气、助益汗源、温补阳气、养阴生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和散剂等作用,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可为现代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