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红唇肌肉瓣在单侧唇裂修复中恢复红唇正常外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Millard法修复唇裂,最后处理红唇时按固定的定点法切开形成红唇肌肉瓣,再造唇珠,形成唇峰,恢复红唇正常功能及形态.结果 共治疗78例,术后随访6~36个月,除6例鼻翼扁塌,早期手术的5例患侧红唇轻度上提外,67例均获得了良好的鼻唇形态,所有患者唇峰均下降充分,两侧唇峰及唇高对称,人中形态好,修复的红唇丰满、唇珠明显,红唇过渡自然,瘢痕不明显,形态、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红唇肌肉瓣应用于单侧唇裂的红唇修复,效果良好,简单易行,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应用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裂侧唇缘设计一皮肤红唇三角瓣,内旋推向健侧,再造唇珠;口轮匝肌、鼻小柱和鼻翼外侧角的松解、复位固定;鼻底构建与鼻堤形成等多种方法,于2008年4~12月,对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堤和唇珠明显,无鼻底凹陷,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小,唇珠外形佳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尽可能减少白唇部皮肤切口瘢痕的单侧微小型唇裂(单侧Ⅰ度唇裂)的修复方法.方法 遵循微创技术操作原则,采用鼻堤Z成形术切口,行白唇区、鼻基底区口轮匝肌浅面皮下剥离,部分离断降鼻肌并松解患侧鼻翼基部在上颌骨的粘连,切取患侧口轮匝肌瓣向内向上推进与健侧口轮匝肌重叠缝合,固定于鼻小柱基部患侧皮下深层,结合唇系带松解、去表皮唇黏膜下组织瓣填充于红唇凹陷部位以修复红唇唇裂.结果 7例先天性单侧微小型唇裂修复后均甲级愈合.后随访6~18个月,唇裂鼻堤、红唇凹陷修复效果明显,且患侧鼻孔宽大及唇高短缩畸形亦有改善.结论 鼻堤切口结合去表皮唇黏膜下组织瓣修复单侧唇裂,可在尽可能避免白唇切口瘢痕的前提下,明显改善单侧微小型唇裂存在的鼻堤、红唇凹陷、鼻孔宽大畸形,并延长了患侧唇高,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并符合微创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切除红唇瘢痕畸形后,沿缺损两侧红白唇交界线切开并游离两侧正常红唇粘膜肌瓣,长度一般为1~2cm,向缺损区推进修复缺损。结果:术后患者唇弓形态完整良好,红唇丰满,手术瘢痕不明显。结论:在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情况下,应用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前庭矩形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可行性,评价该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应用遵循整形外科原则的鼻前庭矩形瓣法对80例单侧唇裂患者行立体三维修复。术后对外观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除3例患儿红唇唇珠欠丰满,2例患侧鼻翼扁塌,2例切口有轻微瘢痕增长外,其余病例静态、动态效果良好。所有病例患侧唇峰均下降充分,两侧唇峰对称,人中形态好,人中嵴的形态接近正常。修复后的上唇更为丰满、松动,红唇丰满,唇珠明显。结论:应用鼻前庭矩形瓣法进行单侧唇裂的立体三维修复,符合整形外科原则,且不牺牲人中部位的组织及破坏了人中嵴、人中窝等重要美容结构。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卫裴  梁杰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400-40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红唇双叶瓣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红唇畸形.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旋转固定的唇粘膜瓣色泽红润血运良好,左右侧红唇组织厚度一致,口哨样畸形消失,唇珠明显.结论:应用红唇双叶瓣法可以同时矫正两侧红唇厚薄不均、口哨样畸形及唇珠不明显等多种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方法简洁,术后效果确切,是可行的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旋转推进法与下三角瓣法两种术式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后效果, 优化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技术。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 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接受唇腭裂外科治疗不完全唇裂患者27例, 男12例、女15例, 年龄3个月至31岁, 平均3岁7个月。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患者进行修复, 并对术后鼻唇对称性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在唇裂修复术后, 均获得了较好的术后即刻效果。两种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的鼻唇形态恢复指标比较中, 如鼻孔底宽健患侧比(P=0.751)、鼻孔最大高度健患侧比(P=0.155)、鼻孔最大宽度健患侧比(P=0.675)、鼻翼外侧最凸点至面中线距离比(P=0.905)、鼻翼口角距健患侧比(P=0.978)、鼻翼唇峰距健患侧比(P=0.306)、唇峰至面中线距离健患侧比(P=0.100)、唇峰口角距健患侧比(P=0.516)、唇峰点红唇厚度健患侧比(P=0.14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对鼻唇形态对称性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新旋转推进法术式把切口引至鼻小柱基部附近, 且增加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Millard单侧唇裂修复术的改良方法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对49例先天性单侧唇裂应用改良的Millard法修复:改良I式不在患侧鼻孔下方作切口,减少了瘢痕形成;利用患侧干燥红唇组织重建健侧唇弓部分的红唇欠缺;利用小瓣“L”、“M”连同唇颊黏膜瓣来参与闭合梨状缘附近的伤口促进愈合;松解患侧鼻翼外侧脚及鼻腔内作松弛切口重建前鼻孔;灵活掌握“5~x”的返切和“C”瓣的旋转推进方向来延长唇高。结果:所有病例出院时双侧唇高相等,唇弓形态自然,鼻孔外观良好,效果满意。结论:该改良技术弥补了传统的Millard法术后易发生唇高不足、干燥红唇与湿润红唇错位等缺点,提高了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单侧唇裂患儿,年龄3~17个月,平均(7.5±2.2)个月,均接受改良Mohler法修复,术后由颌面外科资深医师评估手术修复美观效果,并测量手术前后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小柱基底等唇鼻外观形态参数。结果:70例单侧唇裂患儿均成功完成改良Mohler术,术后愈合较好,未出现感染、裂开等并发症。一期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2.86%,双侧唇高/宽/长度、鼻底宽度、鼻孔大小等协调对称,5例修复欠佳者行二期修复,唇鼻形态逐渐恢复正常;术前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拆线测量,健、患侧上述唇鼻外观形态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Mohler法能有效修复单侧唇裂患儿的唇鼻外观形态,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单侧唇裂患儿术前唇鼻形态的数据资料,根据唇鼻畸形特征设计手术修复方案,通过术后临床观察,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单侧唇裂患儿85例,分为单侧完全性唇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组。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测量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各组患儿裂隙两侧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单侧唇裂患儿术前裂隙两侧唇鼻部各项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术后随访表明,两组1岁以内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和鼻底宽度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裂隙侧唇长较健侧小,鼻底宽度较健侧大。完全性唇裂组患儿术后半年患侧鼻小柱高度小于健侧。1~2岁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单侧唇裂患儿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和人中嵴高度,对术前手术设计和术后对称性评估有很大的帮助。短期随访表明,1岁以内单侧唇裂患儿患侧唇长变短,鼻底增宽,在今后的唇裂修复中,需要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illard唇裂修复术式改良的优点。方法应用改进的Millard唇裂修复方法:健侧干燥红唇的不足通过患侧干燥红唇的三角瓣来补充;形成L瓣修复鼻孔坎的外侧;应用多角延长瓣延长唇高。结果31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双侧唇高相等,唇弓形态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弥补了传统的Millard唇裂修复术后出现唇高不足的缺陷,避免了干燥唇红与湿润红唇的交错,使鼻唇畸形的修整更趋近于外形美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llard唇裂修复术式改良的优点.方法应用改进的Millard唇裂修复方法健侧干燥红唇的不足通过患侧干燥红唇的三角瓣来补充;形成L瓣修复鼻孔坎的外侧;应用多角延长瓣延长唇高.结果 31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双侧唇高相等,唇弓形态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弥补了传统的Millard唇裂修复术后出现唇高不足的缺陷,避免了干燥唇红与湿润红唇的交错,使鼻唇畸形的修整更趋近于外形美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单侧唇裂较为常见 ,其修复方法很多 ,但对红唇的修复多在手术末期才行修剪 ,因当时局部组织水肿较明显 ,如何去除红唇组织缺乏准确性 ,术后易导致继发畸形。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 110例单侧唇裂的患者采用预设红唇瓣的方法修复红唇 ,收到满意的效果 (图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10例 ,男 79例 ,女 31例 ;左侧唇裂 92例 ,右侧唇裂 18例 ;Ⅲ度唇裂 78例 ,Ⅱ度唇裂 32例 ;年龄 5个月至 18术前术后图 1 预设红唇瓣修复单侧唇裂手术前后对比图 2 术前设计图 3 术中切开图 4 缝合后岁。唇裂修复采用三角瓣法或旋转推进瓣法 ,均预设红唇瓣 ,手术…  相似文献   

14.
单侧唇裂修复术中红唇保留与美容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单侧唇裂修复术中红唇组织的保留方法与面部美容的关系。方法:通过322例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对红唇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唇珠完整、微突。结论:在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完全保留红唇是可行的,也是增进面部美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种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单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方法.方法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对21例单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患者采用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修复,调整两侧唇峰高度相同,缩窄白唇瘢痕,抬高塌陷的鼻基底,矫正患侧鼻翼塌陷,调整两侧鼻孔使之对称,矫正红唇局部凹陷或裂隙.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唇鼻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至1年,外形良好.结论 单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修复有规律可循,兼顾个体畸形差异适当调整术式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皮肤微小三角瓣联合口轮匝肌瓣功能性分区重建的方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收治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临床资料。参考上唇健侧解剖结构标记手术定点, 采用短直线结合微小三角瓣法设计皮肤切口:沿人中嵴方向设计短直线切口, 于患侧红唇缘上方皮肤设计微小三角瓣, 插入对侧唇峰处, 降低患侧唇峰, 延长人中嵴。将口轮匝肌分割为5个肌肉瓣分3区进行重建, 恢复上唇与鼻底亚单位结构, 重建唇珠、人中嵴结构, 纠正向健侧偏斜的鼻小柱, 抬高鼻基底。术后从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2个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1)主观评价, 由未参与手术的2位整形外科医师通过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照片, 对手术后瘢痕情况、唇弓连续性、唇峰高度、鼻底宽度、鼻孔对称性和人中嵴高度进行总体效果评分, 外形较差为1分, 一般为2分, 满意为3分。(2)客观测量, 由未参与手术的1位整形外科医师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双侧红唇厚度、双侧唇峰口角距、双侧人中嵴长度、双侧鼻翼唇峰距、双侧鼻底宽度, 计算非对称率(|...  相似文献   

17.
单侧唇裂较为常见,其修复方法很多,但对红唇的修复多在手术末期才行修剪,因当时局部组织水肿较明显,如何去除红唇组织缺乏准确性,术后易导致继发畸形。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110例单侧唇裂的患者采用预设红唇瓣的方法修复红唇,收到满意的效果(图1)。 1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男79例,女31例;左侧唇裂92例,右侧唇裂18例;Ⅲ度唇裂78例,Ⅱ度唇裂32例;年龄5个月至18岁。唇裂修复采用三角瓣法或旋转推进瓣法,均预设红唇瓣,手术效果良好,有较丰满的红唇。术后对30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均见唇弓外形正常,唇红及唇珠恢复正常的外形。  相似文献   

18.
单侧唇裂临床定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单侧唇裂关键性畸形要素:唇高不足、人中嵴变短的调查分析患侧上唇提出单侧唇裂新的临床分类,即定量分类。方法对单侧唇裂病例的健侧唇长及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长进行测量,将裂隙内、外侧唇长分别与健侧唇长进行比较。其相差值在2mm以内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正常(与健侧唇长相等时)或接近正常;相差在3mm以上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不足。结果100例单侧唇裂定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型,裂隙内、外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第二型,裂隙内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裂隙外侧唇长不足型;第三型,裂隙内侧唇长不足,裂隙外侧唇长正常或近接近正常;第四型,裂隙内、外两侧唇长不足型。结论单侧唇裂临床定量分类与既往教科书按唇裂的部位与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或以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面积不同进行分类[2]及其他有关文献唇裂分类方法[3,4]完全不同。这种分类法,理顺了单侧唇裂分类与修复原则、选择和改进修复方法及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对正确与合理指导单侧唇裂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转移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庭沟减少皮肤切口的术式在单侧唇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裂隙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颌部前庭沟,达到延长健侧唇高恢复唇珠外形的目的,解剖复位口轮匝肌,矫正鼻唇畸形,减少皮肤切口及瘢痕。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单侧唇裂44例,经1~2年随诊,患者唇部皮肤瘢痕不明显,唇弓唇珠外形满意,鼻小柱偏斜鼻翼外侧脚移位得到矫正,前颌部前庭沟深度增加。结论:该手术设计在单侧唇裂修复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鼻唇部亚单位结构形态和美学原则,对3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通过恢复唇高、修复口轮匝肌、重建人中嵴、鼻槛及鼻畸形矫正等方法进行综合修复。结果:随访6月~2年,患侧唇的高度、长度与健侧一致,患侧鼻底宽度适中且有较好的丰满度,鼻翼外脚形态自然,患侧人中嵴较明显,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结论:亚单位原则应用指导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进行综合修复,可获得较为完美的鼻唇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