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在IBD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IBD患者的肠道炎性反应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可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在IBD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为治疗IBD开拓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炎性肠病与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炎性肠病(IBD)T细胞免疫机制的异常,提出T细胞亚群免疫网络调控的失衡可能是导致IBD多种病理改变的关键。具体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论点:两类IBD动物模型SCID小鼠和细胞因子基因敲除小鼠的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与IBD的关系;γδ-T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人类HIV感染后原有的克隆病获得自发缓解的启示。对IBD的免疫治疗新进展也作了综述,包括(1)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6-MP)以及FK506;(2)细胞因子阻断剂、细胞因子受体或其受体后传导途径阻断剂以及抗炎的细胞因子;(3)抗-CD4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冯小芳  陈维雄 《胃肠病学》2007,12(11):698-700
趋化因子是机体内一群能使白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小分子细胞因子,其中的CC趋化因子主要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和某些T细胞亚群,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反应异常为其重要特征。本文主要探讨CC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CR)与IBD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两者在IB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IL-1家族的细胞因子,其受体为ST2。IL-33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在正常状态下作为细胞核内因子,结合核小体蛋白,发挥转录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在炎性反应刺激作用下,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h2型免疫应答,诱导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近期研究发现,IL-33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文就IL-33在IBD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是一种应激反应性转录因子,参与激活多种基因的表达,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产生,在多种器官中发挥抗炎抗纤维化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肠道炎性疾病,具有发展为肠纤维化和结直肠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高风险。关于IBD肠纤维化的发生进展与NRF2的关系已经在许多研究中报道,有关NRF2调控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治疗IBD及肠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因此,NRF2与IBD肠纤维化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0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 (IL) 10是一种重要的抑炎性细胞因子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活性。它在炎症性肠病 (IBD)中是一种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此文对IL 10特性及在IBD中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IL)-10是一种重要的抑炎性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活性。它在炎症性肠病(IBD)中是一种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此文对IL-10特性及在IBD中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随着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社会与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美国UC和CD的患病  相似文献   

9.
IL-18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促进Thl细胞分化,加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免疫及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并具抗肿瘤作用。IL-18在炎症性肠病中表达增加;IL-18造成小鼠肠道炎症;以及对肠道慢性线虫感染的研究,提示IL-18可能的致病作用。动物模型治疗实验结果提示拮抗IL-18功能是IBD可能的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吸烟与尼古丁对DSS肠炎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但是免疫功能异常在IB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吸烟可以缓解UC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CD却有恶化作用。临床观察亦发现,尼古丁灌肠和尼古丁皮贴剂对活动性UC具有治疗作用,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结果亦提示,吸烟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尼古丁有关。明确吸烟/尼古丁对UC/CD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环节(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澄清UC/CD在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异同,为IBD的预防、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野生型(购自SLC Co.,LTD.Shizuoka,Japan)和IFN-γ基因敲除(Bar Harbor,ME,USA)雄性BALB/c小鼠,6~8周龄,体质量20g~25g。饲养于日本弘前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IBD模型制作依照Okayasu et al的方法,小鼠给  相似文献   

11.
董显文  郑青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9,14(9):555-557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而AZA/6-MP广泛用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TPMT的活性/基因型与AZA/6-M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进行TPMT活性/基因型检测有可能预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旨在加深对肠道微生态与IBD关系的认识以及探讨治疗IB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欢  沈骏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8,13(5):312-314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疾病。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未及时治疗,长期炎症将最终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高。在各种结直肠癌预防措施中,化学预防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对IBD合并结直肠癌的现状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几种用于化学预防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陈胜  邹开芳  杨天  谭琰  丁炎波  钱伟 《胃肠病学》2007,12(6):339-343
Toll样受体(TLRs)家族可能在一系列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TLR2、TLR4和TLR9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和评估结肠黏膜的大体和组织学变化。分别以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2、TLR4和TLR9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三者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结肠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累及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PO活性显著升高(P〈0.01)。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炎性细胞胞膜和胞质仅有少量TLR2、TLR4表达,未见TLR9表达;模型组三者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此外还可见TLR2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TLR4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和腺上皮近腺腔侧胞膜。模型组结肠组织可见TLR2、TLR4、TLR9 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未检出三者mRNA的表达。TLR2、TLR4、TLR9的表达与MPO活性呈正相关(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TLR2、TLR4和TLR9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结肠的自身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继恒  王海红 《胃肠病学》2007,12(7):446-447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较易出现功能性肠道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肠道活动性炎症关系不大,却与肠功能紊乱有关,说明IBD的发病在某些方面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相似。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异常可致胃肠动力、分泌功能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与多种功能性胃肠病密切相关。而IBD的发病机制中亦存在功能性因素,提示IBD与IBS可能存在某些分子水平的联系,有必要对5-HT信号系统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殷洪敏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8,13(6):372-375
细胞因子在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合理处理能降低疾病的严重度和维持缓解。随着新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发现以及对其在肠道黏膜免疫中作用和CD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一些细胞因子在CD中的作用已被阐明。应用细胞因子制剂治疗CD可能提高治疗的特异性并降低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俊珊  郑萍 《胃肠病学》2009,14(1):55-57
Paneth细胞是一种分布于肠腺底部的肠黏膜分化上皮细胞,可向腺体分泌生长因子和抗微生物肽如溶菌酶和防御素。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Paneth细胞及其分泌的抗微生物分子参与了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可致自身免疫失衡,启动肠道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肠道黏膜功能的改变,在IBD的触发和复发中起一定作用。Paneth细胞在IBD中是参与免疫防御还是促进免疫损伤,目前仍在研究讨论中。  相似文献   

18.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烁  吕宾  晁冠群  郭赟  孟立娜  张璐 《胃肠病学》2008,13(9):544-547
背景:近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如何处理难治性IBD已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难治性IBD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29例IBD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及其治疗结果,将人选患者分为难治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难治组和有效组分别纳入26例和25例IBD患者,分别占总数的11.4%和10.9%。难治组患者首次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的中位病程显著长于有效组(18个月对7个月,P〈0.05)。两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病变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病时,难治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45.5±36.8)mg/L对(19.2±15.3)mg/L,P〈0.05],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45.9±37.1)mm/h对(21.9±12.7)mm/h,P〈0.051,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有效组[(24.2±10.2)g/L对(33.4±7.6)g,L,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有效组(38.5%对4.0%,P〈0.05)。结论:难治性IBD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与激素治疗有效的中-重度IBD无异,但接受激素治疗前的病程较长,起病时CRP、ES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