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曲美他嗪治疗组(32例)。曲美他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在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控制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心电图改善明显增加(P〈0.05),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心率和收缩压乘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控制UAP,且患者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氯吡格雷加丹参注射液组)64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ECG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及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加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结果 5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后表明,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不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其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硝酸并山梨酯联合磷酸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川芎嗪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Holter24h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时照组的77.5%(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Hoher 24h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磷酸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诺嗪缓释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诺嗪缓释片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诺嗪缓释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3,15(5):425-42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勇 《山东医药》2011,51(1):88-89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片(2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运动试验,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运动总时间、运动总作功、运动至ST段压低1mV的时间减少,运动至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明显增加(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舒冠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舒冠滴丸组(治疗组)30例和麝香保心丸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用量和停减情况、中医证候疗效和积分变化情况、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用量、停减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心电图∑-ST、N—ST、N-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舒冠滴丸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症状及心电图,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国产氯吡格雷和曲美他嗪,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异山梨酯用量指标均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氯吡格雷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可以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将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TMZ)20mg口服,3次/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实验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下降(P均〈0.01),运动持续时间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均〈0.01),运动中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mm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1);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变化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认为在传统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能明显改善SAP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11.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及组间对照,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6例)和曲美他嗪组(46例)。后者服用曲美他嗪20mgtid,余用药同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曲美他嗪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总有效率67.4%,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4.0%和52.2%,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和总缺血面积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灯盏细辛与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9~2012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2年)、Medline、EMBASE中关于灯盏细辛与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1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11篇文献的不同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治疗组在心绞痛控制方面有显著疗效,与丹参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灯盏细辛治疗组疗效优于丹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效应Z=7.49,P<0.00001,OR=3.48,其95%可信区间为2.51~4.82);灯盏细辛治疗组治疗2周后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亦显著优于丹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效应Z=8.02,P<0.0001,OR=2.82,95%可信区间为2.19~3.64)。未发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较应用丹参注射液更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控制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20~30mg/d,同时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400~600mg/d,连用2周.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2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无耐药现象及明显毒副作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96例UAP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成联合用药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和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差异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联合用药组:(4.1±1.2)次/d比(1.8±0.6)次/d,阿司匹林组:(4.0±1.4)次/d比(2.5±3.1)次/d,P<0.05或<0.01]和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组:(23.2±4.7)min比(3.3±2.6)min,阿司匹林组:(24.9±2.4)min比(7.3±1.6)min]均明显降低,P均<0.01;但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阿司匹林组降低更为明显(t=5.36、6.03,P均<0.05);同时联合用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85.35%),χ2=22.98,P=0.002。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杏丁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杏丁联合用药在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66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杏丁每日25 mL,静脉输注,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试验前后临床情况、活动平板试验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消耗量减少(P<0.01);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运动持续时间、总工作量明显增加.结论杏丁注射液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缺血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脂康的非调脂功能。方法:比较治疗组(血脂康组)与对照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包括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电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P<0.05)和改善心电图变化(P<0.05)。结论:血脂康治疗不仅可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且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低分子肝素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同时接受口服辛伐他汀40mg/d,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迅速降低UAP患者血清CRP水平,从而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UAP患者应尽早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134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患者49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患者37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患者48例。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cTnT、NT-proBNP,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通过绘制ROC曲线和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在UAP、NSTEMI及STEMI诊疗中的作用。结果 UAP组(除外cTnT)、NSTEMI组及STEMI组患者血清cTnT、NT-pro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nT、NT-proBNP、hs-CRP单独检测比较,3项指标联合检测ACS各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结论联合检测cTnT、NT-proBNP、hs-CRP能明显改善ACS中UAP的诊断效果,对于NSTEMI和其他急性心肌梗死也能使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优化,但对区分NSTEMI和其他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