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开卷有益》2021,(7):74-75
中医认为,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长夏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故湿为长夏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黏腻. 湿邪之病,一般说来,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证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可见湿虽为长夏主气,可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湿邪为六淫之一,在临床上湿邪致病颇为多见。鉴此,兹就湿邪的产生、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临床常见的湿证与疾病,以及治湿的常用方法谈点心得体会。 1 湿邪的产生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的产生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多发于夏秋季节,特别是长夏,盖长夏、初秋之际,湿土当今,每多淫雨连绵,秽浊薰蒸,人于气交之中,感之而为病。或久居潮湿之处,以及水上作业、汗出当风、涉水等,均易外感湿邪。内湿的形成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薛氏曰:“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更指出由  相似文献   

3.
“湿”与“热”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古云:“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能转化生热,热亦能转化生温.在妇科病治疗中,了解湿热与外阴溃疡、带下的关系,运用清利湿热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肝炎病毒"的致病特点进行讨论,认为肝炎病毒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嗜肝性、潜伏性、兼病性、可检性、免疫预防性、转化性、酿湿性、致瘀性、聚毒性等致病特点.  相似文献   

5.
湿邪致病临床多见,明晰湿邪的性质有利于指导湿病的治疗。湿邪具有隐匿性,发病难于察觉,湿气通于脾,治宜护脾;湿性重浊,临床常依"重"感和"浊"象诊断湿病,其治常兼疏风、清热之法以助除湿之力;湿邪致病病程缠绵,攻只能缓攻,补只可清补,贵乎守法,故常选取平和之药利湿而不伤正;湿性黏滞,常在祛湿剂中佐以理气之药以复脏腑气化之常,有不治湿而湿邪自除之妙;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治疗常顺应湿邪趋下之势,采用通利小便之法以除湿。通过阐述湿邪的特性及辨治,体现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临床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T细胞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湿性趋下的机制与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内酶的活性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临床上湿邪致病往往兼夹痰、热、寒、风等因素,故今后应探讨湿邪夹杂其他因素的致病机制。同时应量化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检测指标,以更直观地说明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7.
肖娴 《开卷有益》2005,(12):16-17
湿即潮湿。在自然界的气候中,以一年之中的长夏季节湿气最重。长夏相当于农历的六月份,正值夏秋之交,阳热既盛,雨水且多,以致潮热充斥,故有“湿为长夏之主气”的说法。当潮湿淫盛,足以伤人致病时,便称为湿邪。湿邪引起的病证,即所谓“湿证”。湿有内、外之分。湿由内生的称内湿,湿自外来的称外湿。外湿除自然界的淫雨绵绵、气候潮湿外,也包括了居处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水中作业、汗衣沾身等因素。凡此种种引起的湿证,称为外湿病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几点。1.湿性重浊。重,有沉重、固着、重着之意。因此,湿邪致病多有以沉重感为特…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集《黄帝内经》等古医籍内关于"湿"的来源、形成、性质及病证特点等内容,阐述中医病因之"湿"的概念及理论,辨析其来源广泛且存在、表现形式多样;形成原因复杂且致病、病证特点突出。本文对中医病因之"湿"进行释义解析,并结合临证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及湿证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暴雨致病总属湿邪,而又多抉风、寒、热等邪。暴雨致病从清湿、浊湿两条途径侵袭人体,清湿多挟气机不畅;浊湿多伴血行不畅。时于暴雨所致之湿证的防治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贵均 《当代医学》2011,17(23):151-151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所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一语,既概括了湿与脾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苦能燥湿的治疗原则。本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其性喜燥恶湿",并结合《内经》等相关医学著作,对此条文试从脾脏生理、湿邪致病、苦能燥湿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吴海洋  吴军豪 《中医学报》2020,35(5):912-9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多以外湿表湿为重,而康复期以内湿里湿居多,且初期寒湿疫毒首先侵犯肺卫,之后正邪斗争而发热,继而入里化热,侵犯脏腑,耗伤气血;康复期则以气阴两虚、肺脾不足为主,常见气短乏力,口干,汗出畏风,心烦失眠、纳差等症状,治疗需以化湿健脾、滋阴养肺等为主。朱丹溪祛内湿常以二陈汤加平胃散化痰燥湿、健脾利湿。同时因势利导辨证应用:湿在上半身,苍术宜量大;湿在下半身,宜用升麻升提阳气以化湿。治疗大病后阴虚者常用人参、黄芪、麦冬、白茯苓、竹茹、白芍。此外,朱丹溪注重情志调养,治郁着重于调气机,常以越鞠丸加减应用。  相似文献   

12.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危害全球的流行性疾病。该文认为糖尿病与COVID-19存在共同的内源性基础脾虚,而湿邪不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脾虚湿盛,卫气化生乏源,卫外不固,易感受病邪而患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上渍于肺,合并COVID-19,痰湿上犯,可加重咳、痰、喘等症,增加其不良预后及死亡的风险,故脾虚湿盛是糖尿病患者易患COVID-19和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在肺,属于疫病",其中医名可为"肺疫"。新冠肺疫的病因,外因之主因是感染病毒(异气),内因是患者身体系统,同时合并兼夹感受"六淫"邪气(常气)。只有疫毒本身是普遍的,寒暑燥湿风火不具有普遍性,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常见病机是邪毒犯肺,挟热下利,肺失宣降,水停生湿。总体治则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标本兼治、三因制宜。此外,本文还提出病毒有无寒热属性的问题,供医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玄府郁闭贯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的始终,病机特点主要为湿、毒,兼杂寒、热、瘀、虚,故应以开通玄府为治疗要点。临证以辛药开通玄府、宣通气液、推陈出新。针对相应致病因素如水湿、湿热、瘀血等,可灵活采用清热开玄、理气开玄、活血开玄、运水开玄等法。观察期推荐使用藿香正气水、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临床治疗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多用麻黄、石膏、桂枝等风辛类药物,旨在开通玄府、清热化湿,使气血、津液、精神通达,则湿毒疫戾之气消散。危重型患者推荐使用黑顺片、山萸肉等辛热药物,配合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芳香辛散开窍药,开通肺玄府,则气液得畅,郁热得清,神机得用。恢复期患者湿毒疫戾之气未尽,正虚邪恋,久病气血阴阳亏虚,肺玄府萎闭不通,应时时顾护气阴,重建正常的开阖流通功能,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液流通、气血互渗和神机的转运。  相似文献   

17.
王氏清暑益气汤出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既能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又能宽胸通气。现代临床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不仅能治疗夏季暑热炽盛、气津两伤证,还能治疗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如治疗夏季热、夏季哮喘、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厌食症、慢性肾脏病、干燥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只要符合阳热炽盛、气阴两亏的病机,皆可酌情加减使用,并不局限于夏季暑令当时或患暑热病证,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方剂。实验证明,清暑益气汤还能有效对抗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时亦应顺应治病和养生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9.
湿之为病,总以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为根本,故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对此历代医家均颇为重视,并常以脾胃为基础论治湿病。金元医家刘完素亦颇有心得,但不同于一般医家常采用温脾燥湿等法,刘完素则遵其寒凉思想,主张中土脾胃尤需湿润,不可妄用温燥,迫土干无以润物,并指出湿盛常自热生,应解阳热怫郁为要,方药宜选凉润之品。然而刘完素治湿绝非不予温热,更多的是警醒寒凉之用,务要使润燥相宜土得其平。  相似文献   

20.
从体质角度对感染后咳嗽进行分析阐述。感染后咳嗽可分为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正气已虚、变生他病三期;人之体质可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期阳质者表现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阴质者表现为风寒恋肺、凉燥伤肺,阴阳平和者表现为风邪恋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期阳质、阴质之人皆可因病机演变表现为肺肾阴亏、脾肾阳虚;正气已虚、变生他病期可见痰湿壅肺、痰热郁肺、阴虚痰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