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何成莲 《当代医学》2008,14(23):163-163
目的 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 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成莲 《当代医学》2008,14(12):163-163
目的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此类病证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病。临床上常兼有湿邪与热邪致病的基本特征。其病理演变过程虽与其它温热病一样,也有“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5.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因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其特点。初期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痞满,苔腻脉缓为其表现。在治疗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主张“三禁”,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治湿热的主方。夏秋季节,发热病人多属感受湿热之邪,酷似风热感冒.投桑菊、银翘辛凉解表之剂,或用安乃近、安痛定解热退烧之品,皆稍好一时,随即病又复发,反复用药,缠绵不愈,以致邪未祛而正已虚.笔者以三仁汤为主治之,收到良好效果.病案举例例1、芦××,女.头痛,发热,身困.化验白细胞6000,淋巴20%,中性80%.诊断:重感冒。先后肌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静注葡萄糖,口服 APC、强的松.六日不解,后转中医科诊治其症:头昏沉,乏困无力,身热不扬,午  相似文献   

8.
我科从1989年5月至1996年10月,共收住湿温病162例,均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肠伤寒,其中男78例,女84例。年龄4~65岁,发病在春季的有42例,夏季26例,秋季8例,冬季8例。护理措施:①做好床边护理工作。湿温病属湿温时疫,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要注意病人的食具、便器、呕吐物、排泄物的消毒。食具采取煮沸消毒,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20%漂白粉澄清液混合2小时,便器用3%漂白粉浸泡1小时,医护人员接触到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时要严格消毒双手。②用药的观察及护理。临床医师根据辩证施治,护理人员应随证施护。在执行医嘱的同时,要及时观察…  相似文献   

9.
例1,黄某某,女,28岁,患者发病20余天,症情缠绵不已,面色萎黄,语声短怯。自诉恶风,头重似布裹,肢体倦怠,身热不扬,尤以午后为甚。恶心干呕、厌食、口渴不多饮、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白腻脉濡数。曾服银翘散、感冒灵未效。此乃热为湿郁。无形之邪、有形之湿,相持不化,湿热高蒸,胸中清旷之地,遂如云雾之乡。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所造成的。治宜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拟方藿朴夏苓加减:藿香10g,川朴10g、半夏6g、茯苓12g、杏仁10g、白叩仁3g、薏米仁12g、乙金5g、石菖蒲8g、茵陈12g、谷芽10g三剂。二诊诸症俱减…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治法略论祝大中青岛橡胶三厂治疗湿温病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湿热和上下分消。湿热分解,是指湿去之后,热无所依而自解,故叶天士曰:“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上下分消,则指治疗湿热之邪,需要由三焦水道出入,三焦有司,湿邪出路畅通,所以叶氏又曰...  相似文献   

11.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2.
围绕湿温病是否应该禁下之问题,试从湿温病可出现的6个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并同伤寒论3个承气汤加以比较,进而有力的论证了湿温可下之征是必须有实邪阻滞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3.
对近十余年有关湿温病理论研究的梳理,可见理论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文献及医案的整理。湿温病理论宗于《内》《难》,发展完善于明清,辨治见长于清代;现代研究更是启发新见,为以后的科研和临床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随着与湿温病相关的手足口病等新发瘟疫的不断出现,深入研究湿温病的理论内涵及临证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而湿热也是许多难治性疾病的重要病机,且其患病占比率逐年增加。三仁汤是开上、畅中、渗下的经典方剂,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主要症状包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等。现代临床将其广泛应用于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仁汤能够明显改善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对一些难治性疾病,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目前基于湿热证的三仁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调节水通道蛋白表达,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和胃黏膜蛋白差异表达,改善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紊乱等。笔者对近年来基于湿热证的三仁汤在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进行整合与梳理,阐述了三仁汤的理论基础、临床与机制研究,为扩展三仁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湿温病是由湿热毒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它属于温病的范畴,归湿热类型。包括现代医学的伤寒,付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流感,钩端螺旋体病及急性血吸虫病等。  相似文献   

16.
三仁汤一方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笔者多年来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湿热为患的一些疾病获得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例1 病毒性咽峡炎 李某,女,12岁,学生,1989年7月21日诊。 病人自诉6天前身感无力,咽痛不适,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经服用各种感冒药、消炎药及静脉滴注抗菌素等治疗5天不见好转,且又有头晕、恶心厌食。刻诊:病人痛苦病容,面色苍暗无  相似文献   

17.
18.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