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目的:探讨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迈瑞BC-6800进行PLT及相关参数分析,统计PLT<25×109/L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分成两组,A组为104例非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B组为78例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C组为80例PLT及相关参数正常的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PLT及其参数.结果:A组PLT较C组低,MPV,PDW,P-LCR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LT,MPV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P-LCR较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是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PDW,P-LCR测定对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骨髓功能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在肺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肺炎患者126例,将其分为重症肺炎组(42例)和轻症肺炎组(84例),同时,随机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检查结果。结果:急性肺炎患者的血小板(PLT)明显增高,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肺炎组的P-选择素、PLT明显增高,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降低,与轻症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症肺炎组的P-选择素、PDW、MPV及P-L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状态异常是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的病理过程,检测肺炎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评估疾病进程及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AL)53例,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MPV、PDW、P-LCR、PCT,并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初诊时AL的PLT、PCT和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5),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初诊与部分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5),MPV、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完全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1),MPV、P-LCR明显降低(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及其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测定59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及其参数,用日本雅培CD-3700型多项目血球自动计数仪。结果与健康组对比,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高(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大,PLT比率(P-LCR)增高(P<0.01);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 Pugh评分升高,PLT明显下降,MPV、PDW、P-LCR明显上升,A、B、C三组之间其PLT、MPV、PDW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PLT及其参数是临床判定肝硬化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倾向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何瑛  马强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23-112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参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患者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与MPV呈负相关(P<0.05),MPV与PDW、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血小板参数对ITP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399例分三组,其中心绞痛组126例、心肌梗塞组56例、健康对照组217例,用Sysmex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静脉血PLT、MPV、PDW、P-LCR、PCT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PLT减少,MPV、PDW、P-LCR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组PCT降低(P<0.01);与心绞痛组比较,心肌梗死组PLT降低,MPV升高,且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LCR升高、PCT降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病情发展活动过程中MPV、PDW、P-LCR呈渐增大趋势,PLT呈渐降低趋势;临床上对具备冠心病高危因素或冠心病确诊者应积极监测外周血小板的数量及参数,特别是MPV可作为冠心病病情预估与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MPV增高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其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检测对血液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血液疾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为急性白血病(AL组)5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3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26例;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血小板计数及其相关参数水平。结果 AL组、AA组及ITP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MPV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及AA组的MP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组及ITP组的PDW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PDW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组、AA组及ITP组PCT、P-LCR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PLT与PCT、P-LCR呈正相关关系,r=0.537、0.389(P0.05);AA患者PLT与PDW呈正相关关系,r=0.615(P0.05),PLT与PCT、P-LCR呈负相关关系,r=-0.511、-0.872(P0.05);ITP患者PLT与MPV、PDW呈负相关关系,r=-0.715,-0.672(P0.05),PLT与PCT、P-LCR呈正相关关系,r=0.421,0.802(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对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门诊GD患者共275例,其中治疗后缓解199例(缓解组),无缓解76例(无缓解组)。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以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大血小板比率治疗前后的差值(△MPV和△P-LCR)。结果治疗前缓解组和无缓解组相比,MPV和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缓解组和无缓解组MPV、PDW及P-LC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的PDW、△MPV和△P-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P-LCR大于24.85%和治疗后小于30.55%均提示GD缓解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治疗后缓解组的MPV、PDW和P-LCR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2组治疗前后PDW、△MPV和△P-L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血小板参数特别是P-LCR的变化可作为GD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0月脓毒症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小板(PLT)参数差异,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血小板参数差异,分析血小板参数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死亡组,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APACHEⅡ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评分10分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10~19分组及≥20分组,MPV、PDW、P-LCR水平显著低于10~19分组及≥20分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0~19分组计数显著高于≥20分组,MPV、PDW、P-LCR水平显著低于≥20分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r=-0.511);APACHEⅡ与MPV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472);APACHEⅡ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468);APACHEⅡ与大型血小板比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449)。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可用于评估预后,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细菌、病毒、支原体所致轻、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180例细菌性、病毒性及支原体肺炎(各60例,其中重症肺炎62例,轻症肺炎118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宽度(PDW)的变化,并与5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三组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均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肺炎组患儿血小板参数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P〈0.01);急性期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明显高于轻症肺炎者(P〈0.01),且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重症及轻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肺炎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状态通常异常,以细菌性肺炎更易于发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作为肺炎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2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4项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2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重症肺炎110例,轻症肺炎150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重症肺炎组与轻症肺炎组急性期4项血小板参数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0.01)。②重症肺炎组与轻症肺炎组恢复期4项血小板参数比急性期均显著降低(P〈0.05-0.01)。③重症肺炎组急性期4项血小板参数比轻症肺炎组急性期显著升高(P〈0.01)。结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急性期4项血小板参数均异常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恢复期全部指标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对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重症肺炎患儿92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较对照组73.91%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TT、PT、aPTT、D-D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Fbg、AT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PLT、MPV参数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6、IL-8、CRP等炎性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复方丹参与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治疗能提高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患儿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血小板参数恢复正常,炎症因子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2009年广元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为MPP患儿186例,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血清颗粒凝集法(MAA)和冷凝集试验(CAT)检查,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28例),3~5岁组(79例),≥6岁组(79例)。根据肺炎类型分为:支气管肺炎组(94例),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92例)。≥6岁患儿按肺炎轻重程度分为支气管肺炎组(25例),中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31例),重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23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损伤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转化率。结果≤2岁组、3~5岁组、≥6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7 d、支气管肺炎、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炎组和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患儿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计数、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清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患儿支气管肺炎组、中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重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住院时间、CRP水平及血清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的MPP患儿,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且肺损伤症状较重。肺损伤程度与当时诊断性IgM抗体是否缺失及淋巴细胞计数是否降低有关。因此,快速配对血清IgM抗体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对兔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8只雄性新西兰兔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24h各时间点采血后,分别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P-选择素和血栓烷B2(TXB2)的含量,同时测定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数量。结果表明在使用支架前后,TT、PT、APTT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血浆中Fg和血小板数水平逐渐下降,24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中释放P-选择素、TXB2的含量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兔的血小板活化、血栓的形成和凝血系统活化有明显影响,同时证实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栓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中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表达水平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识别重症MPP患儿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治疗的重症MPP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疗的轻症MPP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essay,ELISA)法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FIB、TSP-1水平与肺炎严重指数(PSI)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FIB、TSP-1水平对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PSI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及PSI评分比对照组MPP患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IB、TSP-1联合预测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1.13%,曲线下面积为0.920。结论 FIB、TSP-1在重症MPP患儿血清中表达较轻症明显升高,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8例老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吸氧、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天,静脉滴注,连用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白细胞总数、体温、PO2、SaO2,及PaO2/FiO2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小板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84.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治疗组[(7.03±3.51)天]与对照组[(10.81±3.06)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3天和7天的体温、白细胞总数、PO2,SaO2,PaO2/FiO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肺炎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每组各60例,另外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重症肺炎组Hs-CRP、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轻症肺炎组相比,重症肺炎组血清Hs-CRP、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s-CRP、CK-MB和cTn-I水平明显升高,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蛋白(NGAL)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重症肺 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40 例(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患者49 例(重症肺炎 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5 例(对照组),测定3 组NGAL、MCP-1 水平及其与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 及NGAL、MCP-1 水平预测重度肺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重度肺炎患者NGAL 及 MCP-1 水平高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P <0.05)。NGAL 及MCP-1 与肺炎严重度指数评分呈正相关(r =0.701 和0.762,P =0.002 和0.008)。血清NGAL、MCP-1 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重症肺炎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 别为0.715、0.744 和0.840。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NGAL 及MCP-1 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有关,且血清 NGAL 及MCP-1 水平可预测重症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