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7-H1协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诱导产生抑制性T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7-H1分子在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在可溶性抗原PPD诱导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加入中和抗体检测B7-H1的协同刺激作用。转染表达B7-H1的ECV304细胞,观测其对PPD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将刺激后的淋巴细胞过继至自体或同种异体增殖体系中,检测其功能。结果:抗B7-H1中和抗体可降低PPD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分泌;转染B7-H1的ECV304细胞可协同刺激抗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并改变T细胞亚群分布,增加CD4^+T细胞亚群比例;自体或同种异体过继实验显示,B7-H1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功能。结论:B7-H1分子可协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诱导产生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2.
Fas(CD95)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通过Fas/FasL途径触发激活细胞凋亡,参与器官移植免疫过程。文献报道,在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活检组织中可检测到Fas抗原表达的改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型改变能够反映移植物内浸润性淋巴细胞的状态。本研究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Fas抗原的定量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并表达抗人CD3嵌合抗体,以克服鼠源单克隆抗体(mAb)用于临床的局限性。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体VL、VH因分别克隆入嵌合抗体表达载体VL Express及VH Express中。共转染COS-7细胞后,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嵌合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用FACS检测嵌合抗体结合抗原的活性;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抗体的功能。结果:成功地构建了VH Express-VH及VL Express-VL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Westem blot的结果显示,表达的抗人CD3抗体为人鼠嵌合抗体。FACS的结果显示.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结合抗原活性;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该抗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功能。结论:成功地构建、表达了抗人CD3嵌合抗体,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肺癌患者的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威 《医学信息》2000,13(4):204-206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证实 ,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本文将近年来有关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细胞免疫抑制1.1 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在 T淋巴细胞亚群中 ,(CD 4 (Th/ TI)具有辅助和诱导功能 ,CD 8(Ts/ Tc)具有抑制和细胞毒功能。 CD4/ CD8比值的动态平衡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Marino P等报道 ,肺癌患者 CD 3、 CD 4 、 CD4/ CD8显著低下 ,CD8明显升高 〔1〕。Wesselius L J等也报道晚期肺癌总淋巴细胞、CD 4 、CD 8的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减少 〔2〕。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浆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 HLA-G)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EBV感染IM患儿作为病例组,选取9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s HLA-G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儿的血浆s HLA-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Z=59.128,P0.05);病例组患儿的外周血CD3+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365、19.205,P0.05),而其外周血CD4+淋巴细胞、CD16+56+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2.183、4.358、8.138、10.226,P0.05);患儿血浆s HLA-G水平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EBV感染IM患儿表现为血浆s HLA-G高表达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患儿机体内存在着明显的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但s HLA-G高表达并不是引起患儿免疫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研究川芎嗪对Colon26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抑制的影响.方法:获取经川芎嗪作用后再培养的Colon26及上清,以不经川芎嗪作用的同步培养细胞及上清作对照;分析川芎嗪作用后是否可下调Colon26肿瘤免疫抑制(MTT法检测NK活性和诱导转化,直接免疫荧光FACS法检测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定量ELISA法测定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和IL-10五种免疫抑制分子含量的变化,多元相关分析川芎嗪下调肿瘤免疫抑制与免疫抑制分子分泌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单纯Colon26培养上清中5种免疫抑制分子均可被测到,以TGF-β1含量最高,可显著抑制所测5项免疫功能.川芎嗪作用后,第一次传代再培养上清中TGF-β1、IL-6和IL-10含量,及5项免疫功能抑制均明显降低;第二次传代再培养上清中TGF-β1和IL-6含量,及转化抑制、CD3+ζ+和CD3-ζ+表达抑制均显著回升.相关分析显示,TGF-β1与除转化抑制以外的其他4项免疫功能抑制呈正相关,IL-6与转化抑制及CD3-ζ+表达抑制正相关;IL-10与NK杀伤抑制、IL-2Rα及CD3+ζ+表达抑制正相关.结论:川芎嗪作用Colon26肿瘤细胞后可明显下调其免疫抑制分子的分泌,影响其免疫抑制效应的发挥.通过下调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而阻碍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抑制,可能是川芎嗪的抗瘤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措施。方法 术前1d及术后2周分别静脉蛤予赛尼哌50mg,术后前10d给予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进行免疲耐受诱导。以普乐可复、骁悉和强的松三联维持免疫治疗。3个月内维持普乐可复谷值浓度在8-10ng/ml。骁悉1g/d。强的松初始剂量为30mg/d,2周内逐渐减至5mg/d维持。监测移植胰、肾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移植胰、肾功能良好,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亚群维持在低水平。结论 以普乐可复和骁悉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可有效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研究青蒿琥酯(ART)逆转L929肿瘤细胞(L929)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获取经ART作用后再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和不经ART作用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检测上清对小鼠脾细胞4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MTT法;细胞表面CD4^+和CD8^+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法)和上清中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包括TGF-β1、PGE2、VEGF和IL-10:定量ELISA法)。分析青蒿琥酯逆转L929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下调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的上清,可稳定地检测到所测4种免疫抑制分子(TGF-β1和PGE2浓度最高)和对所测小鼠脾细胞4项免疫功能的显著抑制作用(C-S1与C-S2相比,P〉0.05)。对ART作用后的L929: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ART-S1)与相应对照上清(C-S1)相比,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及对小鼠脾细胞NK杀伤、ConA诱导转化和CD4^+ CD8^-表达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P〈0.01);其第二次再培养上清(ART-S2)与ART-S1相比,除IL-10浓度轻度上升(P〈0.05)和对小鼠脾细胞CD4-CD8^+表达的抑制作用轻度降低(P〈0.05)外,余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ART逆转L929对小鼠脾细胞NK杀伤、ConA诱导转化及CD4^+ CD8^-表达的抑制,与其下调L929分泌TGF-β1(r=0.971、r=0.984、r=0.990,P〈0.05)、PGE2(r=0.960、r=0.981、r=0.982,P〈0.05)及VEGF(r=0.970、r=0.992、r=0.982,P〈0.05)显著正相关。ART逆转L929对小鼠脾细胞CD4^- CD8^+表达的抑制,可能与其下调L929其它免疫抑制分子分泌有关。结论:ART可通过下调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而逆转其免疫抑制作用,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应是ART抗瘤新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朗格罕斯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的组成之一,是表皮内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能吞噬处理表皮抗原,具有抗原递呈和激活局部淋巴结内T淋巴细胞作用,能监视环境物理、化学因子和病原体,是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桥梁”,利用其免疫抑制机制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移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同基因表达时相与病理改变时相,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子的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通过对9例脏器移植的观察,系统比较了移植器官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P56、P59编码基因表达时相改变、荧光差异显示技术检测差异基因表达时相及其与脏器功能、病理改变时相的关系。结果: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脏器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移植术后24 h内,9例患者荧光差异显示-PCR技术外周血淋巴细胞P59、酪氨酸磷酸酶的基因表达上调,24~48 h PKC-θ、CD4等基因表达上调;肾移植和心脏移植术后PKC-θ、MHC-Ⅱ、丝/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磷酸酯酶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凝血因子VIII、干扰素诱导蛋白、HLA-DR-H基因较术前有3倍以上升高。P59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于移植后24 h内保持基本平稳,此后持续负调表达直到第10天达低谷。P56和CD8基因于移植后72 h内表现为持续负调表达,此后正调表达并于第5天时达到移植后的第一个峰值。CD4编码基因于移植后24 h内首先表现为负调表达,此后开始正调表达并于48 h达到移植后的第一个峰值。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监测可能有助于临床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天花粉蛋白合成肽(M-Tk)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应用小鼠针对可溶性抗原OVA的增殖系统,检测M-Tk处理后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因子格局的变化,以及M-Tk激活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及功能。结果表明,M-Tk可诱导一群CD8+ T抑制性细胞,其表型为CD8+CD28-CTLA4+,采用双层非接触共培养系统发现,该群抑制性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因子IL-10、IL-4和细胞间接触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CD22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CD226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以阐明CD226抗原在SLE患者体内T细胞活化中作用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31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72h后,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细胞表面CD226抗原的表达。结果;SLE患者组的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上CD226^ 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组、静止期SLE组的CD3^ 、CD4^ 、CD8^ T细胞上CD226^ 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活动期与静止期患者之间T细胞亚群上CD226^ 表达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患者CD3^ 、CD4^ 、CD8^ T细胞CD226^ 抗原表达水平与SLEDA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活动期、静止期SLET淋巴细胞CD226^+表达均增高,CD226^ 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发病。  相似文献   

13.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与CD28分子在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同源性及基因表达具有十分相近的关系,都是共刺激分子B7的受体,主要表达于被激活T细胞表面。但是作为淋巴细胞激活的共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CTLA4与CD28分子的功能是相反的,CTLA4与B7结合后能抑制小鼠和人T细胞的激活,在T细胞活化中起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花粉蛋白通过激活CD8 Tc2亚群诱导人体免疫抑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探讨天花粉蛋白(Tk)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采用抗原非特异性T淋巴母细胞增殖系统,筛选了37个Tk致敏的抑制性T细胞系。分析表明,健康人体内Tk相关抑制性T细胞的频率为5.0×10-7~10.8×10-7,该细胞系属CD8+TCRαβ+,细胞因子表达格局呈现向IL-4和IL-10明显偏移和IFN-γ分泌明显下降的格局。结合我们已有关于CD8+T细胞介导Tk相关应答而不显示细胞毒性的工作,可从表型和功能分析上确认,Tk针对体外人体淋巴细胞增值的免疫抑制,由CD8Tc2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69^ 表达及CD6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和活化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期13例、静止期23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CD69^ 表达及其细胞内细胞因子(IL-2、TNFα)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和静止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CD69^ 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系统性红斑狼患者淋巴细胞CD69^ 表达与SLEDA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且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化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2、TNFα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早期活化现象,与SLE发病程度相关。活化的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L-2、TNFα呈高表达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甙对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并通过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期进一步阐明山茱萸总甙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 建立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双标法流式分析技术(PE标记CD4单抗及FITC标记的CD8、CD25单抗),观察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并计算CD4/CD8比值。 结果: ①山茱萸总甙可以明显抑制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改变主要结果如下: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D4、CD8的表达及CD4/CD8比值在术后各时点其差别无显著。但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升高。治疗组CD4/CD8比值则下降,术后表达CD25的CD4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活化表达CD分子,IL-2受体的表达,可能是山茱萸总甙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的肝细胞免疫损伤机制主要是由CD8+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CD8+淋巴细胞清除抗原需要双信号的刺激,即除了抗原递呈细胞(APC)对抗原的识别作为第一信号外,还涉及协同刺激分子的第二信号等因素[1]。APC上的B7分子与其受体即CD8+上的CD28分子结合,是乙肝免疫应答重要的协同刺激途径[2]。本文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淋巴细胞上CD28的表达水平,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及缓解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及血清总Ig 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哮喘发作组)和40例哮喘缓解期(哮喘缓解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5例健康儿童(体检)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免疫发光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率、血清总血清总lg E水平,分析和对比三组血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及血清总Ig E水平的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哮喘发作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水平分别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血清总Ig E水平分别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CD23+B细胞与总Ig E水平呈正相关,(r=0.3,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B细胞升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升高。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B细胞阳性表达率联合血清总Ig E水平变化有利于哮喘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该文用选择紊P突变鼠、ICAM-1突变鼠及缺乏表达选择素P和ICAM-1双突变鼠为动物模型,眼镜蛇毒因子(CVF)诱导小鼠肺组织损伤,再用抗I-CAM-1(CD45)单克隆抗体、大鼠抗小鼠选择素P(CD62P)单克隆抗体(RB40.34)及两种大鼠抗小鼠选择素E抗体(9A9和14D4)注射,观察特异性抗体对相应粘附分子的封闭作用,以阐明选择素P和1-CAM-1在肺损伤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作用。小鼠麻醉后,”’!标记的白蛋白静脉注射,15分钟后CVF(ZV/mouse)静脉注射,28分钟后注射铬标记的野生鼠红细胞(’‘Cr-RBC)用于检查肺血…  相似文献   

20.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已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新兴方法之一。但是ADSC的免疫调节功能是否受到UC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UC患者和健康供者ADSC的免疫抑制功能,明确UC对ADSC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将健康供者和UC患者来源的ADSC与PBMC共培养,分析两者来源ADSC对PBMC增殖、细胞周期、淋巴细胞活化分子的表达、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对肿瘤细胞系A549杀伤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供者来源的ADSC,UC患者来源的ADSC降低了对PBMC增殖的抑制能力(P<0.05),更少比例的PBMC停滞于G0/G1期(P<0.05),更高比例的PBMC表达CD25和CD69(均P<0.05),PBMC IFN-γ和TNF-α的表达较高(均P<0.05),TGF-β1表达较低(P<0.05),对PBMC杀伤A549的抑制作用较低(P<0.05)。即UC患者的ADSC存在免疫抑制功能障碍,今后应慎重选择自体ADSC治疗U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