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2.
1 饮食不当,病之由也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化生阳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受到伤害而产生疾病,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说明,阴精之所化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偏嗜又可损伤五脏阴精,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3.
“饮”,指饮用水、酒之类的饮料;“食”,指食用谷、肉、菓、菜之类的食品。统而言之,叫做饮食。祖国医学中有时以“谷”,“水谷”,“五味”等称代它。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活动的要素。人体的气血精神津液基本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于饮食调养。因此,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对人体固然重要,但饮食不当,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为防止饮食致病,做到“饮食有  相似文献   

4.
杂粮保平安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按照人体所需合理调配,以利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必须讲究食物的搭配,注意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只有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协调,百病不生,真元充沛,形体  相似文献   

5.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6.
气味医学,是现代医学近年所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认为欢愉的气味对人体有益,厌恶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气味的厚薄对人体影内的程度也不同。在中医学中,既往虽没有“气味医学”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实早已有其丰富的“气味医学”理论,如《素问·生气通无论》的“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味归形,形归气”等,兹就此探讨如下。1气味生理学人以饮食为本,在生理情况下,饮食人胃后,其五味各归其所喜人的脏腑,以养其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相似文献   

7.
赵云芳 《河南中医》1997,17(6):329-330
食疗,是将饮食物品单独服用,或配伍其它药物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一种方法。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食疗经验,运用于治疗杂病,体现在《金匾要略》的各个篇章,对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就此内容浅析如下。1饮食与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人之生存,必赖摄取饮食五味以维持,然而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损伤五脏而产生疾病。继《内经》之论,仲景在《金匾要略》中更加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金匾·禽兽鱼虫禁忌》篇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  相似文献   

8.
大道至简     
《中医药文化》2012,(1):31+44+51+53+56
《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扁鹊曰∶安身之要,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乡党》一篇,其载圣人饮食之节为甚详。后之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沉酣于富贵  相似文献   

9.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5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敬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67-1768
“人以食为天”。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五味能滋养人体,古人早有论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是指五脏而言,说明五脏的资生依赖五味。这正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养,以养五气。”人们只要把五味调和得当,机体就会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就能“骨正筋柔气血以疏,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相似文献   

13.
对《内经》饮食五味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五味(这里指一切饮食物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对饮食五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关系有着较为丰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有关饮食护理方面的多,本文作点滴滴论述颇探讨。一、为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理及养生保健方面,首先将饮食按五行学说分成酸、苦、甘、辛、成五类,“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皆辛。”同时将五味分属五脏,指出饮食五味进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和五味。”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终年,度百发乃去。”以及“毒药改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相似文献   

15.
金匮肾气丸的抗衰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肾中精气起着重要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可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对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因此肾中精气对人体各  相似文献   

16.
论饮食五味对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五味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重要角色.对饮食五味滋养补益之功,特别是其作用特点和利弊,以及对人体体质的影响等,进行深人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饮食五味与体质关系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对影响体质因素的分析和养生与疾病的防治,对于中医体质的研究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就<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保精节欲是男子养生的关键所在。因为人之生长壮老与肾精密切相关,而保精之关键在于节欲。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匾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 精者身之本,性命…  相似文献   

18.
1饮食五味之过用精气神乃男子之“三宝”,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则是化生精气神之源泉。《灵抠·营卫生会》篇回:“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篇目:“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精生于谷”,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皆输水谷之充养生化。“人之所受气者,谷也”,“饮食入胃,阳气上行”。(《脾胃论》卷上),水谷化精生气益神,正如《素问·六节胜象论》曰:“五味人D,藏于肠胃,味有所流,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相生。”因而饮食有节,脾胃肠道消化吸收节奏规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利于人体…  相似文献   

19.
黄桂菊 《四川中医》2008,26(9):120-121
目的:探讨中医饮食与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的辨证应用.方法:依据脏腑生理特点,从饮食有节,饮宜清淡,调和五味,饮食要随和,饮食宜忌几方面浅议正确选择食物.结果: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不同,决定选用的食物也不同.结论:中医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有人要问了,中风不是脑血管意外所致的疾病吗?与"吃"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饮食和人体脏腑功能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