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川崎病41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川崎病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 1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川崎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4 1例川崎病人心血管系统受累占 70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 3% ,肾脏受累占 4 8%。结论 川崎病可致以心血管系统受累为主的多脏器损害 ,应重视其诊治与随访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 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川崎病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探讨川崎病临床特点,以便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①32例川崎病患儿中,对早期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有84.4%手足硬性肿胀,71.9%病例肛周红,46.9%卡瘢红;②90%病例均于病程第二周开始指(趾)端脱皮.结论 ①手足硬性肿胀、肛周红及卡瘢红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②持续发热5 d以上的患儿,一旦出现甲床皮肤移行处脱皮,适当放宽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2例患儿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结论 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应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及时确诊,早期诊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间652 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完全KD与典型KD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18.5%)明显高于典型KD(7.5%).结论:不完全KDCAL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应充分认识到川崎病临床的特点,以早期明确诊断,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吕银  吕文丽 《哈尔滨医药》2013,33(2):103-104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诊断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和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指南,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总结13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及其出现时间和几率。结果小于1岁者发病者5例,1~5岁者4例,大于5岁发病4例,平均年龄3.5岁,年龄最小3个月,年龄最大9岁。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8.4%、38.4%、38.4%、46.1%、53.8%。指(趾)末端脱皮、肛周皮肤、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在病程的第1~2周,病程2周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60%。本病主要用口服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唇和口腔黏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肝酶、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不完全川崎病疑似病例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冠脉病变可以为诊断提供有力证据,且尽早正规治疗可明显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I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7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治疗转归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更严重的倾向。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ESR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杨筱 《淮海医药》2012,30(2):115-1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早期诊治,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3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61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45例和不完全川崎病(IKD)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KD中男36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44:1,其中5岁以下发病占80.3%I,KD占26.2%。典型KD和IKD 2组病例在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四肢硬肿脱皮、颈淋巴结肿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KD与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王瑞耕  邓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885-2886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39例临床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儿发热时间均超过5 d( 100.0%),双侧球结膜充血30例(76.9%),口唇樱红、皲裂28例(71.8%),多形性红斑、皮疹21例(53.8%),手足硬肿20例(51.3%),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25.6%).除发热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22例(56.4%),具有2项者17例(43.6%).病程中检测C反应蛋白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确诊后静滴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均获得有效治疗.结论 对可疑病例高度重视并完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策略,旨在深化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本院诊治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早期诊断资料;其中典型组35例,不典型组21例;典型组依据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符合规定中的5项,不典型组患儿符合规定中的2~4项,做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与典型组比较,不典型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少,一般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不典型组内各个症状组比较,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典型组患儿实验室检测值和心电或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且多样不一,易与其他病症混淆或被忽视,造成误诊漏诊;对有持续发烧,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防止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性川崎病的异同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出现率较典型性川崎病低(x2 =16.46、10.10、11.71、34.43,均P<0.01),两者实验室检查指标WBC、Pt、ESR及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4、0.12、0.04、0.26,均P>0.05),两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3,P<0.05).结论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黄丽  钱小青 《上海医药》2011,32(7):340-344
目的: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7例6月龄以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男女比例为1.35:1,以典型病例多见,约有15%为不完全型病例,主要症状中口唇充血皲裂、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明显较低,而指趾端脱屑的发生比例较高(P〈0.05)。不完全型组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少,炎性指标WBC、CRP、ESR明显增高,与典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发生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扩张共39例(83%),有11例形成动脉瘤(23%)。不完全型组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组长(P〈0.05)。结论: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发热持续时间长、抗感染治疗无效婴儿应提高警惕,对疑似病例及早行超声心电图检查,了解冠脉情况,检查ESR、CRP,动态观察PLT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肖昕  吴梦琦 《安徽医药》2019,23(6):1160-116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50例小儿川崎病为观察组,所有病儿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检测病儿治疗前后血清CD64水平,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川崎病的准确性,以健康儿正常血清CD64水平为标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D64指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观察组病儿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6例,左室内径增大15例,心包积液7例,小儿川崎病确诊48例,阳性检出率为96%。治疗前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值(t=6.165,P=0.000);治疗后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t=11.557,P=0.000),且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4,P=0.057)。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小儿川崎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血清CD64指数对小儿川崎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小儿川崎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37例川崎病的诊疗过程,探讨川崎病的基础治疗措施。方法:对37例川崎病患儿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丹参注射液及VitC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32例(86.5%)取得满意疗效。部分病例(13.5%)短期加用泼尼松治疗,37例均未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住院10~15d完全治愈出院。随访6~18月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瘤。结论:基层医院对5岁以下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的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层医院血液制品药源紧缺,采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辅以丹参注射液和VitC注射液联合治疗川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部治疗过的9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肛周脱屑外,两组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皮疹、手足硬肿、指端脱皮,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药物治疗前,除血红蛋白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后,参考血红蛋白下降及肛周脱屑可初步诊断为川崎病,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川崎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川崎病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 ,对云南省 12 6家县级以上有儿科病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填表调查。结果  5年间共报告患儿 594例 ,发病率 4 45 10万 ;男女之比为 1 50∶1(3 56 2 3 8) ,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为主 (86 2 % )。以城市患儿居多为 3 98例(67 0 % )。少数民族患儿 45例 (7 6% )。 3 99例中发生心脏后遗症者 114例 (2 8 6% )。无死亡病例。复发病例4例 (0 7% )。结论 云南省川崎病发病明显低于日本 ,而与国内部分省份相近。心脏后遗症者高于日本与国内一些省份。基层医院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儿中,心血管系统损害共32例,占69.56%,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脏扩大、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血液系统损害43例,占93.47%;呼吸系统损害39例,占84.78%;消化系统损害25例,占54.34%;泌尿系统损害9例,占19.56%。结论小儿川崎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并发多系统损害,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