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相似文献   

2.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1804~1901年)名医。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兹就管见所及,将《伤寒恒论》学术思想略作探讨如次。 (一)首尊仲景 学承错简 钦安治《伤寒论》首崇仲景,指出仲景为“医门孔子”,“立法之祖”。阐明其订正《伤寒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从金元成无己创注释之端,柯琴、吴谦、李彦师三氏因注疏内容精深,范围全面,可谓注疏之佼佼者。本文拟从编次条文、修正条文、注疏方法三方面进行试评,以作抛砖引玉之用。柯琴,清康熙、雍正年间名医,著有《伤寒来苏集》,其中《伤寒论注》篇(以下简称《论注》)是着眼条文注疏;吴谦,清乾隆年间太医院院判,主编《医宗金鉴》,其中《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订正》)是吴氏伤寒之代表作;李彦师,民国时期之名医,著有《伤寒金匮条释》(以下简称《条释》),该书是李氏唯一的  相似文献   

4.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5.
黄竹斋(1886--1960)名谦,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为长安名医,近代着名的伤寒学家。《伤寒论集注》为其所着,成书于1924年。其学验俱丰,对《伤寒论》颇多阐发。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由于各个地区各有所尚,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等”。该书为黄氏代表作,稿经四易,时历八载,始告克成。是书“刊诸注之缪异,集群哲之雅言”。该书荟萃百家注解伤寒之医论,细注疏明,辨疑正误,探源正流,“惟期经旨之昌明”,是研究《伤寒论》一书较好之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1·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相似文献   

7.
吴谦,字六吉,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曾任清廷御医,官至太医院判。乾隆四年奉敕主编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并亲手重订其中《伤寒》和《金匱》部分。今就其《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下称《伤寒论注》)浅析其治伤寒学的特色。和错简重订编次吴谦认为《伤寒论》“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而倡和同里前辈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论。并依方氏删削“伤寒例”,  相似文献   

8.
陈念祖,字修园,清·福建长乐人。陈氏学识渊博,著作饶丰,仅伤寒著作就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三种。《串解》是伤寒代表作,是研究发挥性著作,不是逐句逐条的注本。诚如任应秋教授曰:“陈念祖用于《伤寒论》的功夫,不在于《浅注》,而在他晚年所著的《伤寒医诀串解》六卷。”该书因得其要旨之能事,故脍炙人口,为医林所习诵。爰就笔者读后体会,作一研讨,现浅析于下,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伤寒古本考》共十五篇,廖平经多种文献比较研究,以目录为研究切入点,用治经辨伪之法考查《伤寒论》条文,考证《伤寒论》初唐本、中唐本及宋本之面貌,认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九、十卷均载仲景原文,评价了《伤寒论》多家注之得失,指出了《伤寒论》《脉经》《难经》等书中的部分伪文。其观点多以条注、按语形式呈现,常互见于各章。廖平提出的赵开美本是成无己注本的别本等观点值得商榷,对《伤寒论》初唐本内容的考证等观点则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0.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11.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183;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历史的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 ,发现《外台秘要方》[1 ] 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 ,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 ,《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 ,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为了便于分析说明 ,且先将《外台》原文录下 ,并标以序号 :1 “又伤寒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汤主之。 ( 1 68)2 又诸亡血家不可与白虎汤 ,虚者亦不可与 ,卒得之腹痛而利者 ,但可温之。3 又伤寒无大热 ,而口干渴、心烦 ,其背…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杂病论》的注本首推宋代医家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最佳。书中除释音、解词、串讲、阐明义理之外,还涉及到校勘辨正、阐发段意,并对每种证候的病机病变加以论述。如此详尽的注本,在古医籍中尚不多见。然而,医者在研究《伤寒论》时,往往偏重医理与治则,而忽视探究其词义,结果因词害义之弊时有所见。现举例一二,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道。伤寒论少阳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阳明病:“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上引两例中的“濈然”和“濈濈然”,一般人皆  相似文献   

15.
<正>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康熙雍正年间人(1662年-1735年),精于伤寒之学,《伤寒来苏集》是代表作.全书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共八卷.该书因编著风格独具,说理精深,在伤寒学的重大学术理论上有所创见,至今仍不失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之一.爰将该书中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分篇汇论,编例独树一帜柯氏重编《伤寒论》的动机,认为原《伤寒论》的编次,杂伪脱简、章次混淆之处颇  相似文献   

16.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诚如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经方药物的度量衡折算问题,需要先确定《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钱超尘从《伤寒杂病论》原序推论:"《伤寒》应在建安七、八年,即西元202~203年写成,但亦有认为可在建安十年到十五年(西元210年),甚至建安二十年后,而且尚有考证,认为"建安"乃"建宁"之误,则《伤寒论》成书应在建宁十年,即西元178年之后"。纵使准确的成书年份尚未肯定,《伤寒论》成书在东汉(西元25~220年)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折算《伤寒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9.
《难经集注》作为现存最早的《难经》注本,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该书成书于宋代,但宋、元间目录均未见载,明代中期国内仍有流传,至清代《四库全书》却未收此书,知其在国内亡佚已久,而日本还存有《集注》仿刻本和古抄本,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者、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及国释的考查、研究。日本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抄、刊印、校勘及对辑者、成书年代的考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