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15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目前我院抗精神病药的使用趋势、各类药物的使用率及剂量、合并用药及抗胆碱能药物使用状况。临床资料1、以1996年2月18日中午12时我院所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调查对象,统计每例患者的服药种类及每日剂量。所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十年前后用药情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十年前后精神分裂症患用药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十年前后两个五年段的各500份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折算用药剂量经t检验差异无显性(P>0.05);两组合并用药、合并抗胆碱药及疗效经χ^2检验差异有显性(P<0.01);十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在临床上的应用比例明显增大并上升为首位。结论:十年前后两组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发生了明显变化,疗效好、副作用轻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抗精神病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住院病人的用药状况受到关注,作者就宁夏社会福利院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用药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趋势,各类药物的使用率及剂量,合并用药及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情况,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以1997年...  相似文献   

4.
张代江 《重庆医学》2013,42(8):890-891
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药物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住院治疗2周以上的老年精神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剂量最小,其次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情感障碍,使用剂量最高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躯体疾病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剂量较小.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遵循个体化、小剂量和单一用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对精神病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前和2012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后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精神病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将2010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精神病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后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精神病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结果: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种类增多,临床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导。结论: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的出台,对临床用药起到了规范作用,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玉忠 《大家健康》2016,(4):135-136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中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根据2014年全年我院接收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频率、利用率和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一用药占总人数72.50%,其中喹硫平29.17%、利培酮17.50%、氯氮平10.00%、阿立哌唑8.33%、齐拉西酮7.50%;而二~三联方式合并用药占总人数的27.50%;同时 DUI≤1。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程群  谭权  陈勇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3):164-164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方法:根据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耆复发率高低分类对照.找出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06例精神分裂症患复发率较低与其病前性格、家族史有一定关系.而与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疗程剂量、维持治疗情况及家庭融洽度、社会干预度有密切关系。结论: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倡治疗的足量.足疗程.用药选用较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连续性和家庭、社会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潘文燕  黄海锋  郑琴  陈冰容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39-2239,2241
目的:调查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起效时间、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均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结论: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正在取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时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情况,本文采取一日法调查了1992年9月1日与1998年9月1日住我院精神分裂症195例患者的药物治疗,目的是了解各类抗精神病药物日均剂量,单独与合并用药,治疗方案及使用率。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自制调查表,统计我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结果:未服用药物占10.6%,使用氯氮平治疗占首位,合并用药占17.88%,安坦使用率占5.3%。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应趋向低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79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为期6周治疗。一组为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另一组为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BRM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的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6周末,单用奋乃静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8.2%,有效率94.1%(33/34),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组的临床治愈率63.9%,有效率100%(36/36),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组疗效优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组,且不良反应相对少见。结论: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且不良反应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2.
朱丞  王奕權  曹阳光  陈致宇 《浙江医学》2013,(23):2083-2086
目的比较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55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其出院后1个月且病情稳定时服用的治疗药物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经典组)45例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非经典组)210例,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分别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SQOL)、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基线期相比,经典组与非经典组患者在随访2年时PANSS评分及SQOL评分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PANSS及SQOL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期相比,在随访2年时,经典组患者PSP评分与基线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典组患者PSP评分较基线期均有显著性提高;且两组之间PSP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经典组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经典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疗效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当,并且药物不良反应更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疗效。方法: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患者62例,在常规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给予雷尼替丁治疗,疗程8w,观察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值及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变化。结果:治疗8W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下降(P〈0.01),TG、LDC—C、GIU均有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5)。结论:雷尼替丁对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常用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相比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4例患者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组(经典组44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组(非经典组57例)及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组(53例),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第4、12、2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 PANSS)和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第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非经典组, 非经典组低于经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12和24周末,帕利哌酮组与非经典组阴性症状分及总分低于经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帕利哌酮组PSP评分高于非经典组低,更高于经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期用药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帕利哌酮缓释片,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chizophrenia afflicts approximately 0.7% of Mexican citizens during their lifetime. This study explored whether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nd conventional neuroleptics results in decreases in use and cost of medical services in Mexico, offsetting the higher price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METHODS: A U.S. decision analytic Markov model was adapted for use in Mexico to determine cost-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and outcomes that Mexica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ay experience over a 5-year period when treated with olanzapine, haloperidol, or risperidone. Model parameter estimates were based on clinical trial data, published medical literature, and where needed, clinician judgment. Direct medical cost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l and outcomes were estimated using lack of relapse and clinical outcomes based on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as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All costs are reported in Mexican pesos. RESULTS: Over a 5-year period, the cost of treating schizophrenia ranged from 196,620 pesos per patient initiating therapy with haloperidol to 226,670 pesos per patient beginning therapy with risperidone. Olanzapine was estimated to have slightly better non-relapse and BPRS-based effectiveness outcomes, but comparative total medical costs compared to risperidone. Patients receiving olanzapine experienced 13 and 2% fewer relapse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on haloperidol and risperidone, respectively. The 5-yea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of olanzapine compared with haloperidol was 52,740 pesos per improved patient, BPRS-based outcome and 212,540 pesos per avoided relapse. Sensitivity analyses indicated the model was sensitive only to changes in drug costs. 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haloperidol, olanzapine therapy results in improved symptoms, fewer relapses, and is cost-effective, even with conservative values for key model parameters. Olanzapine results in slightly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and comparable costs compared with risperido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纯治疗与综合治疗对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37名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纯治疗组70例,综合治疗组67例.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A和TMTB)、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RC)的视觉再生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评定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和随访12月末的认知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单纯治疗组12月末WCST总正确数、完成分类数、总错误数均较基线显著改善(P<0.01~0.05),TMTA和TMTB完成任务时间和笔离开纸次数均低于基线(P<0.01),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成绩均显著优于基线(P<0.01);综合治疗组12月末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再生、TMTA完成任务时间和笔离开纸次数,以及WCST、TMTB的各项成绩均显著优于基线(P<0.01);综合治疗组12月末WCST各项成绩、TMTA完成任务时间(28.30±10.79)s、TMTA连接正确数(24.97±0.17)个、TMTA连接错误数(0.03±0.17)个、TMTB完成任务时间(56.19±27.15)s、TMTB笔离开纸次数(0.16±0.48)次、数字符号(65.58±7.91)分、数字广度(16.72±1.96)分及视觉再生(10.96±1.96)分成绩均优于单纯治疗组(P<0.01~0.05).结论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综合治疗对于认知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开放性标签、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120例服用经典(氯丙嗪)和非经典(利培酮)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氯丙嗪合并阿立哌唑5 mg和阿立哌唑10 mg组(各30例),利培酮合并阿立哌唑5 mg和阿立哌唑10 mg组(各30例),总疗程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检测催乳素;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对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干预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和PANSS总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结论小剂量(5 mg/d)阿立哌唑可以逆转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能辅助改善精神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8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2组,分别给予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2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24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副反应量表(TE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2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均有显著疗效,2组治疗后各时间PAN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44.26±11.41)分,(92.87±12.79)分;对照组:(44.11±10.92)分,(93.35±14.16)分,(P<0.05)],显效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组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PANSS评定在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第24周末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组得到更好的社会功能恢复(P<0.05).2组药物的副反应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组的静坐不能发生率早期高于口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嗜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口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P<0.05).结论 长效利培酮微球与口服非经典抗精神药物相比疗效相当,社会功能恢复好,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典型抗精神病药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进行疗效、副反应和生存质量评估;并对影响生存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71.6±17.49)分、(66.02±14.12)分]与治疗后[(41.26±9.37)分、(38.93±7.67)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同期相互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5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组(P〈0.05),且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病程。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生存质量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对胎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90例孕期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娩时的年龄、丈夫年龄,精神病遗传史,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及与药物的关系等进行随访登记,并将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6.67%(15例);各药物组患者孕期病情,分娩年龄,首次妊娠例数,妊娠反应及阳性遗传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药物剂量有关(P〈0.05),氯丙嗪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大于其他药物,新型药物影响较小。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对胎儿便有致畸、致死的不良反应,建议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丙嗪治疗时,应推迟妊娠或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