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7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和西药治疗,从临床疗效,控制复发率及对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影响等方面进行观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2%,但无统计学差异;在控制复发率方面和提高LES静止压方面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是指经过联合使用西药抑酸剂(HZ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与粘膜保护剂正规治疗8周以上,而不能奏效的病例。我们曾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本病,亦不能取效。1995年1月~1996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6例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所有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均符合文献[l]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ZI例;年龄36~66岁;病程0.5~2年;胸骨后疼痛者40例,有烧灼感者36例、返酸者38例,呢、逆者31例。胃镜检查分级标准参照文献[Zj,其中1级24例,见级20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思密达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密达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科姚宏昌,李志刚,席东焱,谭东毅返流性食管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食管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日臻完善,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如何选择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本病,是大家关心的课题,我...  相似文献   

5.
6.
Losec治疗老年人中重度返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研究洛赛克(Losec)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老年人返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经内镜检查确诊的返流性食管炎37例。(根据Savery-Miller分级,2度28例,3度9例)其中有食管裂孔疝8例,胃次全手术史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57-72岁,服用Losec20mg,每日二次。结果 正规治疗6周后,根据临床症状缓解消失情况和内镜复查的结果,总有效率94.59%(35/37  相似文献   

7.
8.
返流性食管炎又称胃食管近流病「“,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返流防御机制下降和迫流物对食管粘膜侵蚀的结果。祖国医学虽无食管炎的病名,笔者认为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可以归入“胸痛”。“结胸”、“反胃”、“吐酸”的范畴,进行辩证治疗,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9例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关于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u‘。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1~82岁,其中以49~82岁病例较多,患病时间1周~21年;单纯性近流性食管炎32例,食管裂孔疵继发…  相似文献   

9.
返流性食管炎(RE)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并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莫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全胃肠动力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胃肠肌层神经元的5-羟色胺受体,刺激胃肠运动.我们应用莫沙必利与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RE 32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返流性食管炎的内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近5年我院内镜检出返流性食管炎237例,临床症状主要为烧心、上腹痛、腹胀、呕血、黑便及吞咽困难。食管裂孔疝和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为主要的消化系统伴随疾病。内镜表现食管粘膜红斑者占9.7%。孤立性或非融合性糜烂者占29.1%。环周性或融合性糜烂者占34.2%、溃疡形成者占27.0%,且有3.4%发生食管下端狭窄。资料提示本病我国并不少见,发病明显与贲门功能不全和十二指肠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ESO)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经内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每日1次;莫沙比利5 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口服;莫沙比利5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在治疗第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CC)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the Cochrane Library、OVID、PubMed、EMBase数据库从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0日有关PECC治疗RE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共3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CC组治疗RE有效率高于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OR=5.55,95%CI:1.90~16.22),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11,95%CI:0.04~0.35)。 结论PECC对RE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本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及研究数量较少,以后仍需收集更多相关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9±14.5)岁,其中A、B级者85.8%,C、D级者仅14.2%。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 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埃索美拉唑是新一代PPI,其控制胃酸分泌的能力比其它PPI作用更强、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用于治疗RE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RE的疗效,探索埃索美拉唑治疗RE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和西医在肿瘤治疗方面各有优势,西医注重消灭肿瘤,而中医则注重调变肿瘤和机体。肝癌治疗方面,中医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介入疗法患者,作为姑息性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治疗,达到促进治疗后的恢复,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实验研究发现,5味中药的“松友饮”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降低肿瘤侵袭,可减少化疗和姑息性切除后的转移,并延长荷瘤鼠生存期,提示这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中医理论,而  相似文献   

16.
李梅莉 《内科》2012,7(3):232-234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5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疗程4周,观察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内镜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为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为79.5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72.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症状缓解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行内镜下快速尿素酶测定却感染,观察比较却阴性组、却阳性组RE的发病率。对却阳性组中经胃镜及病理切片证实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却根除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比较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的变化。结果却阳性组RE发病率为5.28%,却阴性组RE发病率为7.5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分别为10.7%、35.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却不是RE的病因;②抗坳治疗会导致RE发病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表现与反流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观察结果与胃食管反流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54例,全部接受内镜检查,其中无食管炎29 例,无并发症的食管炎25 例;通过对内镜下粘膜表现、食管测压、24 小时食管pH 监测的观察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食管粘膜内镜下白色渗出物的出现、损害的范围与胃食管反流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无白色渗出物的红色损害也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相关。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率、食管中下段蠕动波传导速度、异常收缩发生率均有显著异常(P< 0.01)。pH< 4的总时间% 在有粘膜红色损害、白色损害和融合损害的患者中分别为6.4% 、9.9% 、34.0% (P< 0.01)。结论 内镜所见食管粘膜红色损害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白色损害与较严重的反流相关,损害范围与反流平均时间相关。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的分类中,除损害区出现白色渗出物和损害的范围是重要的观察指标外,红色损害也值得观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study protection effect of Xuanfudaizhetang on reflux esophagitis in rats.Methods:A total of 50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B,C,D and E with 10 in each.Reflux esophagitis model in rats was established by incomplete helicobacter seam+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otomy.All ra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group A as control group,group B as model group,group C with saline lavage treatment,group D with motilium treatment,group E with Xuanfudaizhetang lavage treatment.Recovery of esophageal,gastric mucosa and pH changes of ra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Weight gain in group D and 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an group C;the esophageal mucosa grades and esophagus tissu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grades of group D and 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and C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P0.05);pH of lower esophageal mucosa in group D and 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 and C(P0.05),and the distal mucosal pH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roup B and C(P0.05).Conclusions:Xuanfudaizhetang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pH of lower esophageal mucosa in ra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decrease pH value of gastric mucosal,thus improve esophageal mucosa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to achieve therapeutic effect on reflux esophagit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酸袋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量表)和胃镜检查确诊15名健康者和2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使用4通道食管测压系统确定受试者下食管括约肌(LES)位置,将单通道pH电极置于LES远端下方1 cm处监测空腹pH值o.5 h,给予标准餐后继续监测pH值2 h,然后将探针移至LES近端上方5 cm处行24 h动态pH临测.结果 1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6.67%)与10名健康者(10/15)存在酸袋.反流性食管炎组较健康组酸袋出现时间早[11.00(4.25~17.00)min比30.00(15.50~54.25)min,P<0.05]、平均pH值低[1.84(1.59~2.19)比2.32(1.96~2.71),P<0.05].而餐前胃食管连接部平均pH值及酸袋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有异常食管酸反流,且酸袋出现时间早、平均pH值低,其食管黏膜损伤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