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鸿彦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29-830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难点,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聚于胃关于肺";仲景用半夏、干姜、大枣等等组成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许多名方,临床应用至今仍然疗效显著;临证应用此法治疗咳喘病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2.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继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39-440
咳嗽一证 ,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多种原因引起肺失宣肃致肺气上逆均可致咳。早在《素问·咳论篇》中即有对咳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症有详述 ,其概括性地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即咳虽为肺之本病 ,然究其源 ,非肺一脏之因 ,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 ,发展到一定阶段 ,均可影响肺之宣肃功能而作咳。《素问·咳论篇》在论述咳证之五脏六腑的分证及各自症状后 ,总结性提出“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之说 ,针对性地提出内伤咳嗽虽与其它脏腑相关 ,但终与肺胃关系密切 ,为后世在咳嗽一证的辨证、治疗上澄清了本源 ,理明了思路。咳嗽之…  相似文献   

3.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小儿咳嗽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指出咳嗽原因虽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张继伟 《河南中医》2006,26(4):12-13
阴、阳在《内经》中出现频率极高,除了作为阴气、阳气出现,为经脉和穴位命名外,还有其他含义。笔者试将《素问》中阴、阳加以梳理归纳,概括了其各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聚于胃,关于肺"是《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精髓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的涵义、肺与胃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理论对肺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探寻肺系疾病辨治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突出中医学特色,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肺胃关系谈“聚于胃关于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承气"新解     
通过溯本求源和病机治则的分析,认为“承气”的“承”当为承制,而现行教材中作继承或承顺不符合经典原意。  相似文献   

8.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以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自黏痰为临床特征。目前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缺乏有效治疗,中医主要采用疏风宣肺法、清肝肃肺法、补虚润肺法治疗。感染后咳嗽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病机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辨证用药当谨守病机,知常达变,方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段经文“见肝之病,……”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证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尹新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60-2461
运用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了论述,着重提出咳嗽一证不能仅限于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咳证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治疗上也要把握针对病因的治疗。较为详实读经典,指导临床。引《医学心悟》方"止嗽散""治诸般咳嗽"。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鼻后滴流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及食管反流性疾病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对感冒后咳嗽运用中医药治疗介绍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12.
罗胜  唐毅  张高  周莺  冼宙宁 《新中医》2019,51(3):139-143
目的: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62例,2组均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聚于胃,关于肺"理论,采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VAS评分均改善(P 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LCQ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项积分均较前改善(P 0.05),治疗组生理状况、生理健康、社会功能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随访6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94%,对照组为86.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结合诸多学者对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及相关临床实践,在中土五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此聚胃关肺中的胃,并非狭义之胃腑,而是指以脾胃为代表的中土。文中着重探讨了肝木、肾水、心火与中土资生制约关系失衡,影响肺金,发为咳嗽的机理,辅以解读古今医家从中土治咳的经验,结合《名医类案》中相关验案,揭示中土在咳嗽病机证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临床论治咳嗽有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聚于胃,关于肺”乃《素问咳论》对咳嗽主要病理及病位的最早认识。说明咳嗽的病理变化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对后世辨证治疗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的理解是“谓满,郁谓奔迫”,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的一类病证,然笔者认为“诸气郁”的“郁”泛指各类气机郁滞的病证,多与肺脏相关。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相关病证的治疗较全面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概述如下。1心气痹阻——合用宣肺宽胸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之气血的畅通有赖肺气的宣畅。张仲景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此类胸痹病机为心胸气滞、水饮内停,方中茯苓化痰除饮,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利肺气,诸药合用,以求心胸气…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由于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以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均可广泛影响脏腑而致咳嗽,故《内经》谓之“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临证时如不注意这一点,有时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曾治一男性患者,70岁,1997年5月6日来诊.主诉咳嗽、吐白色黏痰伴纳食减少1个月.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5年.1个月前因淋雨后发热、怕冷、口干、咳嗽剧烈,体温 38.5℃.  相似文献   

18.
张焱 《吉林中医药》2011,(10):956-958
《内经》中有关咳的论述多达30余篇,内容涉及咳嗽的病因病机、脏腑病位、临床表现、辨证分类、治疗原则与方法、预后转归等多个方面。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的病因,《内经》首重寒邪客肺,其次还有风邪客肺。《内经》以五脏六腑为纲辨治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2种。关于咳嗽的治法,《素问.咳论》特别提出针刺取穴的原则。此外,治疗咳嗽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审因论治,对于五脏咳要配以行气通经之品,六腑咳要施以益气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9.
肝气犯肺所致咳嗽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属金,肝属木,生理情况下金克木,肺气肃降可以防止肝气过度亢盛,使人体气机升降协调,脏腑功能正常.病理情况下,可因木反侮金,出现木火刑金,肝气犯肺的病证.金虚木侮,病变重心在于肺金不足,木气相对亢盛,临床可见燥邪犯肺,木火刑金,痰饮内停,肝气犯肺,肺阴不足,肝火刑肺的证候.肝旺侮肺,病变重心为肝气亢盛,反侮肺金,临床可见少阳失和,肝旺侮肺,肝经火旺,木火刑金的证候.  相似文献   

20.
浅议"天明日月不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明则日月不明",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于这句话按现代的思维方式似乎颇难理解,首先天不会发光,其次日光为世界能量与光线的来源,应当日明然后天才明,那么古人为什么说"天明则日月不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