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中气虚弱,升降失司而致脾胃不和的常用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方也是体现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治法的代表方。辛开苦降中"辛"能散、能行,"苦"能泄、能燥、能坚,辛苦并用,以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之《伤寒论》中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的主治寒热错杂心下痞的方剂,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的名方。笔者现就近几年来代表使用该方剂治疗不同类型的消化道疾病的功效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原书用治少阳小柴胡汤证因误用攻下反成的虚痞证。虚痞是由于误下损伤中气,少阳之邪乘虚而入,结于中焦胃肠间所形成。由于中焦气机受阻,形成阴阳失调、上下不通、寒热互结、虚实挟杂、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的复杂情况,此时如单纯采用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升、或降等法都不适宜,所以半夏心汤寒热并用,以清热祛寒、补泻并举以调其虚实,寒热平、虚实调则阴阳和,同时又重用辛开苦降并举之法以顺其升降。干姜、半夏合用可辛开散结、降逆止呕以和阴,黄连、黄芩配伍可苦降泄热以和阳,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源出《伤寒论》,此方本治误下伤中、邪气内陷、寒热互结心下,致气机不利的“心下痞”。此证以呕为特征,故用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芩连苦寒泄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医方集解》)。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以恢复脾胄升降之机,消除痞满。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邪在少阳,当宜和解,误用论下,乃伤其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症。中气既伤,失其升降,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法当辛开苦降,消痞补中:调和寒热。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用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佐以党参或人参,大枣补以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肾而调诸药。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共同完成消痞散结,补中扶正。调  相似文献   

6.
成冬生主任认为慢性肝病,中医以为湿热疫毒致病,病机为虚实错杂,正虚邪实,病位肝病传脾,首当脾胃,治则辛开苦降,调整气机,而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胃肠病以食欲不振、早饱、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胃升降理论认为,脾胃气机出现升降不及或升降反作,可直接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故治疗应以调和脾胃气机升降为大法:中气不足者,施予补中益气;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中虚胃逆者,施予和胃降逆;中阳虚损者,助其振奋阳气;肝气犯脾者,活用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8.
刘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86+3033-2986,3033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诸药合用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我院采用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减治疗属寒热错杂、虚实互呈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伤寒论》原文第149条,诸多医家均对条文中的“柴胡汤证”有所阐发,且多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研究认为“发热”一症是诊断柴胡汤证的关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中阻,导致脾胃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非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0.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1.
<正>泻心汤类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汤类方用辛开苦降之法治疗中焦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之痞证,而其应用不限于消化疾病。白彦萍教授认为皮肤病与中舟脾胃气机运转关系密切,泻心汤类方则是调理中舟的经典方剂,消补兼施、寒热并用、升降相因,能使气机畅、阴阳和、湿热除。故泻心汤类方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在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  相似文献   

12.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原书用于治疗少阳病误下后,证见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的痞证。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原著所述病证的分析,认为本证的病机是由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所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血液等不同系统46种疾病的治疗,且均取得较好疗效[1]。尤其对于虚实并见、寒热杂揉所致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近10年…  相似文献   

14.
孔光一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掇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中医药大学孔光一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医58载,医验丰富,医理精深,临证诊治独具匠心,遣方用药不落窠臼。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诊治脾胃病的经验择录一二,以飨同道。1辛开苦降,行补并用治痞满痞满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一般认为多由邪热、食滞、痰湿、肝郁、脾虚所致,而孔老多从寒热互结、中虚气滞入手,采用辛开、苦降、行气、补气4法并用而获良效。即辛开以散其寒,苦降以泄其热,行气以去中焦气机之滞,补气以复脾胃升降之职。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砂仁、厚朴、…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由于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  相似文献   

16.
刘道新  臧云彩 《中医学报》2019,34(12):2530-2533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之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
  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本人在临床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专科疾病取得很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经方,为"少阳证误下成痞"所设方药,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肠胃(平调寒热)的代表方剂。主治因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通而造成的恶心、呕吐、下利等消化系统疾患。今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依据其病机特点,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1慢性腹泻王某,男,14岁,学生,患慢性腹泻6年余。大便日23次,腹痛喜温喜按,肠鸣,泻下痛减,心痞满,  相似文献   

19.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 ,达到开通气机 ,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 ,降逆和胃目的的用药方法 (以下简称“开泄”法 )。“开泄”法善调脾胃 ,寓有升清降浊 ,分消湿热 ,疏通气机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 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用药物脾与胃 ,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 ,燥湿相济 ,相辅相成以保持饮食正常消化、吸收、输布、代谢之生理功能。而脾胃病在病机上则表现为纳呆不运 ,升降逆乱 ,阴阳失调 ,燥湿相悖 ,寒热错杂 ,虚实互见等特点。《内经》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  相似文献   

20.
下利是临床常见病证,《伤寒论》中论述颇为广泛,拟对《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下利的方证,即三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8个方剂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