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总共用方240余首,提出腹证的有80余首,占三分之一强;《伤寒论》397条,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占四分之一强;《金匮》22篇中重点论述腹证的就有10篇之多。足见腹证在诊断中之重要性。现从下面几点阐述之。一、鉴别证候《伤寒论》《金匮要略》以腹证鉴别证候:1.确定病名,辨别主证;2.判断病位;3.辨别病性。皆以腹证与四诊并重。(一)确定病名,分辨主  相似文献   

2.
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相似文献   

3.
<正> 东汉张仲景撰《伤寒论》,为中医辨证之楷模,记载方剂113方,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然意理深奥,众说不一,今就小柴胡汤考辨如下:1 小柴胡汤主证辨 《伤寒论》第103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但见一证便是”历代医家说法不一。成无己云:“是指或然证一证便是。”刘楝云:“凡柴胡杨正证中,往来寒热,一证也。胸胁苦满,一证也。默默不欲饮食,一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宣明论方》诸证门中62证与《圣济总录》相关内容的渊源。方法:通过列表形式对比二者在病名、病证描述、方名、方剂组成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中的62证与《圣济总录》的补遗部分仅有一个病证不同;相关病证的病证描述、方剂描述内容大致相同,但二者有简繁的差异;方名相似;方剂组成有20个完全相同,其余仅个别药味和剂量不同。结论:《黄帝内经宣明论方》诸证门中62证的内容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圣济总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栓成  潘永梅方敬 《河北中医》2007,29(12):1154-1155
一、填空题1、《证治汇补》一书中论述惊悸怔忡的病因为:惊悸属于,怔忡属。2、《证治汇补》中,将健忘之证主要归咎于。3、《证治汇补》中提到,健忘的治疗方法为。4、朱雀丸的组成用药有沉香和。5、《证治汇补》中,对于心痛一证,主要用加减治疗。6、《证治汇补》一书中,湿症脉法  相似文献   

6.
<正> 结胸证,乃临床上常遇到的急危重证,仲师在《伤寒论》中对其脉、因、证、治均作过较系统的论述。关于其病位问题,自宋以来,注释多而说法众。有云证在膈上,有云证在膈下胃脘,亦有谓病在胸腹之间。尤在经、成无已、汪友益、张隐庵等均谓:结胸者,邪结在胸膈之阳分;柯琴则认为邪结在胸胁之间;方有执云:结胸者,结硬高当于胸;程郊倩谓:邪结在气分;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谓:邪在心下,胃脘;山东《伤寒论串解衍义》称:邪在胸腹部;《伤寒论选读》曰:结胸证病位较广,虽以胸中为主,但多涉及腹部;五版教材认为有形之邪凝结于胸膈的一种疾病。以上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杂病”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次见于《伤寒杂病论》,隋唐以后,“杂病”与“杂证”通用,以此为书名或篇章之名者甚多,如金.李东恒《杂病方论》、明.霍应兆《杂证全书》、明.彭浩《杂病正传》、明.刘纯《杂病治例》、明.张介宾《杂证谟》、清·徐大椿《杂病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冯兆章《杂证痘疹药性合参》和《杂证大小合参》,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等。可见“杂病”(“杂证”)一词,  相似文献   

8.
<正> 《灵枢·厥病》有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说明手足见证与痛证密切相关。证之临床,四肢手足的色泽、动态、温度、感觉的变化,均与痛证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金匮》承《内经》之旨,对手足见证与痛证的关  相似文献   

9.
证候一词,不见于《内经》。《内经》将证与候分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证”字,系指证状而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此“候”的概念乃是指自然界的节气而言。证候连用,始见于晋代。《晋书·天文志》引葛洪:“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此证候的含义系指天文中的征象、  相似文献   

10.
一、证名与概念肝郁气滞证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该书虽未明确提出肝郁气滞证,但对本证已有一些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论述了肝病时的部分症状,与肝郁气滞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 祖国医学对腹诊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内经·腹中论》诸篇,就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腹证的病机与外候。《难经》又明确地把腹部疾患归隶于五脏。张仲景更给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腹证诊法的经验,在全书397条中,有关腹证诊治条文就有近百条,至今仍为腹证诊治的准绳。现就《伤寒论》腹证诊法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腹诊内容一、腹部证: 《伤寒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胸胁、胁下、大腹、少腹等部位。(一)心下证:心下指胃脘,胃属阳明,足阳明胃经脉循行于胃脘部。其病证有:心下痞、心下坚满、心下硬痛、心悸等。1.热入成痞:见于159条“心下痞,按之  相似文献   

12.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3.
一、填空题1、《证治汇补》一书中论述惊悸怔忡的病因为:惊悸属,怔忡属。2、《证治汇补》中,将健忘之证主要归咎于。3、《证治汇补》中提到,健忘的治疗方法为。4、朱雀丸的组成用药有沉香和。5、《证治汇补》中,对于心痛一证,主要用加减治疗。6、《证治汇补》一书中,湿症脉法:脉浮而缓,濡而小者,皆。沉而缓,细而微者,皆。又迟缓者为寒湿。洪缓为。弦缓为。二、单选题1、《证治汇补》中,治疗心血不足,怔忡多梦,如堕崖谷之证,应选用()A定志丸B琥珀养心丹C镇心丸D归脾汤E温胆汤2、在健忘的治疗中,属于心肾不交,神志不宁的,《证治汇补》中用下…  相似文献   

14.
“疸”,或云恶病,或云热病,或云黄病。据《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所述症状观之,系指以发黄为主的一类疾病。黄疸作为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目黄者曰黄疸”;又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所以,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病证。黄疸病名虽始见于《内经》,但论述不详。继《内经》之后,《金匮》一书专设《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详细论述了黄疸病的因机证治及预后,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为后世诊治黄疸病奠定了基础: 一、黄疸分类在《金匮》一书中,张仲景把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并对三者的病因、病机、主症做了详尽的论述。原文云:“趺阳脉紧而数,  相似文献   

15.
一、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曰:“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曰:“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  相似文献   

16.
9.2 6 黑疸 :名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10 .17 遗精 :名出《济生方·遗浊》,“遗精白浊二证脉息多涩 ,伤精脉也。”10 .17.1 梦遗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梦遗精滑 ,总皆失精之病……因梦而出精者 ,谓之梦遗。”10 .17.2 滑精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不因梦而精自出者 ,谓之滑精。”10 .18 早泄 :《辨证录·种嗣门》谓 :“男子有精滑之极 ,一到妇女之门 ,即便泄精 ,欲勉图欢不可得 ,且泄精甚薄。”10 .19 阳痿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痿》,“凡男子阳痿不起 ,多由命…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18.
《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类方》四卷(以下简称《要诀》),旧题戴原礼著。明·李濂《医史·戴原礼补传》云:“戴思恭,字原礼,……平生著述不多,仪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问以己见附著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隐括丹溪之书而为之,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要诀》一书,明清各家书目多有著录。历来医家,医史及文献学家,对《要诀》的著者未发生过什么疑问。由于戴原礼是丹溪的高足,而且又是明初颇负盛  相似文献   

19.
狂证是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主要特征。吴氏临证从“阳并于上则狂”立论,用苦寒折阳法控制发作,重在扶正预防复发。观《吴鞠通医案》所载狂证治疗验案,虽则几例,却用法专一,而屡启沉疴,颇有学者借鉴之处。故于此作一初步探讨。一、理遵“阳并于上则狂”《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内经·调经论》又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难经·二十难》说:“重阳者狂。”吴氏根据内难经旨及临床实践,认识到狂证是由于阳热并盛于上,扰乱神明所致。故强调说: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研究,历代医家追崇备至,以论证经者有之,以错简重订者有之,以气化论者有之,以方证分论者有之,如黄煌先生所说:"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那么什么才是《伤寒论》的本原呢?1学习《伤寒论》重新思考的若干问题1成书的具体年代。《伤寒论》理论成熟于那一年?写的是哪几年发生的伤寒?2辨病脉证问题。《伤寒论》辨病脉证是明确的,但由于历代医家的理解和认识,发挥成辨病、辩脉证、辨证论治,没有了解仲景先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