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冻干血小板的体外功能。方法将经过可逆性激活抑制、添加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获得的血小板再水化,与新鲜血小板比较,应用流式仪检测分析其CD62p和PAC-1的表达,评价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反应能力;应用APACT检测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用SPAT评价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活性;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血小板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过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和冻干保护剂预处理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对凝血酶的最大聚集率(79.0%)与对照组(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DP和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比对照分别降低49.34%和26.25%;经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略低于对照组70.32%(P<0.05),PAC-1再表达率为54.55%与对照组63.38%无明显差异;促凝血功能SPAT检测结果69.4 s与对照组70.6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冷冻干燥保护剂和血小板激活抑制剂预处理后获得的冻干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接近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冻干血小板保护液,减少冻干过程对血小板的损害,有效保护其功能。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法,对血小板膜保护剂、血小板激活抑制剂、蛋白质类保护剂的3类成分组成的保护液进行优选。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标志PAC-1、CD62P的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回收率,通过比较其差异,筛选出本实验的最优冻干血小板保护液。以优化保护液对血小板处理后进行冻干,并以此为实验组,与新鲜血小板和原保护液处理后冻干血小板进行比较验证,验证指标与优选指标相同,比较3者4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显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组间最高(74.33±24.01)%,血小板活化标志PAC-1和CD62P低于9组平均水平,血小板回收率高于9组平均水平。以主要体现血小板功能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优先指标,结合其余3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在原保护液的基础上,筛选出添加了2%DMSO、第2信使调节剂、2 mmol/L维生素B6,75%的PPP保护液组为最优组合。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优化保护液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6.12±6.02)%,与原保护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鲜血小板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保护液组血小板激活标志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0.49)%和(36.83±8.21)%,2者与原保护液组、新鲜血小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保护液组冻干血小板复水化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5.90±2.24)%,与原保护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优化的血小板保护液优于原保护液,明显提高了冻干血小板复水化后最大聚集率,能更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但对血小板冻干过程的保存损害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输血杂志》2016,(9)
目的了解血小板在冻干前、后功能活性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冻干复水(再水化)血小板及未冷冻干燥血小板胞膜CD61、CD62p、PAC-1的分子表达,评价冻干复水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通过诱导剂瑞斯托霉素、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析冻干血小板复水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血小板冻干保护剂渗透压值为(2 055.6±123.8)m OSmol/kg;冻干前及复水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15.50±3.05、18.29±0.55,MPV(f L)分别为9.01±1.84、8.63±0.58;冻干血小板复水回收率(%)为81.57±12.57;冷冻前及复水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34.30±33.14、22.10±23.25;冷冻前及冻干复水后血小板胞膜CD61分子表达(%)分别为43.17±13.55、48.64±13.24,CD62p分子表达(%)分别为17.34±6.47、9.79±4.48,PAC-1分子表达(%)分别为4.92±6.32、4.22±4.64。结论冷冻前及复水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甚微,冻干复水后血小板仍具仍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冷冻前及冻干复水后血小板胞膜CD61、CD62p和PAC-1分子表达略有变化(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最优的血小板激活抑制剂组成方案,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血小板冻干前处理程序。方法选择已基本确定有效作用浓度的6种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如前列腺素E1、腺苷、左旋精氨酸、植酸钠、百维利肽和西洛他唑,结合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负载过程,以CD62p、PAC-1、MPV和P lt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的再表达率作为血小板反应性指标,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作为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8个实验组,研究分析各因素在负载中对血小板状态和功能的影响,选择最优的负载液组成。结果A因素(负载环境)水平Ⅰ在抑制血小板MPV增大、D62p和PAC-1的表达以及再表达率保留、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影响均优于水平Ⅱ(P均<0.05);B因素(PGE1)C因素(左旋精氨酸)F因素(植酸钠)G因素(百维利肽)的水平Ⅱ则均由于各自的水平Ⅰ。因此,在8个实验条件中,以第3实验组(A1B2C2D1E1F2G2)对血小板功能保护的最好。结论在血小板冻干前保护剂负载过程程序,在血浆负载环境中添加1μmol/L前列腺素E1,5 mmol/L左旋精氨酸,0.5 mmol/L植酸钠和0.5μmol/L百维利肽,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使保存的血小板具有表达CD62p和PAC-1活性、聚集反应和促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6.
7.
8.
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冻干是保存血小板最理想的方法,能常温保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和便于运输等,可解决目前血小板保存和运输方面存在的局限性问题。然而冻干除引起血小板膜结构损伤、蛋白质变性甚至死亡之外.还可致血小板激活损伤,冻干所致的血小板激活与膜通道脂质发生相变有关。针对损伤机制应用各种保护剂可减少冻干损伤.目前已有研究通过海藻糖的载入,在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血小板的冻干保存,冻干再水化后血小板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和存活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的冻干保存可应用于将来的血库和临床输血。本文综述了冷冻干燥对血小板损伤作用、保护剂在血小板冷干研究中的应用及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拱诒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79,(4)
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反复输注血小板后,由于对血小板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会使治疗失效。因血小板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其中包括是高度个体特异性的同种移植抗原,故难于防止这种免疫反应。根据四种主要HLA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选择血小板供者只能部分地解决问题。但这种病人接受一次大量输注血小板却往往能奏奇效,使其后输入的血小板存活率和止血效果都有改善,其机制未明。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实验用体重3~4.5公斤的家兔,每周皮内注射一次血小板悬液使其致敏。测定~(51)Cr标记之供体血小板存活率以估计致敏程度。输入标记血小板后30分钟、3小时和24小时分别从耳动脉采取5毫升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在国内的普及推广,我国机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上升,目前已占了临床应用血小板的绝大部分[1-2],而手工采集的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少,造成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研究了汇集白膜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工艺,并进行了体外功能的测定,以评估汇集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含有20多种生长因子,对于创伤尤其是难愈性创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以糖尿病SD大鼠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难愈合创口模型,用于评价冻干血小板对难愈性创伤修复的治疗作用。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对大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取正常大鼠10只,糖尿病大鼠20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DR)、糖尿病对照组(DR)和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TLP);在各组大鼠背部造成直径2cm圆形创面,分别于第l、3、5、7、12天进行创面照相和透明膜描计法计算创面愈合速度。结果显示,注射STZ72小时后糖尿病组血糖明显高于16.7mmol/L。1周后糖尿病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糖尿病对照组创口的愈合速度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创口(p<0.05),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创口愈合速度显著快于糖尿病对照组。第12天时,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创口再上皮化率分别达到88.1%和81.8%,而糖尿病组只有62.8%。结论 :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能成功制备难愈合创口模型,冰冻干燥血小板对该难愈性创伤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不同浓度血小板、血小板与激活剂不同比例制备的PG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和不同浓度血小板对VEGF释放量的影响。结果 PG促进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加入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为40~60s,而不加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600~1 200 s,但是不同浓度(0、100、1 000 U/ml)的凝血酶对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甚微;PG促ECV304细胞增殖作用随血小板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血小板浓度处于(1 500~2 500)×109/L时趋于稳定;富血小板血浆(PRP)与激活剂的比例为10∶1时促细胞增殖效果略优于5∶1;PG上清中VEGF含量随着PRP中血小板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0、100、1 000U/ml)凝血酶制备的PG上清中VEGF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采集PRP的血小板浓度(1 000×109/L左右)已能保证细胞增殖效果、满足用于临床的PG需求;PG是否添加激活剂凝血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输血杂志》2015,(1)
目的评价我们研究的血小板冻干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的稳定性。方法我们用前期筛选出的,最优血小板预处理液配方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下密封保存,选取0、10、30、90、180 d5个时间点,检测复水化后冻干血小板,以血小板回收率、MPV冻干前后差值、血小板相对聚集率,以及血小板激活后生长因子PDGF-BB、VEGF、TGF-β释放量做为评价指标。结果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20℃、4℃和室温3种保存温度之间,血小板回收率、相对聚集率、血小板激活后上清中VEGF和TGF-β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选配方预处理后的冻干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与置于4℃和-20℃保存效果相当,冻干血小板室温下可以稳定保存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制备的血小板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68例新制备的血小板与296例冰冻的血小板输注病例,观察两组输注血小板前后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在564例病案中,输注新制备血小板后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上升的程度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并且提升机体血小板数值,虽然新鲜血小板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但冰冻血小板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机采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李喆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5,(5)
背景及目的按照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程,血小板在液态-22C下可以保存5天;在6%的二甲基亚砜 (DMSO)-80C冰冻条件下可以保存2年,5%的二甲基亚砜 -150C条件下可以保存3年。了解冻干对血小板的影响的研 相似文献
16.
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临床对成分输血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血小板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只靠输新鲜血小板已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且新鲜血小板的储存过程繁琐 ,易发生污染 ,而冰冻血小板却解决了血小板在体外保存这一难题 ,但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还有待验证。材料与方法1 材料 二甲基亚砜 (简称 DMSO)为无色或近乎无色的稀薄液体 ,分子式 (CH3) 2 SO3,比重 1.0 99~ 1.10 1(g/m l)。为北京化工产品。2 方法2 .1 浓缩血小板制备 :采用二程离心法。采集符合健康标准 ,血小板计数在 (10 0~ 30 0 )× 10 9/L的献血者的全血 4 0 0ml… 相似文献
17.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输注机采新鲜浓缩血小板 (以下称新鲜血小板 )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 ,本站开展了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冰冻血小板产品应用于临床后 ,通过临床观察 ,除具有新鲜血小板的优点外还具有保存期长、无污染危险、使用方便、随取随用 ,有利于出血危重患者的及时抢救的优点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产品制备1 .1 新鲜血小板的制备 :按国家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体检合格的供者 ,用 CS-3 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按要求和标准操作采集制备的产品 ,每单位含血小板 ( 2 .5~4.0 )× 1 0 1 1个悬浮在 1 70~ 2 0 0 ml血浆中。1 .2 冰冻血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输血杂志》2016,(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功能差异,为制定血小板输血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袋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80℃保存冰冻血小板,20袋采集后72 h内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取样,配制成4组标本:A组新鲜血小板标本,B组新鲜与冰冻(2∶1)混合血小板标本,C组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D组冰冻血小板标本,分别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选择素(CD62p),综合评价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 1)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R值最短,与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与冰冻(2∶1)混合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标本的K值、α角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与未混合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比较,Plt、MPV、PDW和CD62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的Pl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CD6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按1∶1配合输注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血块凝集强度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建立SD大鼠急性创伤模型,探讨冻干人血小板(Freezing-dried Platelets,FDP)对SD大鼠急性创伤的促愈合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剪下2个直径为1.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将每只大鼠背部4个创面分配到4个组:FDP组、新鲜血小板(platelet rich plasma,PRP)组、重组型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 EGF)组和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给予FDP(0.85 m L/cm2)、PRP(0.85 m L/cm2)、rh EGF(0.5 m L/cm2)和凡士林纱布进行治疗,每间隔两天清洗伤口后更换敷料。于d5、d7、d10、d14肉眼观察、拍照,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各时间点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三项病理学实验,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趋于缩小,4个重点观测点得出的综合创面愈合率排序为PRPFDPrh EGFBC组。治疗d5的创伤愈合率相近,没有显著差异;d7,PRP组、FDP和rh EGF组的愈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三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时,前3组的愈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RP组创面愈合率高于FDP和rh EGF组(P0.05)。d14,组间的创面愈合率没有明显差异。3种组织细胞学观察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生成、血管生成增生和再上皮化等病理结果显示:FDP与PRP同样能缩短创伤愈合炎症期、促进胶原纤维的生成、加快血管生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急性创伤组织的修复作用。结论 FDP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近的促进SD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的作用,并具有优于单一生长因子(rh EGF)的促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