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畅淑琴  陈伸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129-3130
QT离散度(QTd)是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心肌缺血是影响心肌复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记录心绞痛发作前、时、后的QTd变化,探讨其心绞痛发作时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QT间期离散度(QTd)作为心肌复极不同步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时发生显著变化。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复极异常有密切关系[1]。笔者分别采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室性早搏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无创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运动可加重病变区域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心肌电不稳定性加重。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运动试验前、中、后伽的变化,探讨QTd在运动试验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QTd)是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变异的量变,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即复极的不一致性。现收集1992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内猝死的冠心病患者22例(猝死组),与住院存活冠心病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 (QTd)是指不同部位心肌复极差异在 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最大 Q- T间期 (Q- Tmax)与最小 Q- T间期 (Q- Tmin)的差值 [1 ] ,由 Cam pbell等 [2 ] 于 1985年首次提出 ,1990年 Day等 [3 ]首先证实了 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后 ,许多学者提出 QTd增加可做为缺血性心脏病 ,心功能恶化 ,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 [4] 。冠心病人运动试验中 QTd明显增加 ,表明运动加重心肌缺血 ,我们分析 10 4例患者运动试验前后 12导联心电图QTd变化来研究冠心病。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们选择了 10 4例 1994年 6月至 1999年6…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观察首次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的QTd,取其溶栓治疗前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所有ECG均用同一台12导ECG机,同一人测量.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P<0.05.由于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ECG表现为各导联的QT间期差值增大,即QTd延长,所以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的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于发生室速等心律失常.心室复极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塞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的稳定性.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结论 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功地容栓后,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疗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为溶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预测心律失常的检查手段,QTd结合心率变异、晚点位检查,可提高AMI远期心律失常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5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与心电图各测值进行分析,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冠心病各组QTc、QTd、QTcd、JTc、JTd及JTcd明显高于对照组。(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d及JTd逐渐延长。(3)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c及JTc较长。(4)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心室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5)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JTd、JTcd明显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冠心病组。提示冠心病存在明显心肌复极不均匀,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198 5年 Cam pptll等首先提出 Q- T离散度 (QTd)的概念 ,它是体表 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 Q - T间期之差。1992年 Higham等研究证明 Q - 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呈正相关 ,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 ,Q- Td显著增加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 [1 ]。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 [2 ]。本组测量了 32例心肌梗死 (MI)后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及 32例 MI后无 VT患者 Q- Td,并对前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 VT用药前后的 Q- Td比较 ,探讨索他洛尔对 VT患者 Q - Td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6 4例 MI后患者 ,梗死时…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心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实际上是代表了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1].冠心病患者QTd延长,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2].故目前主张尽可能血运重建缩短QTd以改善预后.对6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QTd的变化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紊乱程度,本文旨在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QTd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AMI患者QTd的观察,探讨它与梗死面积、泵功能分级及溶栓的关系,为AMI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我们测定了656例18~7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12导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电位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AMI)12导联心电图QTd可较好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评价AMI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过程中反复呼吸暂停及呼吸表浅,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1]。研究表明OSAHS在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包括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2]。但关于OSAHS和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多。QT间期(QT)和QT离散度(QTd)是评价心肌复极的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对40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24h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PCI术后QT和QTc为(406±33)ms和(413±37),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PCI能减少心绞痛患者的QTd,改善心肌复极电生理,有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健 《贵州医药》2003,27(6):537-53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可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不一致性。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缺血性心脏病,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成功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患者QTd。本文通过观察QTd的变化以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复极化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作者在北大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集该院2002年成功施行PTCA住院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7~75岁,平均65±8岁。急性  相似文献   

17.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2].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如果T波峰末间期被证实能准确反映跨壁复极,必将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QTd的增大与室速的发作有正相关性,已被较多的学者所认可[2],本文通过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的阵发性室速病例与无室速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pe及QTd与阵发性室速发作的相关性及两者的预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PTCA加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启明  冯毅  王振兴 《江苏医药》2003,29(4):318-318
QT离散度(QTd)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子,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可使心室复极不一致,而使QTd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1]。本文主要观察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30例急性心梗和5例心电图(ECG)酷似心梗的心肌炎QT离散度(QTd)的比较,分析两种病中心肌复极的电稳定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盲测急性心肌梗死(AMI)、酷似心梗的病毒性心肌炎(VM)、正常对照三组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 AMI组的QTd及QTcd分别为75±17 ms、93±31 ms,VM组的QTd与QTcd分别为51±11 ms、60±21 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Td对急性心梗和酷似心梗的病毒性心肌炎有早期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反映了相应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过程,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1,2]。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56例AMI患者系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发病24h就诊住院患者,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2·9±9·3)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2例,前壁+侧壁5例,下壁+后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侧壁2例。前壁+下壁+后壁+右室1例。观察组QTd=(102±31)ms冠脉造影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