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3.0T MRI对外伤性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收集外伤性脾损伤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18例为车祸撞击致伤,6例为打击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29例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其中3例CT检查可疑性挫裂伤,最后经MRI和临床确诊。结果脾实质内斑片状高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MRI检查主要表现脾实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MRI表现为脾周外缘长T1长T2的新月形包膜下血肿,脾脏内部斑片状T2WI高信号影或高低混杂信号影。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绝大多数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对于轻微的脾实质内挫裂伤,MRI独特的异常信号特征是诊断脾挫裂伤最好的检查方法,明显优越CT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与临床表现。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0例,男73例,女17例,年龄17~65(41±3)岁。68例为车祸伤,8例为打击伤,8例为刀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果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脾周新月形高等低密度混杂影。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脾破裂的CT表现及临床过程。结果 (1)包膜下出血主要表现为包膜下新月征和分层状影;(2)实质出血表现为脾实质内密度不均影;(3)有利于估计腹腔内出血量的估计。结论 CT能对脾破裂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50例因各种原因所致脾脏损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本组50例中发现脾周或腹腔积血39例,积血的CT值均>20HU,17例于腹血中可见高密度血凝块。CT平扫即可发现。显示脾内血肿9例,表现为脾实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略高、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因血肿不强化而显示得更为清晰。结论 CT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并对损伤的范围、类型及程度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任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4,(20):221-222
目的探讨超声在外伤性脾损伤中的诊断规律,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39例经手术及其他影像学确诊的外伤性脾损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脾实质脏器破裂者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及CT诊断相符者35例(89.7%)。其中脾真性破裂30例,脾包膜下血肿3例,脾实质内血肿1例,脾蒂血管断裂1例;仅提示腹腔内积液4例(占10.3%)。结论超声在脾脏破裂出血的诊断方面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先行CT平扫,再进行追踪触发增强扫描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动脉夹层23例,均可见真、假腔和内膜片,且可显示累及范围及并发症.壁内血肿6例,表现为主动脉周围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无强化影.穿透性溃疡5例,表现为突出于主动脉腔外的龛影.结论 16层螺旋CT能准确、全面的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首次CT表现及复查CT表现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主要CT表现为:(1)脑内出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3)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4)硬膜下血肿;(5)骨折。结论:脑外伤后CT检查时,如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占位效应及硬膜下血肿、骨折,应做CT复查,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月军  黄奎祥  张如思 《江西医药》2011,46(10):951-952
目的探讨CT诊断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98例手术证实为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在CT影像上的特点。结果 CT影像中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53例,都表现为轻度增大;密度稍降低4例;密度不均80例,呈脾内片状斑片高,等,低混杂密度;等密度3例;脾包膜下积血24例,腹腔内积血84例,表现为肝脾周围低密度阴影48例,肝肾隐窝及结肠旁沟积液14例,两者同时存在的22例。结论 CT在脾破裂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卢先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79-2481
目的通过对45例肝血管瘤的CT影像分析,进一步探讨肝血管瘤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呈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占位,边界较清楚,极少数巨大血管瘤病灶边缘可欠清晰,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性环状强化或结节样明显强化,较小的血管瘤可形成高密度结节状充填;静脉期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央延伸;延迟期病灶呈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等密度充填影,巨大血管瘤中央可见点片状或裂隙状不充填影。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5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损伤者27例。结果治愈33例,死亡2例(死亡患者均合并有其他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损伤)。结论外伤性脾破裂较易诊断,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CT等检查能提高脾破裂的诊断率。单纯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疗效明显,死亡率低,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方法是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依据,方法:18例病人中,20个血肿都作了平扫,14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平扫可见3种影像,第1种呈高低混合密度;第2种呈凸形的低密度,第3种呈新月形低密度或分隔型低密度。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增强扫描:“白质塌陷征”及两侧侧脑室前角内移。结论:上述平扫与增强扫描的CT影像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诊断应用,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肝脏创伤患者40例,均进行CT增强扫描,对其影响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经CT增强扫描检查后,肝实质内具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影以及肝脏周围和脾周围等部位的液性低密度影,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均比较清晰显示,未出现漏诊现象。结论肝脏CT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临床诊断的正确率高,值得在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影像表现,主要就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及中线结构改变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左侧13例,位于右侧10例,两侧同时受累3例;血肿位于额顶部15例,额部3例,顶部5例,额颞顶部3例。血肿形态表现为新月形影或近似新月形者者18例,表现为梭形影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影2例。血肿呈略低密度7例、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或混杂性密度8例。血肿最长径为33—121mm.最宽径为12—29mm.最高径为23-41mm。侧脑室、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脑沟、裂变浅至消失,脑回不同程度的聚拢内移。结论CT能较敏感地检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对于小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漏诊.分析其征象时应特别注意血肿侧脑室形态与大小的改变.注意血肿邻近脑实质的受压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14.
脾破裂96例急诊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CT诊断脾破裂的准确性。方法对96例脾破裂患者的急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诊CT诊断脾破裂96例,手术证实或保守治疗复查证实脾破裂87例,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急诊CT诊断脾破裂主要征像有脾脏形态失常、脾脏实质或包膜下血肿;并发肺挫裂伤、胸腔积血、肋骨骨折、肝破裂等对诊断脾破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47-149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35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及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外伤性肝脾破裂共33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性肝脾破裂主要包括肝破裂损伤、脾破裂损伤和肝脾同时损伤,不同损伤类型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结论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上,多层螺旋CT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可根据患者的CT诊断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确诊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诊断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经螺旋CT检查并做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5例CT平扫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5例病灶动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状及扭曲血管样不规则强化。静脉期,肿块实质进一步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分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吕艳枝  李辉 《医药论坛杂志》2013,(4):144-144,F0003
目的探讨CT检杏在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8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CT主要表现为混杂高密度影像,包括挫伤、撕裂伤、实质内血肿及被膜下血肿,多伴有腹腔出血。本组58例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中,单脏器损伤49例,其中脾损伤23例,肝损伤13例,肾损伤9例,胰腺损伤4例;多脏器损伤患者9例,其中肝损伤伴右肾损伤2例,肝损伤伴脾损伤1例,脾损伤伴左肾损伤4例,脾损伤伴胰腺损伤2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结论CT检查可清晰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血肿、破裂以及腹腔积血的情况,埘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安全、准确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腔脏器结核CT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方法对8例腹腔脏器结核CT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8例病例CT征象均表现为脏器内单个及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7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低密度结节,多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脏器内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脾门、胰周及大血管周围低密度结节轻度强化,部分低密度结节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结论腹腔脏器结核大多不是孤立性病灶,可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作CT诊断时要慎重,应仔细读片并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9.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肝血管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20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20例肝血管瘤CT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颅CT颅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的特征性改变,提高对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方法 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28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tSAH均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手术5例。3例治愈;非手术治疗23例,20例治愈。结论 tSAH可表现为类似于.ASDH的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