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流速和容积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中度~极重度(Ⅱ~Ⅳ级)COPD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后FEV1和FVC改善的差异.结果 Ⅱ~Ⅳ级COPD患者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FVC均有显著改善,FEV1和FVC的改善有较大差异.按改变值的大小分段排列,△FEV1和△FVC(流速和容积反应)均大致呈正态分布;其中以△FEV1值在0.00~0.04、0.05~0.09和0.10~0.14 L范围,△FVC值在0.00~0.09、0.10~0.19和0.20~0.29 L范围的患者最多.△FEV1在Ⅱ~Ⅳ级COPD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随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FVC表现出与△FEV1相反的变化趋势,随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在Ⅱ~Ⅳ级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FEV1和△FVC变化趋势不同,两者之间仍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结论 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流速反应和容积反应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流速反应随COPD严重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容积反应则随严重度增加而呈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与FVC改变值和改变率及改善率的比较,以更准确地评估其对COPD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48例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观察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EV1和FVC的变化,对支气管舒张后FEV1和FVC的改变值和改变率进行比较.结果 支气管舒张试验后,COPD患者的FEV1改变值平均增加133.9 mL,较基础值提高(改变率)6.93%,改善率为52.2%;FVC改变值平均增加336.7 mL,较基础值提高(改变率)11.36%,改善率为73.1%.FEV1与FVC的改变值和改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和FVC均有所增加,但FVC的改善较FEV1更为显著,FVC的变化较FEV1敏感,提示FVC应作为诊断COP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分析肺结核病史者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对潍坊市部分农村地区40 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胸片和肺通气功能检测,取资料完整的1052例进行分析.结果 肺结核病史者的FVC%,FEV1%,FEV1/FVC,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改善及FEV1/FVC等指标均低于非肺结核病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慢性气流受限不可逆的肺结核病史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改善及FEV1/FVC等指标均显著低于无肺结核病史的COPD者,FEV1/FVC指标无明显差异.有吸烟史肺结核病史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改善及FEV1/FVC等指标均低于无吸烟史的肺结核病史者,仅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病史者的第一秒呼气容积各项指标均较无肺结核病史者差.与COPD者比较,慢性气流受限不可逆的肺结核病史者的气道阻力及受限程度较高,对支气管舒张剂的反应性较差;吸烟使气流受限不可逆的风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王芳  姜晨宇  罗旭平  陈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4053-4057
背景 临床上大多将支气管舒张试验作为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其并不能鉴别所有的COPD和ACO。研究显示,深吸气量(IC)在反映严重COPD患者肺过度充气及呼吸困难程度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因此IC能否作为一个鉴别COPD和ACO患者肺功能的指标尚有待研究。目的 探究IC在鉴别COPD和AC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COPD患者20例(COPD组)、ACO患者21例(ACO组)。患者均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查,初次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记为舒张前。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再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记为舒张后。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质量、BMI、性别、年龄),肺通气相关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IC、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舒张前、舒张后、舒张前后的绝对值变化(Δ)及改善率;分析ACO组患者及COPD组患者IC改善率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的相关性,IC改善率诊断ACO的价值。结果 ACO组患者年龄小于COPD组(P<0.05)。ACO组患者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I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高于COPD组(P<0.05)。ACO组患者IC改善率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FVC改善率、ΔPEF、PEF改善率均无相关关系(P>0.05)。COPD组患者IC改善率与FVC改善率呈正相关(rs=0.501,P=0.021),与ΔFEV1、FEV1改善率、ΔFVC、ΔPEF、PEF改善率无相关关系(P>0.05)。IC改善率诊断AC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P=0.019),最佳截断值为13.11%,灵敏度为61.90%,特异度为85.00%。结论 IC在评价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反应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如FEV1。IC诊断ACO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其能否作为一个鉴别COPD和ACO的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噻托溴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Ⅲ—Ⅳ级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人,试验组使用噻托溴胺粉吸入剂吸入治疗,对照组口服氨茶碱治疗,疗程均为3月,以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6 min步行距离(6MWD)为观察指标。结果经3月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FEV1、FEV1%、FEV1/FVC、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FEV1、FEV1%、FEV1/FVC、6MWD比较及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噻托溴胺吸入治疗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Ⅲ—Ⅳ级患者肺功能及6MWD。  相似文献   

6.
门诊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门诊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认知状况、病情严重程度、诊疗现状等.方法 共纳入我院门诊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450例,每位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肺功能测定.结果 450名患者中听说过COPD疾病名称的患者占15.1%;患者本人能准确说出COPD全称的5.1%.疾病严重程度分级Ⅰ级患者占2.0%,Ⅱ级患者29.8%,Ⅲ级患者占55.1%,Ⅳ级患者13.1%;73.6%患者有吸烟史;知道定期复查肺功能者不足1%;认为医疗保险有助于规律治疗者90.0%.随着吸烟指数增加,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二者呈负相关(r=-0.324,P<0.0001).结论 门诊老年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仍较低,患者群集中于Ⅱ、Ⅲ级患者,患者对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的知晓率低,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高分辨CT (HRCT)容积成像特点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2月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HRCT容积扫描及肺功能检查,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记录肺容积、肺密度各项参数,并按照COPD严重程度分组,分析HRCT参数与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上升,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比例(FEV1%)降低,残气量/肺总量(RV/TLC)上升;Ⅳ级COPD患者FEV1、FVC、FEV1/FVC、FEV1低于Ⅰ级者[(0.8±0.1) L、(2.2±0.3) L、(34.6±10.2)%、(56.3±3.6)%vs (2.3±0.3) L、(3.5±0.3) L、(81.6±8.3)%、(73.2±5.3)%],RV/TLC高于Ⅰ级者[(75.2±8.6)%vs (45.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上升,患者深吸气、呼气末肺密度均上升;Ⅳ级COPD患者深吸气、呼吸末肺密度高于Ⅰ级者[(-956.8±22.4) HU、(-899.5±22.7) HU vs (-865.3±24.5)HU、-744.2±30.2)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深吸气末容积(Vin)、深呼气末肺容积(Vex)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Ⅱ级、Ⅲ级、Ⅳ级与Ⅰ级Vin对比,Ⅳ级与Ⅱ级Vin,Ⅲ级、Ⅳ级与Ⅰ级Vex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肿体积(TEV)、肺气肿指数(EI)上升,Ⅳ级COPD患者TEV、EI高于Ⅰ级者[(1.1±0.2) L、(17.8±3.4)%vs (0.3±0.2) L、(6.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全肺体积(TLV)无明显变化(P>0.05);Vin与FVC、FEV1、FEV1/FVC相关,Vex、TEV、EI与所有肺功能指标均相关,深吸气肺密度、TLV与FEV1/FVC相关(P<0.05)。结论 HRCT容积成像可清晰显示COPD肺实质破坏,其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定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谭静  梁勤  罗依然  杨阳  冯珂 《西部医学》2022,34(12):1851-1855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60例COPD患者作为受试者,按照GOLD分级分为两组,GOLDⅠ级和Ⅱ级患者为COPD 1组,Ⅲ级和Ⅳ级患者为COPD 2组,同时匹配来我院体检的相同年龄段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超声心动图图像并应用RT-3DE的 4DRVQ软件测量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收集mMRC评分。结果 COPD 1组的RVEDV、RVESV、RVEF、TAPSE、FAC%、TVE/TVA、TVE/TV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低于对照组(P<0.01),mMRC评分,肺动脉收缩压(PAP)高于对照组(P<0.01)。与COPD 1组比较,COPD 2组FEV1、FEV1%、TAPSE、FAC%、TVE/TVA、RVSV、RVEF降低,mMRC评分、PAPTVE/TVe、RVEDV、RVESV增加(P<0.01)。结论 RT-3DE 可准确评估COPD患者的右心室功能;GOLD Ⅰ、Ⅱ级的COPD患者右心大小无明显变化、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不显著,Ⅲ、Ⅳ级的COPD患者的右心增大,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肺功能指标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COPD病人临床资料,采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对病人肺通气功能进行检查,并以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估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结果随COPD程度加重,病人mMRC值明显增加(P < 0.01);重度组和极重度组病人年龄均明显大于轻度和中度组(P < 0.01)。支气管舒张试验后COPD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重度组和极重度组病人FVC改变值则均明显大于轻度和中度组(P < 0.01),病人FEV1和FVC改变率均随COPD程度加重而增加(P < 0.05~P < 0.01),而不同程度COPD病人FEV1改变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病人mMRC与年龄、FVC改变值及FVC改变率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267、0.825、0.330,P < 0.01),与FEV1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804,P < 0.01)。结论FEV1是评价COPD病人气流受限程度的指标,而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VC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气体陷闭状态,气体陷闭与病人呼吸困难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0.
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方法将34例稳定期Ⅲ~Ⅳ级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吸入噻托溴铵18g/次,1次/d)18例,对照组(吸入异丙托溴铵40g/次,4次/d)16例。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定肺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高(〈0.01);对照组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治疗前高(〈0.01),但FEV1变化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噻托溴铵能够较异丙托溴铵更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赵悦 《医学综述》2012,18(23):4072-4073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分析。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所收治的53例COPD患者经肺功能检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FEV1%和EV1/FVC值对53例COPD患者的病情程度评估为:中度(Ⅱ级)26例(49.06%),重度(Ⅲ级)23例(43.40%),极重度(Ⅳ级)4例(7.5%)。经支气管扩张试验显示,5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阳性,48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试验呈阴性。通过对比COPD患者肺功能情况,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呼气容积(FEV1)、吸入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显著优于试验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应全面推广应用肺功能测定技术,尤其对患肺疾病的危险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将有利于及早了解疾病进程,对COPD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美特罗替卡松对稳定期COPD患者深吸气量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深吸气量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1月~2007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宝安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A组):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照组(B组):吸入安慰剂。于研究第90天检测深吸气量(IC)以及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呼气量(FVC)、FEV1/FVC等指标。结果观察组IC较对照组显著增高;FEV1、FEV1(%)、FVC、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可使稳定期COPD患者IC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及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初始靶控输注剂量设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Ⅰ组输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Ⅱ、Ⅲ、Ⅳ组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1、0.2和0.4μg·kg-1·min-1;在MOAA/S为0分时给予阿曲库铵0.6 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瑞芬太尼输注时间及插管时丙泊酚的总量。同时观察诱导期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均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P0.01),Ⅱ组用量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和P0.05),Ⅲ组和Ⅳ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与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和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Ⅳ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可以缩短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的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持续静脉输注即可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咳嗽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和1s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比值及峰流速变异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5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哮喘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分为A组(CVA Ⅰ级组)、B组(CVAⅡ级组)、C组(CVAⅢ级组)、D组(CVAⅣ级组)四组;所有研究对象首诊时和规范治疗3月后均完成咳嗽生活质量问卷(CQLQ)调查,同时进行1 s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测定和峰流速变异率(PEFR)监测.结果 (1)规范治疗前,A、B、C、D四组各组间FEV1%与PEFR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者具有明显负相关性(r=-0.995,P<0.01);各组间CQLQ差异无显著性(P0.05),虽然整体研究时CQLQ与FEV1%和PEFR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302,0.274,P<0.05),但各组内CQLQ与FEV1%和PEFR的相关性不确切.(2)经规范治疗后,CQLQ改变值与FEV1%和PEFR改变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77,0.747,P<0.01).结论 CQLQ不宜代替FEV1%、PEFR等客观指标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但可以代替FEV1%、PEFR作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的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茶碱;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布地奈德雾化液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和布地奈德吸入联合治疗COPD,能够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Ⅲ~Ⅳ级的疗效。方法将通过临床及肺通气功能检查明确诊断的84例COPD患者Ⅲ~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解痉、祛痰、家庭氧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50μg/250μg)1次1吸,每日2次,疗程为3个月。两组均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对比,评价药物短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通气功能检查FEV1占预计值治疗前(1.07±0.21)%,治疗后(1.38±0.18)%;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治疗前(44.45±7.14)%,治疗后(53.56±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OPDⅢ~Ⅳ级中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能提高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力。  相似文献   

17.
陈勇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08-1509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在我科诊治的COPD急性发作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控制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观察组使用盐酸戊乙奎醚雾化吸入;对照组使用喘定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9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2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COPD急性发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缓解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