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作。它是祖国医学经典医籍之一,也是治疗杂病的最早专著。全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在《内经》脏腑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施治体系,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是学习和研究内伤杂病的基础书籍。  相似文献   

2.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湿、暍三个病证,在病因上都由外感六淫所致,病情变化都从太阳开始而先见表证,但它们各有特点,三者之间互有差别。痉病是外邪侵袭,经脉失养成病,以颈项强急、角弓反张等为主证;湿病是感受外湿成病,而且多兼挟风寒等特  相似文献   

3.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症,都属于肺部疾病,它们在病机、症状上虽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但也各有特点,互有差别。肺痿有热在上焦和肺中虚冷两种病情,主要症状为  相似文献   

4.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是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疾病,因上焦阳虚、阴邪上逆而发。心痛则限指心胸及胃脘部的疼痛,病情十分复杂,本篇所论,只涉及属于阳虚阴盛的一类病证。短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指呼吸浅短的症状。由于胸痹、心痛皆属于胸膈间病,在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5.
病机【原文】邪之所凑①,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注释】①凑(còu腠):会合、聚合。这里引伸作侵犯讲。【语译】病邪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首先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的缘故。【原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①。(《素问·刺法论》)  相似文献   

6.
本篇专论疟病。首先从脉象总论了疟病的病机、辨证,指出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主症。其次按脉证和寒热多少分述了温疟、癉疟、牝疟和疟母的证治。它为后世论治疟病奠定了临床基础。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语释] 疟病多见弦脉,弦是少阳主脉,故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由于病人体质不同,病因兼挟,  相似文献   

7.
治则[原文]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注释]①司:掌握的意思。属:属性,指病因、病位以及寒、热、虚、实等。②有、无、求、责:有、无,指有无五气(风、火、湿、燥、寒)的偏盛偏衰。求、责,探讨研究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原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素问·五脏生成篇》) 【注释】①小、大、滑、涩、浮、沉:六种脉象名称。小脉,又称细脉,脉来细小如线。大脉,脉波功的幅度大于正常。滑脉,脉搏往来流利。涩脉,脉搏艰涩不流利。浮脉,轻按即可感到搏动,再按反  相似文献   

9.
经络 [原文]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篇》) [语译] 经脉位置较深,一般都在里层,从经脉分出的支脉而横行的叫做络脉,络脉再分出更细小的分支叫做孙络。 [体会]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多为纵行,位置较深;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且愈分愈细,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其中,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络脉又有别络、浮络、孙络的不同,别络是  相似文献   

10.
脏象 [原文]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  相似文献   

11.
[原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杏子汤方:方未见。 [语释] 水肿病,脉象沉小的  相似文献   

12.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它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病证。痰饮病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但四饮的病机各有特点,故四饮的证治又各有差别。本篇篇名中所标的咳嗽也是由痰饮引起,是痰饮病中的一个症状。本篇重点论述痰饮  相似文献   

13.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证,都发生在腹部,都以腹部胀满或疼痛为主症。本讲着重讲解腹满、寒疝。腹满可以见于多种病证的过程中,病机较为复杂。本讲论及的腹满,偏于实证热证,兼及寒实  相似文献   

14.
《太阳病篇》的大部分内容是讨论因误治而致的变证,计有误汗、误吐、误下、误水(用水向身上喷浇)、误火(如熏、熨、灸、烧针)等。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应当着重领会它的辨证和治疗规律,不要纠缠在误治原因上。论中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变证的辨治原则,也适用于所有病证。从变证情况来看,实际是含有内科杂病的内容,所以主治变证的许多方剂,也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为了便于联系临床,有利于深入理解,拟举几个常见证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由于汉末战乱频繁,致原书散佚不全,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编次,始命名《伤寒论》。它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按六经分病,以八纲辨证,择方选药,悉以证情变化为依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医学理论独具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虽然是以论述外感病为主,实际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该书具有“简”(原文397条,仅有13,404字,方剂112首,仅有87味药,文字极简)、“活”(示人活法)、“变”(言变多于言常)、“辨”(教人如何辨证)的特点。在学习时,必须结合临床,反复推敲,深入理解,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本文拟分六讲,选择部分原文略作介绍,以作学习《伤寒论》的入门。  相似文献   

16.
一、少阳病辨治少阳病的性质属半表半里热证,主要症状有口苦、咽干、目眩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治疗既不能发汗,也不可涌吐与泻下,当以和解为主。由于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其病变趋势不外乎向表与向里,前人说少阳为三阳之枢机,和解少阳正是以和解枢机,促邪外达为目的的。本病有兼太阳、兼阳明、兼水饮等情况,当注意识别。 (一) 少阳病提纲【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①也。(263) 【词解】①目眩:眩,是眼目昏花。因眼花而致  相似文献   

17.
烧伤的特殊部位指头颈、眼、耳、口腔、呼吸道、手及会阴部等。这些部位有的常暴露在外,易遭烧伤;有的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与其他部位有所不同,所以烧伤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处理也有其特殊性。一、头颈部烧伤 1.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病理学的概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多方面物质与特神财富和福利,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一系列影响健康的新问题。社会病理学是研究有关健康与疾病的社会问题。社会医学创始人格罗蒂扬从社  相似文献   

19.
护理工作在肝移植术中占宥重要位置。无论是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监护和帮助病人恢复的工作,都要求高质量护理的合作,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肝移植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在不断改进各环节技术的基础上,今后肯定会开展得更加广泛。该手术复杂,整个手术的人力、物力的组织、配备,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参与。例如,  相似文献   

20.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少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肾阳气衰微,全身机能极度衰退而呈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证候,所以少阴病的性质属于全身虚寒证。肾阳素虚、寒邪直中,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均可损伤心肾而形成心肾虚衰的少阴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