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以四维CT(4DCT)影像量化肺内肿瘤因呼吸导致的运动,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运动度大的肿瘤特征.方法 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接受4DCT扫描的肺内肿瘤患者43例,肺内可测量病灶44个.由同一位医生在4DCT各时相数据集卜勾画肿瘤GTV,分别测量GTV中心点在上下、左右、前后三维方向上的运动幅度.对与运动度可能相关的临床变量和解剖学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任意方向运动幅度>5 mm作为分界点,分析此类肿瘤特征.结果 肺内肿瘤运动度与T分期、GTV体积、肺内所处上下位置、与固定组织(如胸壁、纵隔、脊柱)粘连程度相关.10例患者肺内肿瘤的运动幅度>5 mm,均位于胸腔下部及后部,上下方向运动度最大,最大值为14.4 mm.95%肺内肿瘤的运动幅度在上下方向<11.8 mm,前后方向<4.6 mm,左右方向<2.7 mm.结论 呼吸导致的肺内肿瘤运动度受肿瘤位置、体积、T分期及粘连程度等因素影响.下叶肺内孤立肿瘤的运动度最大,主要发生在上下方向,上叶后段肿瘤的运动度次之. 相似文献
2.
3.
放射性肺炎是目前肺癌放疗中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推荐将功能成像技术引入肺癌放疗计划中,其中4DCT因其操作简便、空间分辨率高、不需要额外费用等优点,相比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MRI在肺癌的放疗中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利用4DCT获取患者的肺功能状态,一方面可以预测放射性肺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早干预,另一方面有助于进行功能肺回避的放疗,减少正常肺组织的损伤,减轻胸部不良反应,可能在未来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基于4DCT的功能肺成像算法及肺癌放射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核试验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核试验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市610041)王捷何玲综述王静波审校微核试验作为检测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毒理学短期测试方法正被重视,在低剂量区段,代替染色体分析法估算辐射剂量,在放射性损伤评价和诊断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1),但在肿... 相似文献
5.
基因表达谱具有高自动化、高准确性、高信息量的特点,为肿瘤个体化治疗和新靶点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一些研究使用该技术识别了一系列能够预测肿瘤放疗敏感性的基因,并且确定了某些肿瘤放疗增敏药物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6.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在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研究不同的热塑体膜制作方式对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摆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5-01-2005-12分别对20例胸部肿瘤患者在热塑体膜固定后进行CT定位,其中10例热塑体膜制作完成后在热塑体膜上标记3个激光灯+,并马上行CT定位,治疗时仅根据体表标志进行复位;而其余10例,在热塑体膜制作完成24 h后,于患者体表描画热塑体膜上、下界,并分别在体表和热塑体膜上描画3个激光灯+,同时用卡尺测量身体在热塑体膜上、中、下3个部位有机玻璃板边缘的距离,并做好记录。治疗复位时先根据热塑体膜上、下界与其他体表标志粗略复位,然后移走热塑体膜,测量身体左右两侧至有机玻璃板边缘的距离与记录的吻合度以及体表激光灯标记与治疗室激光灯的吻合度,然后决定是否进行微调。在完成复位后,利用EPID分别于机架角为0°和90°两个方向上进行射野验证。结果:仅根据体表标志进行复位时摆位误差较大,特别是在Y轴上。在X、Y和Z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86±1.17)mm、(4.10±1.22)mm和(1.57±0.87)mm;而在摆位方法改进后,在X、Y和Z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54±0.93)m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 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 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实体肿瘤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近年来,开发了针对EGFR的靶向抑制剂,并且在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现其能提高一部分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现对EGFR的结构和信号传导途径、EGFR 的表达对肿瘤放射治疗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和其靶向抑制剂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EGFR靶向抑制剂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实体肿瘤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近年来,开发了针对EGFR的靶向抑制剂,并且在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现其能提高一部分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现对EGFR的结构和信号传导途径、EGFR的表达对肿瘤放射治疗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和其靶向抑制剂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放射增敏剂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自从1899年第1例用射线治愈患者的报道引起人们对放射线治疗肿瘤作用的注意,距今还不到100年,但无论从治疗设备、治疗方案设计以及放疗适应证方面的发展都相当快。目前,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曾接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治疗,然而,至今放疗对不少肿瘤的作用仍不能令人满意。为此,世界各国都有科学家在致力于提高放疗疗效的探索。而其中研究开始得最早,研究面最宽而又深入的当推各种放射增敏剂的研究。所有放射增敏剂的目的都是通过放射增敏剂提高射线对肿瘤控制的效果,而对射线所致的并发症没有影响或至少没有太… 相似文献
11.
四维CT在肺癌个体化放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局部复发或未控是放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导致局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靶区剂量不足和(或)靶区的遗漏,精确放疗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在肺部肿瘤的精确放疗中,呼吸运动、心脏和大血管搏动等生理运动可以造成靶区及其周围重要正常组织的实际受照剂量与计划给予剂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尤以呼吸运动引起的靶区移位为著。 相似文献
12.
现代影像技术与肿瘤放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概论 放射影像学主要是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分辩上 ,但新的影像学已经转而探索生物学和代谢方面 ,如用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fluorodeoxyglucose,FDG )行PET扫描可提供组织的代谢情况 ,MRI或MRSI(磁共振谱成像 )可了解关于器官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情况 ,通过非侵入性分子影像学可得到肿瘤的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1] 。区别于解剖影像学 ,称此类影像学为生物影像学。广义的生物影像学包括 :代谢、生化、生理、功能方面 ,同时应包括分子、基因及表型影像。对放射治疗而言 ,放射生物影像应能提供放射敏感性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Varian ix加速器机载影像(OBI)系统研究盆腔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适形调强放疗的15例盆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测量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线性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的相应U、V、W旋转误差,在线校正摆位误差并记录误差值。统计校正前后的误差,采用二参数法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MPTV)。结果 15例患者共行146次首次摆位后和治疗后锥形束CT扫描,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1.23±0.134)、(-2.02±7.96)、(-1.87±3.13)mm,治疗后分别为(0.49±1.14)、(-0.98±2.28)、(-1.87±3.13)mm。X方向的锥形束CT扫描摆位床值在首次摆位后及校正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Y和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的摆位误差在Y和Z方向低于首次摆位后(P<0.05);U、V、W 3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0.72±1.23)°、(0.06±1.12) °、(0.12±0.97)°,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由于在线校正只对平移误差进行了校正,U、V、W校正前后无差异。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2.55、9.61、5.93 mm,纠正后分别为1.78、3.55、2.74 mm。结论 使用OBI系统在线或离线指导摆位误差的修正可以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在维持或提高局控率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从而达到提高治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使用基于四维CT呼吸门控技术时的肿瘤靶区脱靶情况,探索放疗过程中门控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8—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行四维CT呼吸门控放疗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资料,获取患者治疗时的呼吸波形数据,对比分析各治疗工作周期中体表波形与采集四维CT时的体表波形,研究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脱靶的可能。结果 18例患者共154个治疗分次、20 790个治疗呼吸周期,其中7例患者共95个治疗呼吸周期门控开束脱靶振幅阈值Δm-en>0,占所有周期的0.46%,有13例患者共1419个治疗呼吸周期的门控关束脱靶振幅阈值Δm-dis>0,占所有周期的6.83%。13例Δm-dis>0的患者,实际肿瘤运动范围值(RG)均大于靶区外放范围值(M)与计划靶区运动范围值(RT)之和,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者为7例,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时相者也为7例。RG-M-RT值与开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en%)、关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d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57。结论 呼吸门控放射治疗时,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且门控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中的时相,将导致放射治疗脱靶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5.
放射治疗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传统观念认为,放疗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是基于电离辐射对DNA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近年来,电离辐射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其抗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备受关注,取得诸多进展。其中,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通路被认为是关键调控枢纽之一。cGAS是一种细胞质DNA感受器,可与肿瘤来源的双链DNA结合,并激活下游的STING,从而激活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针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重点总结cGAS-STING通路在放疗免疫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机制,并探讨靶向cGAS-STING通路在放疗增敏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四维CT量化膈顶运动准确性和放疗前后呼吸运动稳定性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验证四维CT(4DCT)信息能否代表呼吸运动的实际情况,患者放疗前后呼吸活动是否有明显变化而影响4DCT在放疗中的应用。方法67例胸部肿瘤患者在GE discovery 16-slice PET/CT上行4DCT扫描,在AW 4.2 4D Advantage Sim 6.0工作站设计放疗计划。模拟机透视下观察放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左右膈肌运动幅度、因呼吸不平稳导致膈肌运动超出4DCT测定范围的次数(脱靶率),比较呼吸频率和左右膈肌运动幅度在4DCT重建和模拟机透视下的差异。结果67例中58例能够重建出呼吸运动,其中32例放疗前后进行模拟机透视。放疗前后透视下呼吸频率和左右膈肌运动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4DCT重建与透视观察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放疗前后脱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CT重建与透视下左右膈肌运动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前后呼吸状态基本一致,稳定性好;4DCT重建图像与患者呼吸保持一致性,但可能会遗漏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技术特点。方法:采用影像引导的slidingwindows动态调强技术对31例鼻咽癌初治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分30~33次照射。靶区处方剂量GTVnx、GTVnd、CTV1、TV2分别为70~76Gy、68~70Gy、60~66Gy和54Gy,同时对脑干、腮腺等重要器官给予剂量限制保护。结果: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患者1年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7.1%和93.5%。急性放射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以口干和放射性口腔炎为主,未观察到Ⅳ度急性反应。DVH分析显示IM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受照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结论: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明显减轻了急性放射反应,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CT等解剖影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的靶区确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原发肿瘤范围的界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远处转移的发现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以PET为代表的功能影像在NSCLC原发肿瘤范围的界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远处转移的发现及疗效预测等方面优于CT等解剖影像[1-2].作为同机融合的PET-CT,不仅具备了功能与解剖影像融合的特点,还可减少传统融合中的匹配误差.因此,PET-CT在NSCLC的靶区确定、计划制定和靶区修正等影像引导方面都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微机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开发及应用崔建国张健杨毅夏群秦继勇张文莉利用较强数据库管理能力的FoxProforWindows程序的支持,采用统计学误差分析法,结合我科放射治疗工作实践,编写了肿瘤放射治疗微机应用及管理软件。该软件在中文系统的支持下,采用统... 相似文献
20.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肿瘤放射治疗进展 晚期头颈部肿瘤目前治疗上仍然存在着局部控制率低,疗后局部复发率高的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晚期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就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通过超分割或加速分割技术,或通过化学治疗与放射治疗的配合,以及一些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可望克服常规分割放疗的缺陷,从而相应改进头颈部肿瘤常规分割放疗的局部控制率。1 非常规分割照射的研究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加速分割,治疗总时间中度缩短至33~40天,而总剂量不变;(2)加速超分割,治疗总时间缩短至17~33天,但总剂量相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