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气”字即指精微物质、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病邪、脉象、气血、气分、气候、矢气、药性、针感及五运六气之气等十三个方面的含义,通过对“气”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并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书有助于对“气”字作具体辨析且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  相似文献   

2.
《内经》“气”字即指精微物质、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病邪、脉象、气血、气分、气候、矢气、药性、针感及五运六气之气等十三个方面的含义,通过对“气”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并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书有助于对“气”字作具体辨析且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帝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论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气论"特点。[方法]对《内经》中与"气"和"气化"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注家看法,总结《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认识。[结果]《内经》全书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1700(2997)处提及"气"字,7处条文论述"气化"。《内经》中的"气"既可以是物质之气,也可以是功能之气,还可以是转化之气。其"气化"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的转化、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变、各种物质的运动和敷布、从化、气的运动、五运六气之气化等六个方面。[结论]《内经》中除少数章节外,几乎处处可见气化,从万物化生至精微所存,皆是气化。在《内经》视角下,"气化"既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维持人身健康之根本,因而也就必然是养生、诊断、治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宣降调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而在病理变化中,《内经》注意到肺脏的功能异常对人体诸气的影响,从而概括出“诸气喷郁,皆属于肺”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其道气论为《内经》气一元论奠定了基础,无为论思想促进了《内经》治法及养生理论的形成,辩证观则对《内经》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神”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神”的特性贺娟(内经教研室)指导王洪图关键词:《内经》;神;活动性;物质依赖性;主宰性“神”是《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内经》对“神”的论述相当丰富,除对其内涵、临床意义作了详尽阐释外,还对神所具备的特性有所旁及,即具有活动性、物质依赖...  相似文献   

7.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纲要是根据“《内经》教学大纲”要求,及《内经讲义》的主要内容提出的复习要点,供学习《内经》的复习参考。由于《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复习本门课程时,应着重对经文的理解,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绪言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必须首先明确《内经》理论是建立在“精气论”的基础之上。“气”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而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  相似文献   

9.
概论《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是《内经》理论发生的文化背景,其中道家思想中的道气论、辩证思维,儒家的治国方略、“以和为贵”、“过犹不及”等级观念等,法家以“法”治事及灵活处事原则,墨家“三表法”观点,名家论证“合异同”、“离坚白”所用的取象类比思维,阴阳家的阴阳观、五行观,杂家反对迷信以及用药如用兵思想在《内经》理论构建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精字是《内经》中最常见的字之一,全书用达一百多处。由于《内经》成书悠久,文字古奥。往往一字多义,一词多用,字多通借,对正确理解原文带来困难。“精”字也不例外,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含义各有差异。因此,探讨《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无疑对我们学习《内经》,正确理解其义是有裨益的。概括《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约有下列10种.1 精微物质精,《说文解字注》:“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增韵》:“凡物之纯至者皆曰精.”《辞源》首释为“纯净的上等米”.可见,精的原义是纯净无杂质的物质。在人体则为精微物质。这一含义在《内经》运用最广,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灵枢·本神》  相似文献   

11.
《内经》“皮毛者,肺之合”的理论,对后世学者影响较深,心与皮毛的关系,《内经》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本文试作初步探讨。1 心与皮表的生理关系1.1 心气、心阳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志聪注言:“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张景岳亦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姚止庵曰:“心为牡脏,属阳主表。”由上论可知心之阳气,能布达于肌表,有主司皮表阳气之功能,亦即皮表的温煦需赖于心阳的作用。1.2 心血、心液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理论源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把保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每一过程中,迄今仍  相似文献   

13.
五运六气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研究气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活动影响的一门学说。按照《内经》理论,干支运气对生命活动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当年的气象特征决定着即时罹患疾病的种类、系统与证型,还表现为干支运气通过影响胎儿的孕化来决定人的先天禀赋,即人的体质特征,且这一特征与后天疾病的罹患倾向亦有密切关联性。这一理论存在的思想基础是《内经》气化学说思想,是古代哲学自然哲学思想“气一元论”在医学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内经》“器”“气”互借两例宋子云(中医系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内经;气;器;假借《内经》中音同音近之字相借者颇多,其中有两处“器”与“气”互借。一处在《灵枢·经脉》中:“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气”读为“器”。盖“阴气”于句中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的人体生命构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构成人的要素,中国古代哲学不但有气本体论之一分的见解,而且有精神与肉体二分的思想,还有精、气、神或形、气、神三分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内经》都有影响。《内经》主要采用一分、二分的人体生命构成论,此外,还有三分、四分、五分的人体生命构成思想,笔者认为四分、五分的构成论就是二分、三分的构成论的延伸,三分论是结合一分论和二分论的,二分论是渊源于一分的构成论的,即都本源于气一元论。又笔者认为《内经》的气包含物质的特性与精神的特性,因此气就是精神和肉体的共同基础,并可使两种要素协调统一的媒介体。于是笔者把这种人体生…  相似文献   

16.
认为《内经》的心身内涵包括气形神三个方面,其心身统一实际是气形神三者之间的统一;气外无神,神外无气,神的不同表现与气的不同运动形式相联系的气神一体观是《内经》心身医学的思想基础。并从《内经》的心身生理观、心身病理观、心身诊断观和心身治疗观几方面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Ⅱ)——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的阴阳表述了阴阳作为人体功能单位的意义,是物质、信息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阴阳具有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与消长的关系。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识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精气学说与古代道家哲学的学术渊源关系,《内经》关于气的固有涵义,以及中医气学理论的思维特点等方面,探讨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统一关系,并从质与能统一的角度定义气的概念,认为“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中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微粒,它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体现了其所构成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与时间的密切关系是医生们所必须了解的。早在《内经》中就明确要求医生“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并指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中医与时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