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多b值DWI鉴别诊断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BEOT)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MEOT)的价值。方法 对43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包括29例MEOT (MEOT组)和14例BEOT (BEOT组)]行多b值DWI扫描,分别计算常规DWI参数(ADC)、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参数(IVIM-D、IVIM-D*及IVIM-f)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参数(DKI-D、DKI-K)值,并比较2组间各参数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鉴别诊断BEOT与MEOT的效能,分析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 BEOT组ADC值、IVIM-D值、IVIM-f值及DKI-D值均高于MEOT组,而DKI-K值低于MEOT组(P均<0.05)。2组IVI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DKI-K值鉴别诊断BEOT与MEOT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和86.21%。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DWI各参数的一致性均非常好(ICC均>0.8)。结论 不同模型多b值DWI均有助于鉴别诊断BEOT与MEOT,DKI-K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头颅双能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双能量" "颅内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医药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dual energy" "intracranial aneurysms"或"subarachnoid hemorrh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时间为2006年1月-2017年1月,纳入以DSA为金标准的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文献,对最后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5篇,无异质性。计算效应合并值,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合并敏感度为0.97[95% CI (0.96,0.99)],合并特异度为0.99[95% CI (0.97,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21.71[95% CI (12.10,38.96)],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4[95% CI (0.03,0.07)],合并OR值为703.4[95% CI (303.96,1 627.74)];合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 8,敏感度与特异度交点最大值(Q值)为0.992 5。结论 双能量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右心造影及颈胸联合超声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价值。方法 对39例PFO-RLS患者先后行TCD发泡试验、TTE右心造影、颈胸联合超声造影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为金标准,观察前三者诊断PFO-RLS的能力。结果 TTE右心造影和颈胸联合超声造影诊断PFO-RLS的特异度均为100%,TTE右心造影的敏感度(53.49%)及准确率(54.85%)均低于TCD发泡试验(敏感度93.02%,准确率95.35%)和颈胸联合超声造影(敏感度90.69%,准确率95.23%)(P均<0.05);TCD发泡试验与颈胸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及检出不同分流量PFO-RLS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诊断一致性极高(Kappa=0.852)。TCD发泡试验和颈胸联合超声造影检出少量PFO-RLS的能力均高于TTE右心造影(P均<0.05),与后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中等和一般(Kappa=0.429、0.311)。结论 TCD发泡试验诊断PFO-RLS敏感度和准确率较高,但难以判断RLS位置;TTE右心造影诊断PFO-RLS特异度极高,但敏感度和准确率欠佳,尤其对少量PFO-RLS;颈胸联合超声造影有较高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可检出少量PFO-RLS,并有助于判断RLS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和MRI测量胎儿侧脑室宽度和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胎胎儿头颅轴位声像图和冠状位MRI测量的双侧侧脑室宽度,评价两种检查方法测量的一致性和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采用κ系数),评价不同MRI医师间测量侧脑室宽度的一致性(采用ICC)。结果 超声和MRI测量侧脑室1(宽度较宽的侧脑室)、侧脑室2(宽度较窄的侧脑室)宽度的一致性很好(ICC=0.98、0.96),超声和MRI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很好(κ>0.8)。2名MRI医师测量侧脑室1、侧脑室2宽度的一致性很好(ICC=0.999、0.997)。结论 超声与MRI测量侧脑室宽度和诊断侧脑室增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多普勒、M型与四维时空关联成像(STIC)测量胎儿左心每搏输出量的重复性及测量者间的一致性。方法 2名超声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应用多普勒、M型与四维STIC测定30胎26~30周正常单胎胎儿左心室输出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Bland-Altman图分析,评估上述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结果 ①同一测量者用3种方法测定胎儿左心室输出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2名观察者间3种方法测量重复性比较,其ICC值STIC法最高(多普勒法ICC:0.93,95%可信区间:0.86~0.95;M型法ICC:0.89,95%可信区间:0.82~0.91;STIC法ICC:0.95,95%可信区间:0.88~0.97);③应用Bland-Altman分析2名观察者测量的一致性,STIC法的系统偏倚及一致界限较多普勒法和M型法好(多普勒法平均差值:-0.04 ml,95%可信区间-0.22~0.14 ml;M型法平均差值:-0.06 ml,95%可信区间-0.20~0.08 ml;STIC法平均差值:-0.01 ml,95%可信区间-0.11~0.09 ml)。结论 3种方法均可用于测量胎儿左心室输出量,以STIC法测量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最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HR-MRI检查,检测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破裂组(n=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CT"切缘征"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胸腺上皮肿瘤(TE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接受胸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杂胸腺囊肿(囊肿组)及14例TET (TET组)患者;由2名医师分别评估CT图像"切缘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组CT"切缘征"检出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效能。结果 观察者间评估"切缘征"结果的一致性良好[ICC=0.94,95%CI(0.90,0.97)]。囊肿组CT"切缘征"检出率为62.50%(15/24),高于TET组的14.29%(2/14,P<0.01)。以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62.50%(15/24)、85.71%(12/14)、71.05%(27/38)及0.74。结论 CT"切缘征"有助于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TE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头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临床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的头颅MSCTA及DSA影像资料,确诊后经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后复查MSCTA及DSA,确诊病例均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结果:121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116例(动脉瘤124个),其中3例患有多发动脉瘤,分别有3、4、4个动脉瘤,MSCTA诊断125个动脉瘤,4个误诊,正确诊断121个,MSCTA检出率为97.6%;DSA诊断123个动脉瘤,误诊3个,漏诊4个,而且MSCTA所发现的动脉瘤中DSA检出率为96.7%,两种方法在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检查具有微创、快速、准确的优点,并发症极少,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所在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组织之间关系,可以较为正确的诊断及评估术后所放弹簧栓的位置、形态,能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以及动脉瘤颈是否完全栓塞,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及在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诊断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应用价值。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经DSA诊断证实有80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头颈部CTA诊断准确度为92.24%,敏感度为95.06%,特异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92.77%,阴性预测值为91.30%;MRA诊断准确度为88.37%,敏感度为91.46%,特异性为82.97%,阳性预测值为90.36%,阴性预测值为84.78%。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的病灶检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诊断检出<3 mm直径的瘤体数量多于MRA诊断(P<0.05)。头颈部CTA诊断Kappa值为0.850,MRA诊断的Kappa值为0.747,头颈部CTA诊断与DSA诊断一致性更高。结论 头颈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和三维DSA(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重建成像在颈内动脉瘤构型分析中的意义,对比其在颈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MSCTA和3D-DSA检查,其重建成像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构型,比较研究颈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颈内动脉瘤瘤颈开口与载瘤动脉的连接方式、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开口的相互空间结构关系。并以3D-DSA重建成像结果为标准,计算MSCTA重建成像对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结果 3D-DSA重建成像证实为颈内动脉瘤78例,其中单发59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8枚动脉瘤;所有颈内动脉瘤可分型为三类:(1)单泡型动脉瘤74枚(68.52%)。(2)双泡及多泡型动脉瘤33枚(30.56%)。(3)梭型动脉瘤1枚(0.93%)。MSCTA重建成像检出颈内动脉瘤77例,单发58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6枚动脉瘤;其中单泡型86枚(81.13%),双泡及多泡型19枚(17.92%),梭形动脉瘤1枚(0.94%);两者检查均为阴性13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所有颈内动脉瘤根据3D-DSA重建成像还可分型为:颈内动脉分支开口无关型动脉瘤、颈内动脉分支开口相关型动脉瘤和分支泡上发出型动脉瘤,分别有52枚、37枚和19枚;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以上各型颈内动脉瘤分别是51枚、36枚和19枚;以3D-DSA重建成像为标准,MSCTA重建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14%、92.86%、97.54%,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83,P<0.05)。3D-DSA重建成像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为30.56%(33/108),高于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阳性率17.92%(19/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1)。结论 MSCTA重建成像为诊断颈内动脉瘤提供一个可靠的筛选、早期诊断的手段;而3D-DSA重建成像则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瘤的结构形态、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开口的空间结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