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人类特异的p53单克隆抗体pAB1801,用ABC免疫组化法即生物素-抗生物素法对36例白血病骨髓细胞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突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5.56%。p53突变与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关系: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53有较高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p53表达较低,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突变p53的表达很低,而急变期可出现类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突变p53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提示p53蛋白表达有可能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的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脱氧指纹图(dideoxy fingerprinting,DDF)技术对不同临床分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4例骨髓细胞的p53基因的5,6,7,8外显子进行了点突变筛查分析,并用DNA测序技术对筛查到的突变进行确证。结果发现:慢性期20例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点突变;加速期3例中有1例在p53基因的第5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而该病例在慢性期并未发现相同位点的突变;急变期1例p53基因的第6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结论提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慢性期发展到加速期和急变期的临床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3例胆囊癌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有23例胆囊癌组织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3.49%。结论: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对大肠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PCR—SSCP分析技术进行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用于大肠癌早期筛选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对40例大肠癌患者留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术前保存的粪便。分别从肿瘤组织及粪便中提取DNA。应用基因扩增.单链多态性分析。溴乙锭(PCR—SSCP—EB)染色方法检测两种标本中p53基因扩增情况及第5、6、7、8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53基因特异性扩增产物及5,8外显子突变在肿瘤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中广泛存在。肿瘤组织中p53基因突变27例,粪便中24例,其p53突变检出的敏感性为60%,无粪便中检出突变而肿瘤组织未检出者,两种标本中突变检出部分符合率为100%。结论检测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结合DNA测序法,检测53例NSCLC患者EBC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以32例健康体检者EBC标本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53例EBC标本中扩增到1)53基因26例,其中10例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8.5%(10/26);正常对照组32例EBC标本中扩增到p53基因15例,但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检测EBC中p53基因的突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野生型p16和p53抑癌基因共转染对 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癌基因p16和p53在抑制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检测出这两种基因有纯合缺失。为探讨野生型p16和p53基因的转染与表达对K562细胞的生长影响,采用了脂质体介导外源野生型p16和p53共转染K562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6和P53基因的表达,检测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共转染后p53和p16在K562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和28%;细胞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S期细胞减少,与单独转染p53或p16基因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外源野生型p16和p53基因的共转染比转染单基因对K562细胞生长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体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以及对生长抑制因子的反应都与正常成纤维细胞不同。探讨fas基因和p53基因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结构变化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1-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fas全基因编码序列和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以其变化判断在瘢痕形成中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结果: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及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正常皮肤fas和p53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和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致介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进程等功能丧失,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系统的抑癌基因之一。野生型p53参与了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过程。p53基因的突变使上述功能丧失,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约50%的人类肿瘤中可发现p53基因的突变,且几乎可见于各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现综述目前p53研究及相关基因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53和K-ras基因在良恶性胸水细胞中的突变情况。方法 研究组为34例伴有恶性胸水的肺癌患者,对照组为28例出现胸水的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炎性胸膜炎患者。常规抽水胸水,提取胸水细胞DNA,采用PCR-SSCP方法,分别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2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研究组p53基因突变率为41.2%,而对照组只有7.1%,明显低于肺癌患者(P〈0.05);研究组K-ras基因突变率(32.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6%)(P〈0.05)。联合应用p53和K-ras基因突变检测可将胸水细胞中肺癌阳性检出率提高至61.8%。结论 p53和K-ras基因突变是良恶性胸水鉴别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癌、胆囊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胆囊癌患者,20例胆囊腺瘤性息肉患者,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三组患者胆囊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胆囊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阳性率61.7%(37/60)、68.3%(41/60)显著高于胆囊腺瘤性息肉组35.0%(7/20)、40.0%(8/20)和慢性胆囊炎组10.0%(2/20)、5.0%(1/20)(P0.05),而胆囊腺瘤性息肉组胆囊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阳性率又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5);胆囊癌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Nevin分期、侵犯周围组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胆囊癌组织中p53、β-catenin基因的表达较高,与肿瘤分化程度、Nevin分期、侵犯周围组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检测p53、β-catenin基因表达水平可为胆囊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野生型p53(wt-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全长16-20kb,共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wt-p53基因有抑制或阻止细胞转化的功能,并能抑制肿瘤的发生。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已被证实是许多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也在白血病中发现p53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本研究采用Southern印迹和PCR-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用PCR-SSCP法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原位癌和16例浸润癌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并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6.5%(2/31)、21.4%(3/14)、18.8%(3/16)。8例突变中,3例发生于251密码子,4例发生于248密码子,1例发生于236密码子。表现为碱基替换(5例)、缺失(2例)、插入(1例)共三种突变方式。并在1例原位癌中首次发现了251密码子的同义突变(ATC→ATT,异亮氨酸→异亮氨酸)。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p53基因与骨肉瘤治疗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骨肉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多重损伤并存的过程,众多情况下认为是由于细胞核DNA分子受破坏,细胞不能修复受损的DNA分子,其继续存在并复制可激活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异常,发展成为骨肉瘤。在细胞抑癌基因中p53基因研究最广泛,50%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动物试验证实:存在p53基因突变的转基因鼠中除了淋巴瘤和肺腺癌外,骨肉瘤的发生率最高。p53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影响着骨肉瘤的发生、发展、预后。随着少数p53基因治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目前p53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p53基因治疗将在骨肉瘤的治疗中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p16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意义,用PCR-SSCP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析了16例AML细胞p16基因结构及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6例未发现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初治和复发的12例AML的p16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4例长期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1例p53突变AML的p16 mRNA有明显升高,提示p16基因在AML发病中可能不占重要地位,而在AML细胞抑制正常造血的逐步恶化中起一定作用,在p53突变时,其表达反馈性升高显示一种反馈环路失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肝癌细胞老化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SIRT3基因,使其在肝癌细胞内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SIRT3基因的过表达效果;BrdU标记实验检测它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肝癌细胞的老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它对衰老相关基因Rb、p16、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RT3过表达质粒使肝癌细胞中SIRT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增加。SIRT3基因的过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0%~50%;同时,SIRT3基因过表达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_2期周期阻滞:转染pc-DNA3.1质粒的对照组细胞处于G_2期比例为(22.83±1.58)%,而转染SIRT3基因的实验组处于G_2期细胞为(35.65±1.55)%;SIRT3基因过表达使肝癌细胞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阳性细胞占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伴随衰老相关基因Rb、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T3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p21^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肠上皮化生组织、10例正常胃黏膜和31例胃癌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进行同步检测。结果 44例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1%、54.6%和20.5%;31例胃癌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5%、54.8%和32.3%;肠上皮化生组织和胃癌组织间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p53基因在细胞的分化调控中,主要通过细胞分裂制动基因的激活以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系统的启动,控制细胞增殖。而p53基因的突变,会阻碍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使细胞生长繁殖失控,引起细胞的转化及癌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并以249位密码子的特异性突变和其他位点的散发性突变两种形式存在。249位密码子的特异性突变与黄曲霉素B1的作用以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诱发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原发性肝癌,以5~8外显子的166、172、214、247、249、255、273、279和286等位点的突变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王忠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04-1605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与p53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3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表达产物P—GP与p53基因产物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3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p53阳性率分别为41.0%和47.0%,且随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而增高。T2~T4期同Tis~T1期相比,MDR1及p53的表达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检测MDR1及p53可对膀胱癌患者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人体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以及对生长抑制因子的反应都与正常成纤维细胞不同。探讨,fas基因和P53基因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结构变化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1-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fas全基因编码序列和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以其变化判断在瘢痕形成中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结果: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及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正常皮肤fas和P53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和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致介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进程等功能丧失.与瘢痕疹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21^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53突变蛋白在良恶性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胃癌、49例癌前病变、21例萎缩性胃炎和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1例胃癌组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54.8%和32.3%;49例癌前病变组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53.1%和22.4%;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间3种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P〈0.05或P〈0.01)。结论胃癌和癌前病变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检测胃黏膜中p21^ras、EGFR和p53蛋白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