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定量分析心肌梗塞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变化,选择经过冠脉造影证实的正常对照组(N)1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组(OMI)21例,进行2-DE检查。利用计算机定量分析心尖四腔心(Ap4C)和心失二腔心(Ap2C)的左室24个节段的面积缩小率(PAR)。结果表明OMI组左室EF明显低于N组。前壁OMI组室间隔、前壁和心尖的平均PAR较N组明显为低,且还较非梗塞区侧壁和下壁低。OMI组中,18例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92%。OMI组梗塞范围占左室的25±12%。提示:2-DE对心肌梗塞的部位和范围有极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心电图QRS波特征和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发生率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335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组(96例)、fQRS波组(158例)、两者均有组(42例)和两者均无组(123例);根据OMI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按照fQRS时限分为fQRS时限≥110 ms组(23例)和fQRS时限<110 ms组(93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各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335例OMI患者心电图分析: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P<0.01),不同部位OMI患者fQRS波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fQRS波组不同部位OMI(前壁、下壁、侧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QRS时限≥110 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fQRS时限<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不同部位OMI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时限延长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提示fQRS波可提高OMI的诊断率,对OMI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短时心率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在一日不同生活条件和神经因素影响下,短时(1分钟)心率(HR)的记录和短时心率变异(HRV)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做对照,现简报如下:1.对象与方法:50例OMI患者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男45例,女5例,年龄45~76岁.梗塞部位前壁OMI 10例,间壁OMI 16例,下壁OMI 8例,复合壁OMI 16例.心功能≥Ⅲ级者26例,心功能≤Ⅱ级者24例.平均随访16±4个月,期间发生心力衰竭者4例,再梗塞者2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48~65岁,经检查均排除心脏疾患.采用苏州东方电子厂生产的TCL830型心电自录器对所有对象停药3天后进行佩带,并按休息、活动、午睡、饱餐、夜眠、夜惊醒、大便等一日生活事件进行心电捕捉,每次连续1分钟,然后在心电图机上回放.HRV标准采取每一条件状态下1分钟平均RR间期((?))与RR问期的标准差(SDRR),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的均值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42例均为老年人陈旧性心梗(以下称为 OMI),按梗塞部位不同分为下壁18例,下前壁5例,前壁5例,晚电位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20%,20%,另外,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5例,正后壁2例,下后壁1例,均未能检出阳性晚电位。从观察结果分析:陈旧性心梗比急性期心梗晚电位阳性检出率低;下壁梗塞检出率高于其它部位梗塞。  相似文献   

5.
本文42例均为老年人陈旧性心梗(OMI),按梗塞部位不同分为下壁18例、下前壁5、前壁5例。晚电位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20%、20%。另外,前同壁6例、广泛前壁5例、正后壁2例、下后壁1例,均未能检出阳性晚电位。从观察结果分析:陈旧性心梗比急性期心梗晚电位阳性检出率低;下壁梗塞检出率高于其它部位梗塞;对老年人心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的预后观察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6.
传递函数(Qxy)相移上移多为前壁心肌梗塞,下移多为下壁梗塞。急性心肌梗塞(AMI)与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的频域心电图(FCG)无显著差别。不同部位心肌梗塞FCG无差异。心肌梗塞特异性FCG诊断指标为自功率谱3~4峰低于1mm,自相关函数R1低于5mm(V5)或2mm(Ⅱ),互相关函数R1偏离原点线及出现“N”型波;其检出心肌梗塞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100%。  相似文献   

7.
病例选择 第1组选自1995~1997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猝死30例,平均住院时间8±8天。平均年龄61±12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0例,前壁心肌梗塞5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0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心绞痛2例。第2组选自1997年6月~12月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好转病例30例。平均住院时间17±13天,平均年龄58±10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5例,前壁心肌梗塞10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  方法 第1组选取发病时心电图及距死亡时间最近的心电图。第2组选取…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塞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6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者19例(73%)。回旋支(LCX)6例(2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9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LAD)者26例(90%);下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为RCA的19例中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18例(94%),STⅢ↑/STⅡ↑〉1者16例(84%)。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与梗塞相关动脉有关,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1990年10月至199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AMI并进行了VLP检查的患者,不包括心房颤动、束支阻滞、Ⅱ°以上AVB及SAEcg噪音>1μV的患者,共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1.96±9.26岁(平均值±标准差)。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前,前侧及高位侧壁)梗塞20例,下壁(包括下及后壁)梗塞22例,非Q波梗塞10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利用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并以9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①OMI患者VLP阳性率为22%(11/50例);②OMI患者在VLP检测时有非持续性室速者VLP阳性率为75.0%(3/4例),而无非持续性室速者VLP阳性率为17.4%(8/46例),二者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③VLP阳性与梗塞部位、室性早搏情况、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等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1984~1991年我们收治60岁以上老年再发性心肌梗塞31例;男18例,女13例。其中28例为2次梗塞,3例为3次梗塞。梗塞间隔为2个月至10年,平均5年。初次心梗部位:下壁16例,前间壁12例,前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并应用①三维心肌立体显像形象地显示出梗塞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其与周围心肌的关系;②心肌定量测定技术客观地反映出OMI者的心肌重量和梗塞心肌重量;③加权相减靶心图分析对OMI合并缺血心肌的部位、尤其是缺血性质作出了准确及客观的判定.结果表明,SPECT在对OMI的综合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刘传木 《山东医药》2000,40(20):29-30
1996年 1 1月~ 2 0 0 0年 7月 ,我院对 4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 ,除 4例未置入支架外 ,其余 40例共置入支架 48枚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4例 ;年龄 34~ 74岁 ,平均 55.4± 9.3岁。不稳定心绞痛 1 7例 ,心肌梗塞 2 7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 1 0例 (前壁梗塞5例 ,前间壁梗塞 1例 ,下壁梗塞 2例 ,前壁合并下壁梗塞 1例 ,前壁广泛合并高侧壁梗塞 1例 ) ,陈旧型心肌梗塞 1 7例 (前壁梗塞 7例 ,前间壁梗塞 4例 ,下壁梗塞 2例 ,前壁合并下壁梗塞 2例 ,下壁合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分析1971年至1987年间收治的急性室间隔破裂患者20(男14、女6)例,年龄66.8±7.9(46~79)岁,均经心脏插管检查。在18例中,心肌梗塞症状出现至临床医师闻及收缩期杂音平均6.6(1~22)天。其余2例持续胸痛7天和14天,临床未能确诊心肌梗塞,但手术发现左室后壁表面有纤维化。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部位如下:下壁或下后壁梗塞8例(其中1例兼有右室梗塞),前壁梗塞4例(其中1例兼有右室梗塞),前壁和前侧壁梗塞6例。插管检查前心功能 Killip 分级如下:4级11例,3级6例,2级2例,1级1例。9  相似文献   

17.
观察79例Q波型AMI患者的疼痛特点,并探讨其与梗塞部位的关系,前壁与下壁梗塞疼痛部位及其它特点相似.下壁梗塞者消化遗症状较常见;持续性疼痛者血肌酸激酶水平(643±327IU/L)高于有MI前心绞痛和(或)间断疼痛者(524±291IU/L)(P<0.01);再发MI者.若两次梗塞部位不一致,则疼痛部位多不同(P<0.01)。结果提示:前壁与下壁梗塞疼痛特点相似;再发MI者,疼痛部位的改变提示新的心肌受损;持续疼痛者梗塞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8.
我院心内科对32例AMI病人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并与常规极化液治疗38例进行对照,旨在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在AMI溶栓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原理。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确诊为AMI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6.4±7.3岁),梗塞部位:前壁15例,下壁12例,其他部位5例,入院平均时间5.8小时。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0~75岁(平均55.6±7.2岁),其中前壁18例,下壁14例,其他…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心肌梗塞预后与梗塞部位无关.最近有报告在相同梗塞面积,前壁梗塞较下壁预后差.本文研究初发透壁梗塞的住院病残率及死亡率,按酶浓度分组以评价梗塞部位本身对梗塞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105例初发透壁心肌梗塞.前壁梗塞包括前间隔、前壁及侧壁梗塞,下壁梗塞包括下壁及后壁梗塞.根据SGOT浓度,每一梗塞部位再划分为三个亚组:<120(低)、120~240(中等)、>240(高).比较两大组(前壁及下壁)及各亚组间的住院死亡率及病残率,并分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史、心律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1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时测量其PtfV1,旨在探讨PtfV1与AMI预后的关系。临床资料:本组男78例,女52例;年龄42~78岁,平均55.2岁。梗塞部位为下壁42例,下后壁8例,广泛前壁53例,前间壁2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