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选方用药内容丰富,规律严格,其特点可归纳为:辨证立法为前提、扶正祛邪为宗旨、八法统摄归其类、组方严密配伍当、加减灵活量有度、煎药有方服有法。本文谨就其选方用药中的宗旨——扶正祛邪作一探讨。扶正气《伤寒论》选方用药上扶正的要旨,主要体现在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三方面.保胃气:脾胃是精气生化之源,胃主纳,是口服药物必经之路,胃气虚弱,拒不纳药,则直接影响疗效;脾主化,对药物有吸收作用,并运输布散于全身,以疗诸病,故二者在治疗中特别重要,仲景往往通过调补脾胃而达到扶正的目的。论中对六经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的精神。三阳病虽以祛邪为主,但特别注意不伤胃气,如太阳中风之桂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很早就用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急性胃肠损伤(AGI)指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有胃气则生”,因而保胃气在AGI治疗中贯穿全程。虚实夹杂引起中焦气机逆乱是AGI的病机特点,早期邪盛为主应祛邪泻实和调畅气机以及时遏制邪损胃气,其中邪实多责之于热、瘀、湿,同时少佐补益脾胃之药以顾护胃气;后期脾胃亏虚为主应补养脾胃增益胃气,鼓动正气祛邪和兼清余邪。“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份生机”,正确把握祛邪扶正的时机和方向,运用中医药保胃气以期为AGI患者争取生机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姜树民  王宇  王哲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9-30,88
近年研究认为,胃肠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心器官.西医学在治疗上多从维持胃肠道功能、保护肠道屏障着手,这与中医学“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有相通之处.本文基于此认识,论述应用保胃法、护胃法、益胃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暑属于急症范畴,历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而李东垣在论述中暑时,结合《内经》保胃气之思想,汲取张元素及刘完素对中暑的辨证认识及用药思想,提出了“暑伤胃气论”,并立中暑十方,以治疗中暑不同的证型。结合中暑十方可知李东垣治疗中暑之用药思想,即常以补益之药滋补胃气、生津养血;以甘温之药益气升阳、泻除阴火;用风药以升举胃气。整体用药清热泻火而不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自古以来是中医医家始终遵循的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在脓毒症的防治中,保胃气思想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均受到重视,保胃气原则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脓毒症病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刘永惠教授认为正气不足、肝气郁滞、乳络瘀滞是乳腺癌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乳腺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在达到祛邪目的同时,对机体气血、阴阳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刘教授分阶段,从“疏肝气、保胃气、扶正气”三方面来遣方用药,乳腺癌术前、化疗前以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为主,化疗中以保胃气、健脾和胃为主,术后、化疗后以扶正气、补肾养血为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从桂枝汤及方后将息法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毅 《河南中医》2010,30(9):837-839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张仲景不仅从配伍用药、药后调护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以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  相似文献   

13.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在处方用药、药物配伍、煎服方法、饮食调摄等方面处处体现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的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备脾胃学说,从临证角度突出了人体正气强弱与胃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诊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的宗旨贯穿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通篇。本文拟从配伍、服法、瘥后、禁忌等多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简单列举后世对保胃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蔡辉教授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风湿病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得出调理脾胃是风湿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卫民 《光明中医》2013,28(6):1091-1093
"胃气是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吸收而后变生的布散全身各个部位、发挥特殊功能的一种正气。"《医宗必读》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病理及其特点,以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勿忘保胃气。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在治疗外感发热病及杂病过程中体现了“扶阳抑阴”、“保胃气、存津液”、“调阴阳”等扶正与祛邪的治疗方法,具体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和“因势利导”的特点,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今就“因势利导”表现于八法中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调理脾胃的辨证施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治疗体系之一。积极调动人体的内在机能,充分发挥脾胃的生理作用,可恢复脾胃功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脾胃机能谓“胃气”,称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都说明调理脾胃对保障健康起重要作用。目前中西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两个方面。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是正不抗邪的结果。调理脾胃法即是“扶正”,也称“培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