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两种不同吻合术式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10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不同吻合手术治疗,在术后3个月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55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术(A组),45例行食管癌切除胸腔胃吻合术(B组)。结果 A组胃食管反流率为36.36%,B组为5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术具有较低的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胃食管反流程度。方法按手术方式将31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A)组和传统手术(B)组。术后1周,胃肠功能动态pH值监测仪测定24 h的pH值。记录全天的反流次数、长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的时间及其占全天的比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反流次数少[(10.85±16.85)次vs.(0.22±0.44)次],长反流次数少[(2.00±0.00)次vs.(0.42±0.78)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短[(4.28±6.04)min vs.(0.22±0.66)min],时间pH<4(pH<4的时间)短[(15.00±18.60)min vs.(0.55±0.88)min],时间pH<4分数(pH<4的时间占全天的比率)小[(1.18±1.44)%vs.(0.05±0.13)%],DeMeester评分低(4.90±6.07)分vs.(0.42±0.29)分。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能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后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观察组采用管状胃吻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术后两周进行24h食管腔pH监测,用DeMeester对术后1个月、3个月反流发生率以及RDQ进行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反流次数、pH值<4的总时间、最长酸反流持续时间、>5 min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以及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能减轻食管癌患者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降低反流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异常与食管黏膜损害及酸反流发生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148例患者以及15名其他受试者纳入研究,均接受食管压力和食管24hpH值测定,GERD患者根据压力分组,其他受试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食管压力以及24h食管pH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35.1%)患者符合下食管括约肌低压标准,49例(33.1%)患者符合食管无效动力标准,33例(22.3%)患者两项均符合,14例(9.5%)患者两项均不符合。对照组的LESP要显著高于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远端反流指数、总反流时间、最长反流时间和EAC方面均显著高于A、B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在pH<4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4时间百分比和卧位pH<4时间百分比方面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下食管括约肌低压和食管无效动力都是诱发因素之一,其中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酸反流密切相关,而与食管无效动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肖勇  郭伟  褚红军  尤振兵  嵇建  徐达夫 《江苏医药》2012,38(15):1841-1842
目的探讨管状胃与全胃重建食管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16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其中管状胃代食管85例(A组),全胃重建食管82例(B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围手术期胃肠减压管引流量、返流性食管炎、肺部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1年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全胃代食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管状胃技术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管状胃技术,对照组采用全胃替代食管技术。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胃延迟排空、食物反流与肠胃综合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感染、吻合瘘、乳糜胸、肺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9个月行钡餐造影,治疗组反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食管癌手术患者食管-胃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的氧化应激相关产物mRNA表达量,探讨侧侧吻合术的抗反流效果。方法收集食管癌手术后复查患者食管-胃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活检标本,其中侧侧吻合组20例,端端吻合组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活检标本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的表达量。结果侧侧吻合组HO-1、iNOS和HSP70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端端吻合组(P<0.05)。结论与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癌术后反流。  相似文献   

9.
胸腔胃与纵隔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彦中  张丽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869-1869
目的 :探讨胃代食管的最佳途径。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在我科手术治疗2206例的食管癌患者 ,并比较胸腔胃组和纵隔胃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胸腔胃组术后肺部并发症 ,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纵隔胃组。术后3天拔胸管例数胸腔胃组多于纵隔胃组 ,两组术后吻合瘘、胃食管返流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5。结论 :食管癌切除后 ,胃代食管经食管床较经胸腔的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胆囊及胃的运动特点,探讨胆囊及胃运动障碍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时的作用原理,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方法我们应用B超对30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和56例胃食管反流病病患进行餐后胆囊和胃活动功能监测,并且根据胃镜检查的结果,对GERD患者进行分型,即分为阴性的非糜烂型的反流病患者,阳性的糜烂型反流病患者,然后我们将胃食管反流病的56例患者与身体健康的30位志愿者胆囊和胃的运动参数相比较,再把糜烂型食管炎病患与非糜烂型的反流病患者胆囊和胃的运动参数相比较。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胆囊排空及胃排空的时间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均有所下降,但是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非糜烂型的反流病患与糜烂型食管炎病患相比,两组胆囊排空时间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排空的时间要长,且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患存在的主要胃动力障碍是胃排空迟缓,无明显胆的囊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对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9月~2011年9月手术治疗的360例食管癌病例,其中行管胃重建消化道122例.传统全胃重建消化道238例,对两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管胃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全胃组(对照组)为4.20%;管胃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3.27%,全胃组为9.66%;管胃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5.74%,全胃组为15.97%;管胃组胸胃综合征发生率为0,全胃组为5.04%;管胃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1.64%.全胃组为7.56%。管胃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胃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程鹏  梁涛  刘波  吕昂 《安徽医药》2013,17(2):225-227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9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苏纪亭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61-3463
目的:比较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50例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A组(55例)、B组(46例)、C组(49例),A组患者接受间置空肠吻合术,B组患者接受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C组患者接受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随访期内,A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82%比19.57%,χ^2=6.966,P=0.008),B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χ^2=4.212,P=0.042)。手术后12个月,A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指标评分显著低于B组与C组(均P<0.05)。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时可以选择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端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过程中应用间置空肠吻合术具有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唐建枢  管方华  刘志勇 《江苏医药》2012,38(12):1430-1432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83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3例)。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营养支持。于术前、术后第3、7天取外周血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浓度(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前列腺素E2(PGE2)。记录术后并发症和住院天数。结果 EN组术后胃液引流量较PN组少[(750.56±73.62)ml vs.(1250.85±103.77)ml](P<0.05),首次排气时间较PN组早[(53.21±5.24)h vs.(69.12±8.68)h](P<0.05),住院时间较PN组缩短[(12.4±1.6)d vs.(16.7±2.3)d](P<0.05)。EN组营养状况改善优于PN组;两组术后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但EN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免疫功能指标较PN组高(P<0.05)。两组的炎性指标在术后第3天增高,EN组术后第7天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采用EN营养支持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单纯性胃动力性因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院上腹部手术后32例典型的胃动力因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的回顾研究。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过胃镜和胃钡餐X线检查证实为动力性胃排空障碍,发生在术后3~7d,经过7~45d保守治疗,胃的蠕动功能恢复,胃的排空障碍消失,患者康复出院。结论上腹部手术后胃动力性排空障碍,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一般无需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资料,施行全胃+贲门切除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远端食管切除21例,全胃切除+远端食管切除4例。结果本组40例患者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2%,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肿瘤复发者5例,食管下端癌患者与贲门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与一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生存率与五年生存率比较,贲门癌患者明显高于食管下端癌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应尽可能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有效保证手术根治度,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半夏白及散治疗胃食道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出92例胃食道反流患者,将其列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吗丁啉与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半夏白及散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炎症疗效以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得分。结果: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是82.6%,观察组是9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胃镜下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是80.4%,观察组是93.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RDQ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半夏白及散治疗胃食道反流的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及胃镜下炎症疗效,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8.
1. Unabsorbed nutrients in the distal gut inhibi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2.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gastric motility following segmental resect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capsaicin-sensitive afferent neuron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3. Wistar albino rats of both sexes (200-250 g) were used. Under aseptic conditions and anaesthesia (100 mg/kg ketamine), a baby-feeding tube was placed distal to the resection in either the ileum or caecum for intraluminal perfusion of saline or 20 lipid. In one group of rats, capsaicin was perfused (0.6) for afferent denervation. One group of rats underwent jejunal and ileal resections with end-to-end anastomosis of the remaining segments and were cannulated distal to these anastomosis. Ten days after the surgery, the percentage gastric emptying of a solid meal was calculated. 4. Intra-ileal (18) and intracaecal (34) lipid perfusions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compared with groups perfused with saline (54 and 74, respectively; P< 0.001 and P< 0.01). The delay in gastric emptying by ileal per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ollowing caecal perfusion (P< 0.05). With both resections, gastric emptying was delayed compared with sham groups (P< 0.05-0.01).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capsaicin abolish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ipid on gastric emptying in healthy intact rats and in the jejunal-resection group, whereas a partial reversal was seen in the ileal-resection group. 5.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data demonstrate that in both healthy intact rat groups and in short bowel groups, capsaicin-sensitive extrinsic neurons participate in brake mechanisms of the distal gut.  相似文献   

19.
食管贲门癌切除后胸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仕骏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60-1061
目的 治疗和预防食管贲门癌切除后胸胃排空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384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42例的病因和诊治情况。结果 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24例,机械性18例,其中,重建食管膈裂孔过紧2例,食管裂孔回缩狭窄2例,胃上提过多幽门牵拉过紧成角6例,胃在幽门处扭转2例,幽门被纤维粘连索带压迫6例。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则全部行手术治疗而愈。结论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胸胃排空障碍多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术中正确细致的操作是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关键。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保守治疗可治愈,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