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测量4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28例,冠心病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D-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dimer,Fg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升高,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临床与CT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升  钟平 《安徽医药》2002,6(1):50-51
回顾性分析43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发现其占全部脑梗死的10.5%(43/417),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失语等.CT以及MR表现为大面积脑梗塞,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入我院心内科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87例,行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血管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0、1、2、3支血管病变,分析各组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探讨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受检患者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而增高(P<0.05);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0.180,P均<0.05)。结论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2月住院房颤并脑栓塞患者60例,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结果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34例痊愈,24例好转。结论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心房颤动高危患者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是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梗死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从临床方面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第3天和病后14天的血清采用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进行不同时程和同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第三天时血清FIB浓度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FIB水平CTV≥10 cm3、与CTV〈10 cm3比较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血清FIB水平CSS〉30与CSS≤30之间比较P〈0.05。结论 FBI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清FBI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30例,及早确诊,积极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有效医患沟通及早期康复护理等。结果 30例,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8例,无效2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3.3%。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减少医患矛盾,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郭奎志  张慧君 《河北医药》2010,32(13):1732-173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39例,分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检查3组患者血浆FIB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FIB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5)和非冠心病组(P〈0.01),稳定性冠心病组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FIB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血浆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估计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也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白质疏松(LA)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2—8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6例。采用Fazekas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Fazekas总分将其分为轻度LA组114例(Fazekas总分0~2分)、中度LA组65例(Fazekas总分3~4分)、重度LA组37例(Fazekas总分5~6分)。单因素分析及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LA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95%CI:1.026~1.079,P=0.000)、纤维蛋白原(OR=1.631,95%CI:1.073~2.479,P=0.022)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A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L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观察组)和64例无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脑栓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患者发病年龄轻,观察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所占比例高,观察组TACI和PACI占86.5%,对照组TACI和PACI占68.7%,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组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临床预后较差,应早期积极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FIB能否成为预测重型GBS的可靠指标。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确诊GBS病人,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及肌电图检查结果。根据病人病情高峰时的Hughe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GBS(26例)(<3分),重型GBS(55例)(≥3分);根据肌电图将GBS病人分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M)。比较轻型、重型GBS的临床指标;比较FIB与不同分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行影响GB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且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FIB对重型GBS病人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型GBS病人的年龄、肢体无力所占比例、FIB 2.53(2.28,3.18)g/L、血清白蛋白(45.87±4.46)g/L、血清球蛋白、白细胞与重型GBS病人F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13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40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99例,分别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宁全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43-1944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病程超过一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栓塞组(34例)和非脑栓塞组(32例),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两组患者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图仪测定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平均心室率明显快于非脑栓塞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脑栓塞组(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降低心室率对预防脑栓塞、左心功能降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72例CC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CCE中56例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占77.8%;非瓣膜病变的心房颤动(NVAF)所致占83.3%;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栓塞占52.8%;栓塞性出血占19.4%;死亡占8.33%.结论 心房颤动(AF)是CCE的主要病因,CCE预后不良,对AF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控制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10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心脏附壁血栓发现率、抗凝治疗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同时观察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及非心脏病无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房颤患者中,病因以冠心病(59.43%)、高心病(11.32%)、心肌病(包括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5.66%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房发现附壁血栓3例;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5.8%,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5.3%,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未用或偶尔使用抗凝剂者和长期使用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35.7%。结论房颤是老年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15.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93例为房颤组,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阵发性房颤亚组、持续性房颤亚组和永久性房颤亚组。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s-CRP、Hcy、左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分析hs-CRP、Hcy与左房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hsCRP、Hcy、左房前后径均显著低于房颤组[(2.2±0.7)mg/L vs(4.0±1.1)mg/L;(18.0±2.1)μmol/L vs(21.7±3.7)μmol/L;(38.8±2.7)mm vs(45.2±6.8)mm,P〈0.01];永久性房颤组水平最高,其次为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hs-CRP、Hcy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943、0.870,P均〈0.01)。结论房颤患者hs-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与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With the rising prevalence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for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s essential.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 have been shown to present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ly used agents, such as predictable pharmacokinetics and no requirement for continuous anticoagulant monitoring. The most recently approved NOAC for the NVAF indication is edoxaban. Several subgroup analyses from the edoxaban phase III ENGAGE AF-TIMI 48 trial have now been published, alongside meta-analysis data comparing the four currently approved NOACs. Consequently,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merited.

Areas covered: A PubMed search using the terms ‘edoxaban’,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ENGAGE AF-TIMI 48’,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performed and results screened for the most relevant English language publications. The market 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edoxaban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Expert commentary: Edoxaban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 efficacy similar or superior to that of warfarin, with a potentially lower risk of major bleeding and predictable, dose-dependent pharmacology.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NOAC market, head-to-head comparative studies ar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身性栓塞、卒中、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卒中发生率为7.00%,对照组为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试验组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试验组大出血发生率为9.00%,对照组为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上,达比加群酯的效果较传统药物华法林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