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女娲神话的“集体无意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不断制 造神话的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位资 深记者在结束对天狮的采访后作 出了评价: "你们创造了一个行 业神话。" 事件营销点亮天狮品牌 其实,关于中国"直销立法" 新闻报道的"发轫之作"是天狮 国际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张向东 在去年11月份写的一篇文章"《外 商投资企业从事直销业务规定》 即将出台将打击中国民族直销 业",也正是由于这篇文章揭开了 "直销立法"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 业的待遇公平与否的纷争。商务 部政策法规司一位处长看后感慨 道,此文也许将影响到中国将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依据,作为一种线索指导人们解释、解决与之相类似、相关联的各种事物现象,是一种观察、比较、取法的思维过程[1].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借自然界"川""海"之象进一步阐释"六经"之经与腑的双重含义,以及"肠胃为海"在气血化生、津液输布、糟粕传化、扶正培本方面的内涵.指出"六经"与"肠胃"在生理上彼此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现代肠道研究中,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体现了肠胃为"气血生化之海""津液输布之海""糟粕传化之海".肠道菌群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体现了肠胃为"扶正培本之海".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轴的双向调控,如同六经与肠胃之间的海川循环,彼此依存、生生不息.通过探析"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在肠道各功能网络中的内涵,揭示象思维在中西医整合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挖掘经典及科研创新开辟思路.  相似文献   

5.
"男左女右"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左女右"说,由来已久.此系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影响,取象比类,加以推演而来;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而对其规律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并举例说明"男左女右"之规律,并非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崇拜图腾的民族,蛇图腾符号代代相传,对蛇崇拜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在其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先民们不断丰富变化着蛇图腾符号语言,并赋予它不同的艺术风貌与文化特征,这些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文学创作以及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笔者研读后,不揣浅陋,冒昧就"变化"二字发表个人见解,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任脉部分穴名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入手,运用文献学研究整理方法,分析探讨了命名的理据和医学意义。该文认为任脉24个穴名中有14个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部位形态、特征、功用、气血流注状况等,取天体星辰之象,取建筑物之象,取地理形貌或区域之象,取动物、器物之象等来命名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象天法地"哲学范畴下的比类取象思维方式,体现了古代医家将传统文化与中医特点相结合来命名腧穴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苯教神话中, 由于神魔战争, 源于魔的"毒"导致了"污染"和"疾病", 于是便有了用来解"毒"的"甘露", 所以"甘露"(bdud rtsi)一词与"魔"(bdud)有关。用于净化"污染"时, "甘露"具现为"灿";用于治疗"疾病"时, "甘露"具现为"药"。因为"甘露"具有净化和治疗作用, 所以"甘露"所化的温泉也具有相应的作用。由于种种不便, 藏族先民开始使用同样源于"甘露"的药物来模仿和替代温泉, 从而形成了藏医药浴。  相似文献   

10.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字义演进轨迹入手,探析“象”之含义、藏象之“象”的概念与分类。指出藏象之“象”有多重含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的爱情主题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作者心目中的爱情观,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集体无意识"及现代人的情感困惑与矛盾境况,从而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中国医学史中常提到的一个上古记述这个记述说明了医学源于实践,但这个记述又常被解释为半神话式的传说,实际上,它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和朴素的,其中“日”和“七十”有特定的含谘,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湮灭,愈往后这种记述愈被望文生义而神化,这是研究中医学史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设立无过失奖励基金在防范医疗纠纷风险、创建和谐医疗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基金设置背景、来源、标准、使用和监管方法;基金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结果专项基金快速理赔效用,简化了医疗纠纷处理程序,降低了医疗成本和风险、激励了员工,为医政管理及人事考核提供依据。结论无过失奖励基金设立对防范医疗纠纷风险、创建和谐医疗环境、改进医疗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及其赖以产生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这两种语言文化词汇内涵的形成有语用心理文化、民俗文化及其褒贬意义的制约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可按其指称意义和功能特点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英汉词汇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5.
唐僧“江流儿 ”身世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江流儿”的原型应来自于异生神话“漂流婴儿”伊尹。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江流儿”身世,是吴承恩在古代神话、唐宋小说、宋元戏曲及民间传说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潜心创造的一个文学故事,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 ,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文化差异在英汉词汇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主要有 :无对应词 ,对应词词义范围有宽窄 ,褒贬不一 ,对应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在英语教学中 ,应进一步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重视比较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当中,语境是翻译的基础,翻译不能脱离相关的文化语境而独立存在。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用例句说明对特定文化语境的解读在中医文本翻译实践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字”这个术语承担着不同的概念。在文字学中,“字”分别指:l、形音义三要素或者形音二要素相统一的符号。2、字的形体,也就是在形音义三要素的字中。视觉能够感知的部分。3、指可以用来记栽语言的音义但尚未与语言的音义结合的图形符号。在语言学中.“字”分别指:1、单纯的语音音节。2、口语中的语言单位。3、即书面语中用视觉图形符号所表示的语言单位。综合起来看,文字是视觉图形符号与语言符号结合的产物,因而字既是文字的用字基本单位,也是书面语言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9.
华夏文明之光:青墩遗址的文化-美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海安青墩遗址代表了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 ,填补了新石器文化在南通地区的空白。在大量出土文物的解读中 ,可以看出其文化史的延续性 ,揭示出了美和美学史的发展规律。青墩遗址具有首次文化性质和原创性审美特征 ,诸如鹿角回旋镖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制造和使用 ,它和带柄穿孔陶斧、长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 ,均为我国所首次发现。其鹿角剖纹是《易》起源的最早证明。青墩遗址的文化渊源十分深厚悠长 ,青墩人的智慧和思维及其方式得到了极早的开发。青墩遗址的出土文物以有形的载体承荷着大量无声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石器同农耕文化、陶器同饮食文化、骨器同象数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青墩遗址大量出土器皿造型的精致性、线条的流变性 ,体现了水文化的智慧性、机巧性特征 ,它与环太湖圈的吴文化区的审美格调如出一辙 ,代表了当时华夏文化—美学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经典的“五经”中有很多中医药学名词,如“瘧”和“蛊”。其中,春秋时期“瘧”有“暴病”、“寒疾”的含义,至战国时期则开始作为病症名词,称为“瘧疾”,“暴病”、“寒疾”的含义消失。《黄帝内经》中有专论论述疟疾。“蛊”的本义为毒虫,后引申为能够害人的毒虫,因而有了蓄蛊害人、蛊病、蛊毒、腹中虫之说。“蛊”在《周易》中为蛊卦,后人解释为“心神惑乱之疾”,在《左传》和《黄帝内经》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