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305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例中发现原位胆囊6例,残留胆囊13例,残留胆囊管过长8例,共27例,男性11例,女性16例,男:女=l:1.45。年龄29~62岁。  相似文献   

2.
胆囊管变异与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胆囊切除术是腹部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胆囊管的处理是胆囊切除术的关键步骤,胆囊管的变异可造成手术的困难,也是胆道医源性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年来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的125例胆囊管变异,对其两全是分型及术中的处理方法作一探讨。结果:术中胆总管损伤8例,胆囊管处理不当致术后形成胆汁性腹膜炎4例,全组无死亡。结论:胆囊管的变异是造成胆囊切除术中胆道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  相似文献   

3.
胆囊动力学异常与胆囊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胡从兵  田夫  戴忠莲 《腹部外科》2000,13(6):356-35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中胆囊管、胆囊动脉的处理方法 ,减少术中胆道损伤。方法 综合 880例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880例中重度粘连 89例 ,其中 81例均尽量靠胆囊壁侧分离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而达到满意效果。 8例因Calot三角呈冰冻粘连而中转开腹手术。 2例因上钛夹时撕脱血管 ,经吸净术野的出血 ,找到出血点再钳夹而顺利止血。以上病例均无胆道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时辨认Calot三角处的解剖 ,不盲目止血 ,正确放置钛夹 ,遇粘连严重和解剖关系不清时 ,尽量靠胆囊壁侧分离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 ,可预防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5.
胆囊动脉变异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动脉出血是一个紧急问题,而且增加了胆管损伤的危险性。因此,术中准确地辨认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于1995年6月~1998年3月对521例择期L...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各种原因造成胆囊破损、胆汁溢人游离腹腔的比例较高。既往传统不加选择地对所有胆溢病例进行腹腔冲洗,这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麻醉用药和机器损耗,而且冲洗液残留腹腔可能会使病人出现各种不适表现。现将我院1994年11月~1998年10月以来对52例胆囊破损病人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囊切除术中胆囊颈管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切除术中胆囊颈管的利用杨海平,吴克俭,肖渭昌(空军南京医院外科南京210002)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胆道疾病的复杂性,胆囊疾病常继发有胆管的病损,易造成漏诊和再手术。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胆囊颈管途径发现和处理了不少胆囊疾病...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3年2月至今共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18例,对LC手术中胆囊动脉的处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8例,男性65例,女性53例,年龄23~65岁,平均41.2岁。病种:慢性结石性胆囊炎67例,慢性胆囊炎2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3例,急性胆囊炎7例。手术情况:使用西德Wolf公司生产的全套腹腔镜器械,LC成功114例,中转开腹手术4例,其中1例术中损伤胆总管而中转手术,余3例均因术中发现胆总管增粗明显疑胆总管结石或其他病变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72分…  相似文献   

9.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 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 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MPC)治疗胆囊疾患的疗效。方法:2002年以来对228例患者分别行LC及MPC。对两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随访2~18个月,两组患者胆囊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效果满意。在手术时间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等方面,LC明显优于MPC(P<0.05)。结论:从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考虑,LC是治疗胆囊疾患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及胆囊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 1992-2005年间收治的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病人术前经B超、MRI、 ERCP检查确诊后,均经再次手术治愈。残株胆囊结石2例;残株胆囊管结石6例,其中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术,6例行残株胆囊管切除、其中4例附加胆总管切开探查和/或取石、T型管引流。随访1.1-13年,效果良好。结论判断失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过长的炎性及畸形的胆囊管残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时可有黄疸;B超、CT、ERCP等检查可确诊;再次手术切除(或取出)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娴熟的腹腔镜技术、术中胆道造影、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指征以及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剖腹胆囊切除术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手术损伤程度、住院和恢复工作时间、医疗费用、井发症和死亡率及适应证和转换率几方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剖腹胆囊切除术比较,以利于选择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刚  刘斌 《肝胆外科杂志》2013,21(2):103-105
目的探讨胆囊外膜下处理胆囊动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183例LC术中胆囊外膜下处理胆囊动脉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胆囊动脉的处理:电钩电凝103例,钛夹60例,超声刀处理5例,15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处理上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一并用Hem-o-Lok夹闭。结果 183例LC成功180例(98.36%),中转剖腹手术3例(1.64%),2例(1.09%)术后残留胆总管远端小结石.术中解剖Calot三角内胆囊动脉至肝右动脉45例,余138例仅解剖其分支,未追求其来源。无胆管和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LC术中应胆囊外膜下处理胆囊动脉的方法可有效防止胆管和血管损伤,更符合安全、微创的理念,是一种合理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病人 ,男 ,6 6岁主因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7h,于 2 0 0 2年 3月 5日急诊入院 ,查 :T37.3℃ ,P85次 /分 ,BP16 / 10 .5 k Pa。急性病容 ,表情痛苦。心肺正常。外科情况 :腹平坦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上腹部有明显压痛 ,以右侧为重 ,全腹肌紧张 ,麦氏点无压痛 ,肺肝浊音界于右锁骨中线 V肋彰 ,叩鼓音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正常。腹穿未见异常。血常规 :WBC8.5× 10 9/ L,N90 .6 % ,L 9.4 % ,尿常规未见异常。病人既往有溃疡病史 2 0年 ,住院诊断 :腹痛待查 ,上消化道穿孔 ?经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治疗一天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胆囊造影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可行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例胆囊疾病胆囊造影的结果 ,预测LC的可行性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14 9例胆囊显影 ,其中 6例提示胆管结石 ,5 1例胆囊不显影 ;194例选择LC ,183例完成LC手术 ,中转开腹 11例 ,其中 2例胆囊显影 ,9例胆囊不显影。胆囊造影预测LC可行性的准确度为 77%,灵敏度为 77%,特异度为 82 %,误诊率为 18%,漏诊率为 2 3%,尤登指数为 0 5 9,阳性预告值为 99%,阴性预告值为 18%。结论 :胆囊造影检查可提高胆管疾病诊断率 ,并能指导手术。初期开展LC的单位 ,胆囊造影检查可用以作为手术病例的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17.
胆囊管的解剖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我们采用经胆囊壶腹后间隙入路的方法解剖胆囊管,很少发生肝外胆道损伤。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5年6月共行胆囊壶腹后间隙入路LC 115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15例中男73例,女42例,42~78岁,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18.
胆囊管开放探查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腹胆囊切除目前是普外科中常见且较安全的手术 ,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 ,术中胆囊切下后开放胆囊管进行观察或探查 ,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胆囊管残留结石、残端过长等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统计了 1 994年 2月 -1 999年 1 2月共 3 68例单纯胆囊切除的患者 ,其中男性 82例 ,女性 2 86例。年龄 2 0 -76岁 ,均有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术前均无黄疸史 ,B超检查明确结石大小及分布、形态 ,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1 .2 手术方法一般术中开腹后暴露整个胆囊 ,用手指轻轻从胆囊管处向底部探查 ,然后从胆囊底部开始剥离整个胆囊 …  相似文献   

19.
亚甲蓝胆囊造影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J  Xiong X  Yu H  Xi J  Bu Y  Jin C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56-757
目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正确判断总胆管、胆囊管的解剖部位,减少手术误伤。方法将同期、同样体重的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显影组(589例)。术中采用亚甲蓝注射液,行胆囊穿刺造影,使胆囊、胆囊管、总胆管颜色显蓝。对照组(553例)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未行胆囊造影术。结果显影组手术时间[(36±9)min]、并发症发生率(0)及中转手术率(1.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LC术中行亚甲蓝胆囊造影术是一种较直观的显影技术,可帮助术者在LC术中正确判断Galot三角解剖结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胆囊扭转指由于胆囊系膜过长,胆囊沿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轴线发生扭转而引起的严重外科急腹症.其临床少见,好发于60~80岁老年女性.欧美文献报告仅400例之多.胆囊扭转的病因不明,但胆囊系膜过长为扭转所必备.胆囊扭转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右上腹痛常见.虽然现代影像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但胆囊扭转仍无有效特异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亦无特异性,常见白细胞数目增高,但肝功能正常.胆囊扭转导致胆囊的血运受阻,胆囊管扭闭,最终导致胆囊坏疽穿孔.但随着早期诊断及外科手术的治疗,其病死率较低.为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在此就胆囊扭转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