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马拉色菌新的分类方法的建立,针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药敏试验逐渐开展,发现各个菌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目前马拉色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尚未标准化。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拉色菌的新分类法进行的药敏研究。  相似文献   

3.
23种中草药及其14种单体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筛选有效抑制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及其单体。方法:参照M27-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3种中草药中,香茅、蛇床子对马拉色菌有较强抑制作用9MIC 31.25-62.50mg/L);14种中草药单体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有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MIC 0.98-7.81mg/L)。中药或中药的有效成分对马拉色菌的抑制无相互协同作用。结论:M27-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同样适用于中草药对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4.
马拉色菌与汗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斑是由嗜脂酵母马拉色菌所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 ,一般认为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 ,也有报道提出汗斑的致病菌为球形马拉色菌。汗斑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它是一种条件致病感染 ,免疫缺陷患者尤为好发。马拉色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可诱导人体产生免疫逃逸。目前治疗汗斑以唑类药物为主 ,它们作用于真菌的麦角固醇代谢环节  相似文献   

5.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有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离自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马拉色菌与分离自健康人的马拉色菌的脂肪酶活性(LPS)。方法 选取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3种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和健康人皮肤的马拉色菌菌株并进行比较,采用脂肪酶试剂盒进行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LPS)测定。结果 疾病组LPS均值为0.0201±0.01937,健康组LPS均值为0.149±0.00515,两组比较,t值=1.160,P值=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验组脂肪酶活性高于健康组脂肪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马拉色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分析其种间和种内的DNA多态性.方法:选取从马拉色菌毛囊炎分离出的马拉色菌,经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的菌株52株,提取DNA,采用RAPD方法分析DNA多形性.结果:共有90个DNA片断被扩增,从RAPD带型画出的遗传树状图来看,RAPD与生理生化-形态学方法在菌种分型上存在差异,所有52个菌株均可见到一定程度的种间和种内DNA多态性.结论:二种方法在菌种分型上存在差异,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不甚明确;种间、种内存在DNA多态性,种内的DNA多态性反映优于种间.  相似文献   

8.
厚皮马拉色菌是人畜共患的重要真菌 ,其分类和生理特性已比较清楚。作为条件致病真菌 ,人们对与之有关的皮肤病 (特别是狗的皮肤感染 )也有了普遍认识。但是 ,进一步需要阐明其繁殖和致病机制。皮肤繁殖常集中在宠物身上 ,这是易感人群的传染源。人的感染病例大多为早产儿发生的真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9.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茁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男,45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全身关节疼痛,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结节及双肺纵隔病变,从患者的皮损组织、前列腺液分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诊断为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采用泼尼松,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哺乳期女性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构成情况。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哺乳期女性胸前皮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58.13%,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结论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情况与既往文献对正常人的报道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马拉色菌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RAPD法对不同来源的马拉色菌进行DNA分型。结果发现47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6型,其DNA型别与孢子形态之间无绝然对应关系,不同地区的马拉色菌DNA带型之间似无明显差异。马拉色菌DNA型别与其所致临床病型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但可能存着一定的优势关系。  相似文献   

13.
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 spp.)是人类和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由于生长依赖于脂质(厚皮马拉色菌除外),主要分布于皮脂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约占健康人皮肤定植真菌总量的50% ~ 80%[1-2]。作为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与多种人及动物皮肤疾病相关,包括直接感染皮肤组织所致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通过免疫机制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痤疮、甲真菌病、银屑病、包皮龟头炎、外耳道炎、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等。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不同种类马拉色菌对他克莫司、唑类等药物的敏感性不同[3-4],因而其分类鉴定的临床重要性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4.
厚皮马拉色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皮马拉色菌是人畜共患的重要真菌,其分类和生理特性已比较清楚。作为条件致病真菌,人们对与这有关的皮肤病(特别是狗的皮肤感染)也有了普通认识。但是,进一步需要阐明其繁殖和致病机制。皮肤繁殖常集中在宠物身上,这是易感人群的传染源。人的感染病例大多为早产儿发生 的真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15.
马拉色菌相关婴儿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拉色菌是人皮肤表面的常驻真菌,能引起婴儿花斑癣,并与婴儿脂溢性皮炎、婴儿特应性皮炎、新生儿头部脓疱病、婴儿及新生儿痤疮的发病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皮损处能检出马拉色菌,且抗真菌治疗有效,在婴儿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主要作为抗原。由于婴儿和新生儿的皮肤屏障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等尚不成熟,在患该类疾病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较成人有差异,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毒力实验 ,以小鼠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t =5 .2 96,P <0 .0 1)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性愈高的菌株 ,相应死亡率愈高 ,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呈直接正相关 (r =0 .992 5 ,P <0 .0 1)。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蛋白酶活性高低与菌株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头皮屑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表现为肉眼可见头皮鳞屑的异常增多,不伴有头皮的炎症反应。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现将近年来有关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资料综述如下:1 马拉色菌的分类和命名 1874年,Malassez首次从头皮糠疹中分离并鉴定了糠  相似文献   

18.
糠秕马拉色菌的系统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糠秕马拉色菌系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随着胃肠外高营养冶疗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糠秕马拉色菌认识的加深,发现该菌可引起系统感染。从1981年至1995年已报告80余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特殊培养、活检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9.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PFGE和RAPD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7个种。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7个种的特性,以及分类的鉴定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背部皮肤脓肿.患者男,37岁.背部皮肤起一肿块,反复流脓3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酵母样厚壁孢子.脓液涂片直接镜检见大量圆球形、折光明显的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出淡黄色奶酪样菌落,依据该菌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口服伊曲康唑治疗1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