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窦真菌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郭洁波  苏振忠 《耳鼻咽喉》1999,6(3):135-137
总结我院1992 ̄1998年收治鼻窦真菌病10例,认为鼻窦真菌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1)单个侧鼻窦受累,尤其是上颌窦;(2)单侧头痛,鼻塞,脓血涕或鼻腔干酪样物;(3)CT扫描常见鼻腔鼻窦有软组织块影或钙化斑;(4)鼻腔鼻窦有阻塞因素存在,柯-陆氏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鼻内窦镜手术在清理筛窦或蝶窦病变组织及术后窦腔护理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鼻腔、鼻窦局部解剖异常和局部创伤史是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1]。我科近期诊治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导致鼻腔真菌病1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反复左鼻塞伴流涕10年”到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出现左侧鼻塞、伴多脓涕,偶有轻微臭味,偶有涕中带血丝,无头痛及嗅觉减退。感冒后加重,每次发作到当地诊所及外院门诊治疗,诊断为“慢性鼻炎”,予口服抗生素均能所缓解。查体:左侧鼻腔慢性充血,局部见脓性分泌物,予麻黄碱收缩鼻腔并清理脓涕后见左下鼻道中后段黏膜水肿,局部息肉样变,右侧鼻腔清洁通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均阴性。鼻窦水平加冠状位CT示左侧鼻腔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局部钙化,左上颌窦黏膜增厚,各鼻窦壁骨质完整,未见增生或破坏现象,考虑左鼻腔真菌病(图1)。  相似文献   

3.
<正>鼻腔、鼻窦真菌病以往的发病率较低,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临床上以非侵袭型为主。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们采用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窦腔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12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通过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切除患窦病变和解除阻塞,使患窦失去或减弱的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其核心是在切除病变组织和解除阻塞的同时,最大可能的减少对鼻窦架构和黏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46例报道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6例鼻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鼻真菌病CT扫描其主要特点为腔内软组织块影中有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鼻内窥镜检查在部分患者可发现鼻道和窦口处有干褐色或灰绿色干酷样分泌物。44例经1次手术治愈,1例经2次手术治愈,1例行4次手术,最后仍广泛侵犯眼眶、颅底、颅内。结论 CT和鼻内窦镜检查对鼻真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手术彻底引流是有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了9例经手术处理的侵及眼眶、颅底的鼻腔鼻窦肿瘤。男5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39.6岁。病变部位:上颌窦6例。筛窦3例,蝶窦2例,鼻腔2例。病理分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鳞状细胞癌2例。侵犯前颅底4例,中颅底2例,眼眶6例。全部经外科手术处理:3例经鼻侧切开鼻外侧壁大块切除,3例经颅鼻联合或颅鼻眶联合进路手术,3例经上颌骨切除眶内容剜除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化疗、免疫及中医中药治疗。其中3例颅底缺损被重建,6例脑膜缺损进行了修补,修补材料包括筛骨垂直板、额骨、中鼻甲、阔筋膜及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骨膜瓣等。病人经2至7年随访,7例存活,2例死亡,无1例局部复发。我们就鼻腔鼻窦肿瘤侵犯颅底,眼眶的手术进路,眼球的保留以及恢复经口进食及讲话功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例1.女,78岁,因右鼻塞3年,左鼻塞6个月,伴流臭脓涕,渐进性加重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现血压控制在145~155/95~105 mmHg,心功能分级:Ⅱ级(NYHA分级),空腹血糖控制在7.5~8.5 mmol/L.查体:鼻腔黏膜充血,右侧鼻腔有淡红色肿物突出,鼻底处黏脓涕,味臭,左侧鼻腔脓性臭分泌物,吸净后可见黄褐色脓块.鼻窦CT显示右侧上颌窦、双侧筛窦、双侧鼻腔连续性密度增高影,有散在钙化斑点,鼻中隔中后段显示骨质不连续,被由右侧上颌窦、筛窦、鼻腔至左侧鼻腔延续过来的密度增高影替代(图1).CT报告:霉菌性鼻-鼻窦炎,可疑鼻中隔穿孔.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加鼻腔病灶清理术,在心电监护下,鼻腔缓慢分次行丁卡因麻黄碱棉片麻醉,先行左侧鼻腔清理术,分次吸净黄褐色脓块,发现左侧鼻腔的脓块是由右侧鼻腔病灶穿破鼻中隔中后部延伸过来的.后又部分清理右侧鼻腔肿块,发现肿块系黄褐色脓块将鼻腔外侧壁黏膜组织压迫突出所致,清理大部分脓块,手术历时40 min,妥善止血后明胶海绵填塞,第1次手术结束.经过术后2天的观察,患者无不适,在第1次术后48 h行第2次鼻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病灶清理术,动力系统清除突出的淡红色黏膜组织块,见鼻中隔中后部约3 cm×3 cm×2 cm的穿孔,冲洗术腔,膨胀海绵常规填塞术腔.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术后第5天出院.病理诊断为曲霉菌病.随访至今16个月未见复发,鼻中隔穿孔同前.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窦口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测了48侧尸头上颌窦窦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发现上颌窦鼻腔开口均位于筛漏斗,其形态、大小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或卵圆形、弯月形或肾形及月芽状或弯曲的缝隙状三类,分别占21%、56%、23%;上颌窦窦腔开口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前囟上部;上颌窦鼻通道由窦腔开口向上或内上移行为鼻腔开口,其长度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多数上颌窦窦口上缘高于(65%)或等于(23%)眶底或眶内下角水平;鼻泪管后壁与上颌窦窦口前缘水平距离及与鼻底水平线夹角分别为4.20±1.09mm及59±8.7°。结果提示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或窦口开放术中,为防止发生眶损伤和鼻泪管损伤,不应咬除上颌窦自然窦口上缘及前缘组织,向下咬除时亦宜谨慎小心。此外,还讨论了上颌窦鼻腔开口类型与上颌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额窦鼻腔开口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16具成人尸头的额窦鼻腔开口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额窦开口的位置因筛泡基板前上端与筛顶连接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额窦与侧窦相交通,开口于上半月裂,占21.8%;Ⅱ型,额窦鼻腔开口于前组筛窦,占78.2%,其中开口于筛漏斗的占43.8%,开口于额隐窝及其气房的占34.4%。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额窦鼻腔开口的位置,为内窥镜下功能性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较少见,不易根治,且易癌变。1980~1991年收治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74例,其中16例癌变,16例全部单侧发病,平均年龄53.3岁,恶变率21.6%,作者认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放疗及反复多次手术是NIP恶变的诱发因素,手术治疗采用上颌骨部分及全部切除术,累及眶内应一并行眶内容物剜除,术中应将肿瘤尽量彻底切除,并认为术中术腔内应给予液氮短时多次冷冻治疗。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常见于头颈部的大小唾液腺以及上消化道,而发生于鼻腔及鼻窦者则较少。我科于1981年至1989年期间共收治13例鼻腔及鼻窦ACC。有10例进行了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性治疗,随访时间在2个月~8.5年,平均3.6年。死亡2例,均在5年之内,复发时间在1个月~7.5年不等,10例中有3例确诊后出院放疗未再回院治疗。本文就有关鼻腔及鼻窦ACC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以及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12.
鼻腔、鼻窦真菌病11例中男4例,女7例;25~50岁,40岁者居多;受累部位:单侧10例(鼻腔1例,上颌窦9例),双侧1例(均为上颌窦);累及筛窦1例,其余筛窦、蝶窦病变为阻塞性炎症.  相似文献   

13.
我科与神经外科协作对7例侵犯前颅底的鼻腔及鼻窦肿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鼻中隔软骨瘤恶变、上颌窦筛窦前颅窝黑色素瘤、蝶骨嵴神经纤维瘤、额窦横纹肌肉瘤、筛窦骨瘤并脑脊液漏各1例,嗅沟脑膜瘤2例。结果6例存活,随访3~5年以上无复发,其中1例(额窦横纹肌肉瘤)术后半年肿瘤复发死亡。本文对侵犯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指征、诊断方法、手术进路及术式结合病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侵袭型真菌病(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侵袭型真菌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2例鼻腔鼻窦侵袭型真菌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①鼻腔鼻窦侵袭型真菌病发病率低,但破坏性强,易迅速向周围邻近组织扩散,造成功能障碍。②临床分类: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过程分为慢性、急性爆发性及肉芽肿性侵袭型鼻腔鼻窦真菌病。③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真菌培养阳性可以确诊。④治疗:尽早、合理的手术治疗是关键,辅以抗真菌、纠正全身疾病、提高机体免疫等综合治疗。⑤2例病人鼻内镜下鼻窦根治,感染控制,病灶吸收,功能恢复。结论侵袭型鼻腔鼻窦真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真菌性疾病,病情凶险,预后差。早期诊断、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代替传统柯 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Storz30°鼻内窥镜行病侧钩突切除 ,扩大上颌窦开口 ,行下鼻道开窗 ,双进路清除病灶。术后用 1%H2 O2 及生理盐水冲洗 ,不用抗真菌药。结果 :2 9例随访 6个月~ 3年 ,原有症状消失 ,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较之柯 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 ;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保证鼻窦通气引流 ,减少复发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37例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的临床资料.本病单发于一侧上颌窦,以鼻涕带血、鼻塞为主要症状,鼻窦CT多示有窦腔内钙化影,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以经鼻内镜手术为主,全部治愈,随访6月~2年无复发.其中经尖牙窝入路22例,经中鼻道入路15例.结论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应根据鼻窦CT所示病灶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流体力学方法测量全鼻窦开放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流体力学角度探讨全鼻窦开放术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比较鼻腔鼻窦气流走向、速度、压力和分布以及鼻腔鼻窦气流交换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方法 在1例健康成年女性鼻窦CT扫描基础上,使用Fluent 6.1.22软件模拟出正常人鼻腔鼻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再模拟出鼻内镜下全鼻窦开放手术后的鼻腔鼻窦模型,利用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比较手术前后气流流速、压力、分布和迹线.结果 ①全鼻窦开放术后鼻腔总鼻道气流量明显减少,中鼻道和开放的筛窦连通区域的气流量增加,在稳态吸气时增加10%,呼气时增加9%;②全鼻窦开放术后相当于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手术区域的气流速度提高,鼻腔流场的最大速度发生了变化,手术后吸气时左侧鼻腔出现了2个高速区域,一是与手术前一致的下鼻甲前端的高速区域,另一区域在中鼻道的前端,相当于原钩突与中鼻道之间的区域,速度为5.03 m/s;③全鼻窦开放术后气流在鼻前庭、总鼻道、下鼻道、鼻咽等位置的迹线与手术前大致相近,但手术区域的气流轨迹发生了较大变化,上颌窦、筛窦连通区域和蝶窦内形成大范围的涡旋;④全鼻窦开放术后鼻腔的总体压强逐渐降低,鼻腔中部压强降低较为明显;⑤全鼻窦开放术后各鼻窦内气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颌窦最多,蝶窦次之,额窦气流增加不明显.结论 全鼻寞开放术后鼻腔以中鼻道为主的手术区域的气流速度、流量和迹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各鼻窦的气流增加,上颌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下经鼻腔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鼻窦真菌病的报道,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该文报告7例鼻窦真菌病在内窥镜下经鼻腔扩大上颌窦自然孔,保留鼻窦粘膜的手术效果。男3例,女4例。主要症状鼻塞、面额部疼痛。内窥镜下6例可见中鼻道炎性物堵塞。CT示一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密度不均认为是钙质沉着而出现高吸收区域。6例进行MRI检查,T1与T2加权像上均显低信号。术中切开中鼻道粘膜,插入吸引管,吸出干酪样物质后,见窦内粘膜充血、肥厚、易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上颌窦内容物中可见真菌,上颌窦粘膜组织内未见到真菌。术后未出现面额部或眼周围的肿胀。撤纱条时无出血,术…  相似文献   

19.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经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目的是通过鼻窦自然开口及窦口鼻道复合体重建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最经典的手术方式是由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erklinger开创的经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20.
鼻腔填塞是鼻出血、鼻腔及鼻窦手术后止血的主要治疗措施。对于填塞方法的改进也有很多论述,如使用个性化填塞[1]。我科自2013年3~11月将Merocel膨胀海绵与自制Merocel膨胀海绵外套胶皮填塞物用于鼻腔及鼻窦术后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1临床资料。鼻中隔偏曲、慢性鼻-鼻窦炎手术住院治疗患者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18~75岁,平均44岁。1.2方法。根据填塞材料不同分为两组:1观察组38例,填塞自制Merocel膨胀海绵外套胶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