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目前,胃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术前本身营养供给已不充分,再加上手术对身体能量的消耗以及术后进食不足等引起肠道营养摄入不够[1-2],其免疫功能减退,影响术后恢复,容易导致并发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个有效途径,我们对102例胃癌患者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男65例,女37例,年龄3885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8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67例)和肠内营养组(EN组,71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体重、红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等指标,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TNP组及EN组手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但EN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较TPN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能促进和加快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同时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日益受到医务人员重视,术后科学规范地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时机、方法及护理要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癌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对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人营养治疗的方法,探讨人营养对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行近端或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对照组)20例,术后接受9天常规周围静脉补液。2组(试验组)20例,术后72h后开始人营养治疗(连续7天)。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体重及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配合相关耳—体穴针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 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均予等氮、等热量早期肠内营养 8天 (能全力 ,Nutricia提供 ) ,随机分为 2组 ,研究组 (n=16)同时配合相关耳—体穴针刺。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定期监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外周血 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急性炎性反应指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及营养支持代谢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 AST、ACT、TBIL、AKP均无升高 ;与术前 (POD0 )比较 ,术后第 1天 (POD1)两组血浆白蛋白均明显下降 (P<0 .0 1) ,外周血 T细胞亚群CD4、CD4/ CD8及血浆球蛋白 Ig G、Ig M、Ig A均明显下降 (P<0 .0 1及 P<0 .0 5) ,而血浆急性炎性反应指标 (IL-6、PGE2 )均显著升高 (P<0 .0 1) ;至 POD8两组血浆白蛋白、外周血 T细胞亚群 CD4、CD4/CD8及血浆球蛋白 Ig G均有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升高更明显 (P<0 .0 5) ,而急性炎性反应指标 (IL-6、PGE2 )均有所下降 ,研究组下降更明显 (P<0 .0 5) ,同时 ,研究组肠功能恢复较快 ,对早期肠内喂养耐受性好。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喂养的患者予配合相关耳—体穴针刺 ,可有效地刺激机体免疫功能 ,缓解过度的急性炎性反应 ,促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均接受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结果系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感染及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3%、5.1%、5.1%和5.1%,对照组分别为30.8%、25.6%、23.1%和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中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康复,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纽曼系统护理模式结合早期肠内营养疗法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间府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纽曼系统护理模式结合早期肠内营养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排气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腹胀情况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和2d的腹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3d两组腹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良率为56. 2%,高于对照组的30.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纽曼系统护理模式结合早期肠内营养疗法可较好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肠胃功能,有效降低腹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其细胞免疫力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间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试验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实施普通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在术前1 d、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9天均进行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和s IL-2R)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CA125)检查。结果术后第1 d,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术后第9天,试验组患者免疫学指标CD3+、CD4+、CD8及CD4+/CD8+迅速恢复,s IL-2R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125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促进细胞免疫力恢复,增强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EN)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中常规将鼻肠管放置于十二指肠降部以下。术后第1天即开始推注营养液,以糖盐水混合液为主,每次40~80 ml,每2小时一次;术后2~3 d则改为每1~2小时一次,每次100~200ml;术后3~4 d加蛋脂类如牛奶等。每日补液量减少为500~1000 ml,只作抗生素的溶媒。本组病例术后均未输白蛋白、脂肪乳等静脉营养液。结果 EN组80%病例2~3 d恢复肛门排气、排便,营养费用低廉,精神状态良好。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第1日)肠内营养是可行的,无并发症,可作为常规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胃癌、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术前放置胃肠营养管,术后24h即经营养管缓慢、恒温滴注营养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以及加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58例中53例顺利进行了肠内营养,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且符合生理、经济方便、并发症少。加强护理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洪波  黄和平 《肿瘤》2007,27(10):832-834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尤其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53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干预周期为7 d。结果与治疗组患者比较,营养支持后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血蛋白、CD+3和CD+4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心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营养状况的恢复,对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小,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将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1、5、8 天各进行血清生化和免疫水平检查。临床观察营养状况、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提示治疗8 d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均有增高。EN组免疫水平明显高于PN组,t=2. 12,P<0. 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t=2. 36,P<0.05,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胰及胃肿瘤术后对胃潴留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的治疗,17例行鼻肠管肠内营养,另15例为对照,行肠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白蛋白用量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治疗时间17~35天,平均26天,肠内营养组治疗时间13~24天,平均治疗时间18天,较肠外营养组缩短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利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上积极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38例食管癌病人采用术中十二指肠放置营养管,术后48小时开始肠内营养,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全组仅1例出现吻合口瘘,继续肠内营养顺利恢复;5例在肠内营养中出现轻度腹泻,经处理缓解,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有利于病人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38例食管癌病人采用术中十二指肠放置营养管,术后48小时开始肠内营养,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全组仅1例出现吻合口瘘,继续肠内营养顺利恢复;5例在肠内营养中出现轻度腹泻,经处理缓解,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有利于病人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及临床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腹腔镜下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180例,根据术后肠内营养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90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及个性化护理,常规组患者接受普通肠营养及常规护理。检测患者血清中Ig G、Ig A和Ig M含量,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外周血Ig G、Ig A和Ig M含量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