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毒症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治,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89例尿毒症持续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1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89例尿毒症持续血液透析患者中3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4.83%,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4.52%,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29.55%,铜绿假单胞菌占20.46%;其中年龄≥60岁、患有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间≥60d、体质量指数≥24kg/m2、低白蛋白(<30g/L)是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持续血液透析医院感染和疾病本身密切相关,规范操作,加强抗菌药物应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血液透析医院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液透析(HD)患者日益增多,资料显示感染是导致尿毒症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探讨该人群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现对东阳市中医院186例HD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旨在预防及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3例、101例次,医院感染率30.29%、例次感染率48.56%,其中多重感染2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2.48%,其次为泌尿道、透析导管、胃肠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是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引起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彤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10-4111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记录其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C反应蛋白、首次血液透析前血清肌酐、原发病是否是糖尿病肾病等,并将以上因素数量化,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43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体重指数低、贫血、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住院天数延长,是造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P值均小于0.05。[结论]低蛋白血症、体重指数低、贫血、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住院天数延长可能是造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应用指标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以低通量透析治疗,试验组予以高通量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应用指标水平及炎症介质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大、中、小溶质,降低炎症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84例尿毒症MHD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76例)和未感染组(208例);计算尿毒症患者的院内感染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尿毒症MH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使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  相似文献   

8.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年来,我们将持续质量改进引入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中,针对存在问题,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监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易感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预防。方法对医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尿毒症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98例尿毒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11例,感染率为11.2%;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36.3%,其次为泌尿道,占27.3%;在发生医院感染的11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1.9%;检出的病原菌居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均为22.2%。结论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年龄、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和有无血液透析等均是相关危险因素,应及时发现并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联合炎症标志物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82例,将并发感染患者25例作为研究组,无感染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检测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经该模型拟合生成联合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价各原始指标、炎症标志物及联合预测因子的预测价值,并进行个体值预测。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透析时间、住院天数、糖尿病、血清CRP、PCT、IL-6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年龄、透析时间、住院天数、血清CRP、PCT、IL-6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并发感染的预测AUC值;将原始自变量年龄、透析时间、住院天数、血清CRP、PCT、IL-6拟合生成联合预测因子,其预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最佳临界值为11.07,AUC为0.921,95%CI为0.850~0.992,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80.70%,明显高于各原始指标、炎症标志物单独预测(P<0.05);在临床实际病例中另外随机抽取1例患者,将各自变量代入概率预测方程得到概率值P=0.464,小于最佳临界值,故在预测准确率为84.15%的条件下,该患者尿毒症血液透析期间可能不会并发感染,且符合临床实际。结论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联合炎症标志物拟合生成的联合预测因子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具有可靠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优选预测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追踪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以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医院收治的22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追踪方法实施的时间,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医院治疗的11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110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追踪方法的实施包括成立追踪方法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医院感染质量评价要点,通过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相结合的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比较追踪方法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追踪方法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手卫生、多药耐药菌管理、消毒隔离质量、医疗废物管理及感染预防与监测的水平;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82%;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9.09%,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13例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17株,对照组32例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48株,均以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追踪方法有利于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对预防尿毒症透析患者医院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引起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有效地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7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导管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90.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分别占49.4%、27.6%;革兰阴性菌8株占9.2%,未培养出真菌;在调查87例留置导管患者中,20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3.0%;53例为糖尿病患者,其中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21.0%;感染组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尿病分别为(77.4±11.5)岁、(77.4±13.4)g/L、(25.3±10.2)g/L、19例,非感染组分别为(64.3±15.5)岁、(89.5±17.6)g/L、(36.1±11.3)g/L、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2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从而加重导管感染,延迟创面愈合;调查感染病原菌分布可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内科肾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发生医院感染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感染率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月112例老年内科肾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感染的发生,对比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年龄、血透时间、血清白蛋白指数等指标的不同,分析影响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58例感染患者发生了71例次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分别占46.48%、29.58%;感染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4例,分别占23.94%、22.54%、19.72%;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血肌酐、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均是可能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内科肾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不但需要加强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M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行血液透析并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256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密切关系(P<0.05);39例发生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排前4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0.77%、25.00%、19.23%、11.54%。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合并糖尿病、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因素有关,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加强临床护理操作,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眼科住院患者血液传染病的感染状况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对眼科住院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和苍白密螺旋体抗体(Anti-TP)4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并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 16551份住院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携带者为426例阳性率为2.58%,HBsAg+ HBeAb+ HBcAb阳性294例阳性率为1.78%,HBsAg+ HBeAg+ HBcAb阳性60例阳性率为0.36%,HBsAg+HBcAb阳性71例阳性率为0.42%,并同时有4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Anti-HCV阳性60例阳性率为0.36%;Anti-HIV初筛阳性3例阳性率为0.02%,送天津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诊3例;Anti-TP阳性11例阳性率为0.07%.结论 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可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医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对医院和患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分析,为临床诊断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因腹部创伤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90例为感染组,同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未感染患者80例为非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对感染和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后伤口感染的程度、术后是否出现伤口周围组织坏死,对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多形核粒细胞CD64(PMNCD64)、血清可溶性CD86(CD86)和亲环素A(CyPA)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组ANC水平中感染组患者体内的ANC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MNCD64的水平显示,感染组患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CD86的水平,其感染组患者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非感染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A水平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C与PMNCD64存在正相关性(P<0.01);感染组患者的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阳性率分别为97.8%、92.2%、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5%、2.5%、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会显著升高,因此,对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关炎性指标的监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