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1 ] ,和胃癌的发生亦相关[2 ] 。其与胃癌的关系因H .pylori诱发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而进一步得到支持。本研究通过回顾两年来本县 3141例各种胃病的胃活检组织的H .pylori感染情况 ,分析各种慢性胃病的HP感染情况。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两年内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接受胃镜检查者共 3141例 ,平均年龄 17~ 82岁。2 研究方法  (1)取材方法 :胃窦大、小弯及胃体小弯各取活组织一块。 (2 )疾病诊断 :以胃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诊断为准 ,其中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896例 …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我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及无肝病史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组病人HP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肝硬化门脉高压组4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34例,女1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1.4±12.8岁,均经临床表现、肝功检查、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B超检出扩张的门静脉而确诊。对照组为无肝病史的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8.5±12.1岁。以上两组患者胃镜检查前一个月内无口服抗生素、铋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两组年龄…  相似文献   

3.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uo Z  Li Y  Xu Z  Ji F  Wang L  Chen K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87-190
目的 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螺杆菌(Hp )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4-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561例,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健康表》,收集被调查表的相关资料。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50.21%,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喝含咖啡因的饲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 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辣的食物。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意缺铁性贫血(IDA)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因再发性腹痛就诊的患儿中。抽^13C呼气试验阳性者26例为观察组,^13C呼气试验阴性者22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清铁蛋白(SF)和血常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SF、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儿童IDA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是IDA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目前杭州地区内镜室医护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2012年杭州地区的32所医院300名内镜室医护人员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医(护)龄、操作内镜时间及家族史;选取各所医院的非内镜室医务人员312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两组医务人员进行静脉血抗幽门螺杆菌IgG检测,采用ELESA法进行需氧培养,应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进行幽门螺杆菌药敏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观察组35.3%、对照组13.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务人员进入内镜室的工作时间及年龄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年分离出的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38.9%和44.2%,明显的高于2010年的31.1%和30.0%(P<0.05),且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对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有效防护需要注意个人习惯养成,以及有效的药敏试验实现精准治疗是目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身高、家庭人数和出生顺序;职业和体力劳动;饮食、饮水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饮酒、吸烟、喝饮料);家庭社会经济状况;遗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与感染存在流行病学的关联。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且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有关。菌主要经人-人接触传播,年龄,种族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其传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当可能会引发疾病。譬如,长期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腌制食品可能会诱发一些恶性肿瘤,饮食不当还会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是胃溃疡的元凶,还有1%~2%的概率发展为胃癌等。且近年来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居民生命健康。因此,社会大众应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守好“病从口入”这道关。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发现的。HP在人群中的感染相当普遍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5 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可高达 5 0 %~ 6 0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癌也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HP还与口腔阿氟他溃疡、牙周炎、干槽症的发病有关。由于HP的微生物学等特点 ,一旦被HP感染则可能成为该菌的终身宿主 ,根治很困难 ,所以无论从提高人群健康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患者中HP感染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胃镜检查及碳-14呼气试验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70例,胃溃疡患者64例,胃癌患者62例,并行血清CRP水平检测。结果:慢性胃炎HP阳性组的CRP水平为(11.28±2.12)mg/L,阴性组为(8.09±1.26)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阳性组的CRP水平为(16.32±3.62)mg/L,阴性组为(13.21±2.08)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胃溃疡HP阳性组的CRP水平为(20.65±6.58)mg/L,阴性组为(16.12±5.86)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CRP浓度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增高,表明HP感染可以影响血清CRP水平,同时CRP可以作为判断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培养结果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9月因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中获取的胃黏膜组织对其分离并培养,并将所得Hp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2 991例,Hp培养阳性1 184例,阳性率为39.59%;Hp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硝唑97.89%、左氧氟沙星17.91%、克拉霉素15.20%、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痢特灵均为0。结论 Hp培养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对甲硝唑几乎全耐药,随着年龄增大,耐药性也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感染情况,降低Hp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采用血浆Hp-IgG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Hp感染例数120例,感染率为64.9%,其中以30~39、40~49岁年龄段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9.2%和81.0%,高于其他年龄段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出血程度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8.2%和84.3%,显著高于轻度出血Hp感染率42.7%(x2=20.259,P<0.01;x2=15.774,P<0.01);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87.9% 、64.5%和79.2%,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均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Hp感染率在年龄、出血程度、病因方面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35%、55.43%和50.00%;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75%、25.00%和25.00%,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胃癌患者182例,分析比较患者Hp感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生长部位、癌旁黏膜炎症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型胃癌患者与弥漫型胃癌患者性别、生长部位及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组织病理分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贲门癌为42.59%、胃窦及胃体癌为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型与弥漫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萎缩型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常发生于非贲门癌患者,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诊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消化性胃溃疡患者5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6例,联合治疗组287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三联疗法,联合治疗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胃液pH、静脉血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治疗后进行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再次进行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根除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胃液pH、静脉血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无显著差异,常规组治疗后胃液pH为(4.62±0.70),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6.37±0.95),静脉血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43.57±14.17)mg/L、(49.29±16.74)μg/L和(38.22±22.06)ng/L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26.76±8.21)mg/L、(24.67±9.48)μg/L和(27.35±12.60)ng/L(P均<0.05);常规治疗组治愈率为35.62%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60.98%(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8%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2.44%(P<0.05);常规治疗组的根除率为38.56%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82.23%(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胃溃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和根除率明显优于传统的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残胃病变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病变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发生残胃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胆汁反流占51.4%,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为37.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毕Ⅱ式幽门螺杆菌占41.7%及胆汁反流占54.2%,发生率高于毕Ⅰ式,手术时间长者发生率高于手术时间短者,残胃病变中残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病变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幽门 螺杆菌感染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及病原菌构成比的影响,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1 225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Hp感染、肺部感染发病率及病原菌进行分析,所有入院24h内患者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及14 C呼气试验,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2例Hp感染阳性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27例,感染率5.27%,轻、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90%、5.24%、9.09%;713例Hp感染阴性的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9.54%,轻、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感染发病率分别为8.65%、9.67%、10.37%;Hp感染阳性组检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0.53%、36.84%、2.63%,Hp感染阴性组分别占66.67%、30.95%、2.38%。结论 Hp感染能减少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特别是轻、中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Hp感染并不影响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对策,以降低脑卒中患者Hp的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脑卒中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Hp抗体检测及14 C-UBT呼气试验,并应用自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00例脑卒中患者Hp感染179例,感染率为59.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饭后不经常刷牙漱口、无抗Hp治疗、有胃镜检查史、有慢性胃炎史、有胃溃疡史为脑卒中患者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Hp的感染率,避免脑卒中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