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飞行训练对航校空军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生态学方法对120名航校空军学员飞行前后肠道菌群中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与30名地勤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多种因素的填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航校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双歧杆菌属航校学员训练后为(7.38±1.54)Log10×CFU/g,训练前为(8.92±1.86) Log10×CFU/g,地勤组为(9.51±2.44)Log10×CFU/g,航校空军学员训练后消化球菌属与训练前及地勤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肠球菌属、拟杆菌属数量显著上升(肠球菌属P<0.01;拟杆菌属P<0.05);其他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神紧张的学员与精神放松的学员相比,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拟杆菌属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胀气显著的学员与胀气不明显的学员相比,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是造成空军飞行学员员肠道菌群变化的原因之一,而精神状态、腹部胀气情况也是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IBD活动期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肠炎(UC组)106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根据患者的4项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继续划分亚组,将≤1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炎性对照组,共58例,≥2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高炎性指标组,共93例,另选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人员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研究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属及小梭菌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真杆菌的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真杆菌及肠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真杆菌的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的肠道内肠球菌、真杆菌等菌群结构变化与之炎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平衡在肠炎类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作为观察组,符合国内现行的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标准且均为活动期患者;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取上述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菌群分析。结果观察组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7.92±1.07)、(3.82±1.21)、(7.51±2.35)、(6.32±1.24)CFU/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7.50%、23.75%、50.00%、67.50%,高于对照组的62.50%、10.00%、2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相比对照组出现紊乱现象,其中肠球菌和酵母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增加,导致原有的菌群平衡被破坏,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多可能与机体的自我保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未患溃疡性结肠炎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黏膜TLR2、TLR4、TLR5、TLR9分子表达检测和外周血IL-4、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和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肠黏膜组织中TLR2、TLR4、TLR5、TLR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外周血IL-4表达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LR2、TLR4、TLR5、TLR9表达与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呈负相关;与IL-6、IL-17、IL-23、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IL-4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减少,TLRs分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增强TLRs分子表达来促进促炎因子的分泌,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结构、治疗效果、不良妊娠结局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6.69±1.94)×10~7CFU/g、(7.59±1.75)×10~7CFU/g、(7.14±1.51)×10~7CFU/g及(5.03±0.64)×10~7CFU/g,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4.32±1.63)×10~7CFU/g、(5.11±1.42)×10~7CFU/g、(8.75±1.63)×10~7CFU/g及(6.61±0.95)×10~7CFU/g,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39,P=0.000;t=7.575,P=0.000;t=4.995,P=0.000;t=9.344,P=0.000)。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5.06±1.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2±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8,P=0.000);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SIRS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6±0.39)d、(4.94±1.23)d及(21.03±5.2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19±1.58)d、(8.06±2.19)d及(30.42±6.8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18,P=0.000;t=8.584,P=0.000;t=7.479,P=0.000)。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0.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6%(χ~2=4.598,P=0.032)。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16±3.21)g/L和(0.35±0.06)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5±1.57)g/L和(0.26±0.0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2,P=0.000;t=7.669,P=0.000)。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影响肠道菌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治疗史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IBD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设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包括部分结肠受累15例及全结肠受累20例)、Crohn病患者31例设为Crohn病组;另选取同期有消化道不适症状但肠镜检查者66例为对照组。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同时对两组患者给予14 C尿素呼气试验及Hp 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验,用以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正常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结果 Hp感染与IBD患者的治疗史呈负相关(P=0.003)。接受过四环素(20.00%)、喹诺酮类(14.29%)药物治疗者的Hp感染率低于未接受四环素(60.00%)、喹诺酮类(62.50%)药物治疗者的Hp感染率(P0.05)。由14 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可知,炎性肠病患者Hp感染率为19.70%(13/66)低于对照组为36.36%(24/66)(P=0.033);溃疡性结肠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1.43%(11/35)高于Crohn病组6.45%(2/31)(P=0.011)。结论 IBD与Hp感染呈负相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比,Crohn病患者Hp感染率更低,同时Hp对IBD疾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及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特异性及与炎症程度病变范围的相关性,探讨ANCA作为溃汤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非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NCA阳性率。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组pANCA阳性率为69.1%。非溃疡性结肠炎组总的pANCA阳性率为3.5%,P<0.05。p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特异性为93.8%。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率与病变范围无关(P>0.05)。结论 ANCA对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诊断具有意义,同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液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黄芪多糖进行调整性治疗,针对治疗前后大鼠肠道菌群、肠道内乙酸含量、肝脏细菌易位数量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应用TNBS/乙醇液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是成功的,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黄芪多糖治疗7 d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上升,肠球菌、肠杆菌含量下降,大鼠肠道菌群比例恢复正常,大鼠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肝脏细菌易位得到有效地控制。结论:黄芪多糖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作用,是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而且其作用优于丽珠肠乐。  相似文献   

9.
<正>炎症性肠病好发于青壮年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生活方式西方化、遗传因素、免疫失衡、肠道菌群紊乱、环境等因素有关,但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肠道菌群分布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文昌市某医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按年龄相差0.5岁,性别相同招揽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同期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肠道菌群检测及炎症因子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00例,男性各99例,女性各101例,病例组平均年龄(43.17±8.7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3.54±9.11)岁,2组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主要检出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1)。病例组除白细胞介素(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饮酒(OR=3.526)、吸烟(OR=1.272)、饮食不洁(OR=4.592)、存在合并感染(OR=2.146)、情绪紧张(OR=3.919)均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种类、数量分布不平衡,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上升。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地健康教育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