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最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感染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08年3月对肿瘤科CVC置管的患者置管时间、病原学结果、导管相关感染情况(CVC-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中,送检导管尖病原菌检出率为0%,无发生CVC-RI病例.结论:加强医护人员的导管感染相关知识教育,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插管技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留置导管护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二重感染等,是控制CVC-RI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跟点,对CRBSI的定义、诊断标准、病原体特点及危险凶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控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07-2011年入住NICU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NICU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自2007-2011年NICU进行中心静脉置管778例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175例次,发生率为22.4%,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平均时间9.1d;送检导管中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0.2%,导管血送检病原菌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3.777、9.094和7.342.结论 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中重度昏迷、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是发生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重点防护.  相似文献   

6.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心静脉插管的66例患者CRI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CRI可能相关的2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CR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6例患者插管143次,共发生CRI 46例次,CRI发生率为32.17%、千导管日感染率为28.57‰;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为发生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66、1.778)。结论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发生率高,而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者更易于发生CRI,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三腔静脉导管的留置、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该人群CRI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infection,CRI)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7-2018年丹东市某医院进行PICC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医院病历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穿刺部位、穿刺方法 、穿刺次数、导管材料、PICC...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次数、留置时间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400例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0例,感染率为15.0%;其中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0.0%,高于<50岁者的8.9%,(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为22.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1.5%(P<0.05);穿刺部位位于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1.5%、25.4%、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为22.5%,高于<3次者的14.0% (P<0.0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感染率为20.7%,高于<2周者的11.6%(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多、置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提升患者置管的安全性及患者干预满意率。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置管患者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导管留置的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11.29±2.00)d和(15.65±2.02)d,短于对照组的(15.42±2.12)d和(18.34±2.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后,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防效果较好,可保证患者置管安全,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提升置管患者干预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2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LABSI情况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统计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7.95%(26/327);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导管留置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OR=1.970、2.298,P均<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居多;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根据感染因素制定预防对策,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怀疑导管感染或治疗结束后送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12例细菌学检测阳性,感染率为14.12%;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8.70%;多次穿刺置管成功16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37.5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多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紧密相关,在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技术时,应注意熟练操作,并选择合适的探头、导管类别、穿刺部位,同时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以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导管感染对患者的伤害。方法对2008-2012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涉及的内容,将其分为置管时间组、置管部位组和病原菌分布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63篇,累计报告置管患者14 858例,其中感染2 525例;涉及7个感染相关因素,分别为留管时间76.19%、置管部位50.79%、患者因素46.03%、无菌操作39.68%、日常护理25.40%、导管因素17.46%、输液原因14.29%;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99%,导管留置时间≤1周感染率为5.46%,>2周感染率为29.94%;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41.24%、革兰阴性杆菌占35.28%、真菌占23.48%。结论中心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与置管部位的选择仍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因素,革兰阳性球菌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3 320例行中央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调查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单因素χ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9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5%,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外科ICU及神经内科ICU,感染率分别为38.78%、44.90%及9.18%;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有输血、住院天数≥30d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中心静脉置管≥30d、使用呼吸机≥30d、气管置管≥2次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重点科室患者的防护,针对多因素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PICC置管感染的措施.方法 选取行PICC置管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置管后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各种暴露因子与发生感染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临床经验探讨预防PICC置管感染的措施.结果 患者性别、置管所选静脉位置的OR值均<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年龄>60岁、基础疾病中包含糖尿病、置管人员年资<5年、置管时间>180 d、静脉输注液体种类的OR值分别为2.78、2.57、2.09、2.77、2.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中,患者年龄>60岁、患糖尿病、置管护理人员年资<5年、静脉输注液体为完全胃肠外营养、导管留置时间>180 d者比例为:23.18%、11.72%、12.97%、27.80%、9.50%.结论 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率,重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临床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严密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尽量降低感染率,确保患者获得良好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指导PICC置管。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PICC置管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ICC置管的感染情况,并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PICC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7.14%;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各1株;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经验、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数偏低、静脉炎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置管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引发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较多,导致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率居高不下,掌握PICC置管患者感染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以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对临床150例肿瘤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临床观察以及患者出院后的定期跟踪。结果 150例肿瘤患者留置导管发生12例CRI,感染率8.0%,感染因素包括患者身体状态、药物使用、护士操作、导管置留时间以及无菌环境等。结论 PICC导管的相关性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C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153例CRB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采用MINKE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感染发生于置管7d内,占13.72%,132例发生置管7d后,占86.28%,153例患者穿刺部位均出现皮肤红肿和化脓;CRBSI发生原因:操作流程不当、置管后护理不规范、导管位置不适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个体因素;共分离出病原菌3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8株占79.49%,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59%;真菌6株占1.92%。结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患者置管后护理可有效控制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