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预防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影响性,以期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116例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方法相同,将其分为两组均为5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对照组术中予生理盐水冲洗囊袋,观察组予抗菌药物冲洗囊袋,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感染8例,感染率13.79%,2周以上感染6例;观察组感染2例,感染率3.44%,2周内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可降低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发生率,缩短感染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1月医院收治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358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33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征数据和实验室指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25例,感染率为6.98%;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和时间过长、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和手术室环境不合格等因素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和时间过长、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和手术室环境不合格等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源性感染、糖尿病、肥胖和血肿等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重要诱因,感染后移除起搏器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淑凝 《中国保健》2005,13(16):12-13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2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资料,分析主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有关健康行为指导.结果发生各类并发症总共15例次,其中伤口渗血8例次,占11.11%;起搏器电极脱落1例次,占1.39%;电极移位1例,占1.39%;伤口感染5例次,占6.94%.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效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可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发生和减少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对预防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25例。A组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3 d、术后使用3 d以上,B组术前预防性应用3 d、术后使用3 d,C组术前预防性应用3 d、术后未使用,D组围手术期未采用任何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四组术后发热率、感染率、不良事件、成本-效果比。结果四组患者术后发热率和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患者发生率最高;四组患者临床抗感染治疗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37,P=0.044),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87,P=0.980);四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成本和成本-效果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感染是老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常见并发症,术前3 d、术后3 d使用抗菌药物能及时、有效预防术后感染、防止感染范围扩大,是一种较为合理、规范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85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做好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以及术后的观察、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85例患者中,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一例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对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应做好认真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监测及配合、细致的术后观察以及做好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器采用电子技术 ,模拟心脏冲动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 ,用低能量脉冲暂时或长期 (永久 )地刺激心脏跳动 ,治疗某些严重心律失常 [1]。 1997年 4月~ 1999年 3月 ,我院先后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4 4例 ,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 4例患者 ,男、女各 2 2例 ,年龄 30~ 80岁 ,平均57.3± 12 .4岁 ,全部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2 4小时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 ,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18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7例 ,起搏器电池耗竭 9例。病因 :冠心病 39例 ,高血压病 2例 ,扩张型心肮病 2例 ,不明原因 1例。全…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引起囊袋医院感染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心悸1年,心脏起搏器植入处疼痛、肿胀20 d,溢脓1 d入院.患者1999年11月29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症状好转于同年12月14日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89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囊袋感染的细菌学培养及鉴定,Logistic回归分析囊袋感染风险因素。结果 289例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27例,感染率9.34%;术后6个月感染率4.50%,高于术后1个月感染率1.38%(P<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导管室环境、囊袋大小、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贫血、白蛋白、操作人员手卫生是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高风险因素,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多样,且存在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知识转化框架(Knowledge to action framework,KTA)构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方案,为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KTA框架成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肩关节活动方案知识转化小组,在国内外电子数据库检索并收集专业性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永...  相似文献   

10.
王兰侠  孙孟林 《药物与人》2014,(10):207-208
目的:15例安装永久起搏器的高龄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进行精心的术前准备、术后从压迫止血、体住与活动、饬口护理、饮食度心电监测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安装永久起搏器高龄患者,必须根据其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置入起搏器患者的医院感染与病原学特征,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240例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感染的发生、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治疗方法,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心脏永久置入起搏器装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40例心脏永久置入起搏器装置的患者中6例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感染率为2.5%,其中4例为首次置入时发生感染,2例为更换起搏器后感染;6例患者中4例经分泌物培养呈阳性,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其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高龄、手术时间≥2h、手术次数≥2次、囊袋血肿是心脏永久置入起搏器装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永久置入起搏器装置患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对万古霉素敏感,根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便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185例起搏器置入老年患者,年龄6179岁,对其中感染的病例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5例老年患者发生囊袋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3%,感染时间发生于术后179岁,对其中感染的病例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5例老年患者发生囊袋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3%,感染时间发生于术后16个月有12例,感染率57.2%,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首,有9株占52.9%;发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囊袋大小不合适、手术时间>3h、基础疾病>2种、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导管室环境不合格等(P<0.05),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次数、使用抗栓药物、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抗菌药物应用中以头孢呋辛和阿米卡星的用量最多,疗程为16个月有12例,感染率57.2%,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首,有9株占52.9%;发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囊袋大小不合适、手术时间>3h、基础疾病>2种、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导管室环境不合格等(P<0.05),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次数、使用抗栓药物、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抗菌药物应用中以头孢呋辛和阿米卡星的用量最多,疗程为115d,其中DUI最高的是亚胺培南。结论要加强对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127例高龄老年患者(≥80岁,高龄老年组)与298例老年患者(60~79岁,老年组),从起搏器植入指征、起搏模式、起搏电极参数、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龄老年组双束支或三束支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老年组(11.81%vs6.04%,13.39%vs7.05%,33.86%vs24.50%);高龄老年组单腔(VVI)模式起搏比率明显高于老年组(33.86%vs23.83%);高龄老年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一针成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56.69%vs68.12%);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并发症、起搏电极参数、起搏电极径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老年患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安全的,其风险与普通老年患者相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127例高龄老年患者(≥80岁,高龄老年组)与298例老年患者(60~79岁,老年组),从起搏器植入指征、起搏模式、起搏电极参数、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龄老年组双束支或三束支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老年组(11.81%vs6.04%,13.39%vs7.05%,33.86%vs24.50%);高龄老年组单腔(VVI)模式起搏比率明显高于老年组(33.86%vs23.83%);高龄老年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一针成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56.69%vs68.12%);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并发症、起搏电极参数、起搏电极径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老年患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安全的,其风险与普通老年患者相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临床资料,以期掌握胆囊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高危因素加强预防,并为提高临床对胆囊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1149例,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和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胆囊血肿发生、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的环境等因素进行统计处理,探讨胆囊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 1149例起搏器置入患者共发生胆囊感染22例,感染率为1.91%,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2次、手术持续时间>3h、有胆囊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患者在术后发生胆囊感染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这些危险因素者(P<0.05);且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均为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2例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中13例发生于术后1~6个月占59.09%,4例发生于术后6~24个月占18.18%,其余5例患者发生于术后>2年占22.73%;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41%,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3.45%.结论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术后严格监测;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 365例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性别、心功能、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心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心内科1 365例老年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7.91%;感染患者心功能减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非单间病房是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疾病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