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祉久 《开卷有益》2014,(12):24-24
<正>瘰疬,又名鼠瘘,民间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西医称之为"颈淋巴结结核"。瘰疬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中《灵枢·寒热篇》,其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小儿瘰候,即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其状作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邪搏于血气,结所生也。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互相串连,连贯如串珠状,故称之为瘰疬。瘰疬多因肺肾阴虚,肝气郁久,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感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腋、胯之间。本病特点初起如豆,不觉疼痛,逐渐增多,累累如串珠状,成脓时皮色转  相似文献   

2.
瘘管之症状按文献的考查引正,见灵枢经註载、黄帝问歧伯:“寒热瘰病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歧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留于脉不去者也。”按上所述凡寒热之毒留于经脉,日久都要成为瘘管。又按唐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第八瘘即瘰疬:凡颈项腋下作瘰疬者,欲作瘘也,凡瘘者,有似石疽,累累然作疬子,有核在两颈皮腋下,不痛不热诸瘘结核未破者。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报》2019,(4):704-706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4.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软坚散出自《同寿录》,其原方由土贝母、海藻、海石、黑栀、南星、山药、昆布七味药物组成。可治疗病初瘰疬如豆,单个或数个串着,不热不痛,皮色不变,推之可移;随着病情进展累累如串珠,皮核相亲,或融合成块,渐感疼痛,推之不移,后期结核溃破,经久不愈,低热盗汗的瘰疬与痰核之症。  相似文献   

6.
以痰瘀虚为轴线系统总结国家名老中医胡国俊先生诊治哮病经验,胡老治哮紧扣病机,拟法而不拘方,用药轻灵活泼。指出治痰需分缓急、别寒热,然临证痰之寒热更有相合或兼夹之嫌;顽哮者无论有无夹瘀之症,或缓或发,均可选择逐瘀之药,但需随虚实寒热不同而灵活选取;培本固元肺脾肾三脏,或分治或同疗;敷贴外治则强调应分寒热而行。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的中医治疗与食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瘤又称恶性淋巴瘤,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据其在临床的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胸部、腹部等痞块(症、积),面色不华,疲乏无力,消瘦,脉细、弦等主要脉证等乃属中医学中瘰疬、筋疬、石疽、失荣、恶核、痞块、虚劳等范畴.如<类证治裁>:"瘰疬生于耳后、颈、腋间与结核相似,初起小块,皮色不变,连缀不一,单窠瘰疬难治".<医宗金鉴>:"喉瘤形如桂圆,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也有顶大蒂小者"等等记载.  相似文献   

8.
痰证与痰邪致病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邪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 ,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中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可征之于形 ,如《金匮要略》所指“膈上病满嗽吐”、瘰疬、瘿瘤及痰核等。无形之痰则是通过四诊或使用化痰药物治疗收效后而对疾病病因的概括 ,如张子和提出的“痰蒙心窍” ,  相似文献   

9.
狼毒,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于不常用中药材。目前在我国市场上主流商品的狼毒为瑞香狼毒或狼毒大戟和月腺大戟的根。其味辛,性平,有毒。人肺、肝、脾经。有逐水祛痰,散结杀虫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咳喘,瘰疬,痰核,疥癣,灭蝇蛆。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不同品种、产地的狼  相似文献   

10.
试论怪病多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颇为复杂,见症多端,故有“因病生痰,因病致痰,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诚如《古今医鉴·痰饮》所说:“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留注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膈壅塞关格异病,为泻利,为眩晕,为嘈杂,为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为胸膈辘辘有声,或脊背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可见之…  相似文献   

11.
正《咳血与吐血》咳血血随咳嗽而出的称为咳血。其血液来自肺及气管,表现为痰中带血,痰血混杂,或纯为鲜红血液,间夹泡沫或气泡等。也有痰中带血丝者,称为"痰血"。有的医著谓,咳血也称咯血、嗽血。实则"咯血"与"咳血"有所区别。咯血未经咳嗽,唯觉喉中血腥气,一咯即出血块或  相似文献   

12.
气滞、血瘀、痰凝、湿聚,在人体可表现为瘰疬、痰核、瘿瘤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毕可称之为“结”。《医学心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为使经脉畅达,气血周流,散结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徐学春治疗瘰疬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著名瘰疬专家徐学春主任医师从事瘰疬临床 5 0余载 ,颇有建树 ,著有《瘰疬症治》一书 ,创立的我院瘰疬科 ,已为全国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兹就徐师治疬特色简介如下。1 小儿瘰疬 ,崇尚脾胃小儿瘰疬 ,临证多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有的肿块难消 ,有的脓成难溃 ,有的溃后难敛 ,有的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形瘦多汗 ,头发稀疏 ,食少便溏的特点。徐师分析后认为 :喂养不当 ,“稚阳”之体 ,水谷停滞 ,脾胃失健 ,聚湿生痰 ,痰浊停于颈部、肺门 ,故该处淋巴结肿大。脾胃受损 ,胃失受纳 ,脾失健运 ,则食少便溏。日久气血亏虚 ,机体失养 ,…  相似文献   

14.
气滞、血瘀、痰凝、湿聚,在人体可表现为瘰疬、痰核、瘿瘤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毕可称之为"结".<医学心悟>: "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为使经脉畅达,气血周流,散结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山楂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者.中医古籍对本病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相似症状的描述,如《丹溪心法》"肥人多痰湿".《景岳全书》曰:"脂者,血清而气滑大,故不能大,虽肥盛皆别于众人,而脂者之气似不及膏,肉也."故本病属于中医"痰浊"、"痰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造成运化输布失调,机体气机阻滞,瘀血痰浊痹阻脉络引起.治疗重在化痰降浊,燥湿散瘀.  相似文献   

16.
猴枣又名猴子枣、猴丹,为猴科动物猕猴等内脏的结石.《药物出产辨》载:"猴枣生于老猿猴之胃及肝胆间,缘猿猴常食各种山果,积年累月,其精液所结成为石者,形如枣,犹如牛之生黄,狗之生宝.故治效亦相类也."其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消痰镇惊、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等症,为治热痰最灵捷之要药.由于猴枣属珍稀贵重之品,有不法药贩用塑料加工,伪造成猴枣,使用时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张仲景于《伤寒论》中以"阳微阴弦"概括胸痹心痛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治疗总以寒热辨证为宗。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伤寒论》寒热辨证治疗胸痹进行分析总结:从寒论治,包括温通心阳、温经散寒、峻温回阳;从"热"论治,包括清化开结、清宣胸膈;"寒热"并进法,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炙甘草汤证。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但多以个案或医家心得为主,目前研究多以对其临床疗效的考证及现代药理研究为主。以冠心病为例,文章认为精研《伤寒论》辨证思想,对提高中医药疗效及促进中医辨证体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以下简称《局方》)。药用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1]”。该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治痰证,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全方药仅六味,配伍却体现了健脾和胃、理气渗湿的治痰大法。该方虽为宋人所制,但若推其渊源,则当始于汉唐。其制方立论反映了汉代中医经典及魏晋、隋唐代表医著对治痰法则和祛痰方药的认识过程。 1 《内经》、《金匮要略》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   二陈汤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立法,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如《张氏医通》云:“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细究其立法主旨与《内经》、《金匮》的源流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甘草泻心汤出于《伤寒论》,其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健脾清热化痰、标本兼治,临床对于脾虚痰热所致的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其寒热有属病机者,有属症状者,而且六经皆有寒热之证,并各其热型特点,现将伤寒太阳病寒热的类型、病机要点和辨证特点试析如下,以供同道共研。1 太阳中风寒热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风寒袭入,太阳首当其冲而伤卫,可出现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中风寒热证,此为寒热同病之证。本证有“恶寒”(1)(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几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第1版)或“发热汗出恶风”(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