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更好的做好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09-2013年221 715名无偿献血者抗-HIV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对确认为阳性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绍兴地区221 715名无偿献血者抗-HIV初筛阳性率为1.27‰,经确认为阳性的有17人,确认后阳性率7.67/10万;确认阳性者均为抗-HIV-1阳性,以未婚、19~35岁、高中/中专以下学历、初次献血、男性为主,阳性率分别为58.82%、88.24%、70.59%、70.59%、88.24%,本地户籍人口和外地户籍人口接近,以街头和站内自愿无偿献血者(64.71%)为主,可以追溯到的9名献血者均为性传播,且男男同性传播占较大比例,占44.44%。结论无偿献血者抗-HIV筛查阳性率及确认阳性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街头无偿献血的模式并不比单位团体组织采血模式更安全,献血前征询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济南市2011至2014年无偿献血者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现状进行分析。 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济南市2011至2014年124 705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抗HIV反应阳性标本送往济南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确认。 结果124 705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256份ELISA法HIV筛查为阳性,占总人数的0.205%。济南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认阳性27例,确认阳性率为0.022%,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0岁以下高于30岁以上,可能传播途径以同性为主。 结论济南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感染率与性别、年龄有关,同性传播为主。应加强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以及献血前评估、鉴别,增加志愿者队伍,加强检测力度,提高检测灵敏性及特异性,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至少有500万人已经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截至1989年12月31日止,向WHO报告AIDS病例的152个国家,总病例共达203599例,由于漏诊、漏报和迟报等原因,上述数字可能不足实际累计总数的一半,总数估计已超过40万例。截至1989年12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者征询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间河源地区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其血液标本进行HIV初筛,初筛结果呈反应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方法进行确证实验。统计分析10年来无偿献血者HIV感染者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资料。结果 184 850例无偿献血者标本ELISA初筛结果呈反应性标本328例,初筛阳性率为1.77‰;确认阳性标本31例,确认阳性率为0.17‰。不同年份的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50、30.953,P=0.003、0.000)。31例HIV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以男性(29例,占93.55%)、常住(20例,占64.52%)、首次献血(18例,占58.06%)的未婚(17例,占54.84%)青年(20~29周岁年龄组18例,占58.06%)为主。不...  相似文献   

5.
赵景颇  韩硕  张阳  胡文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80-3182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在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中的发生率,探讨HIV感染对TTV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HCV、HGV、TTV免疫标志物,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检测血清TTVDNA,用速率法或终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肝胆脾形态及动态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比较TTV感染与TTV/HIV混合感染肝功能检测结果、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及肝胆脾形态和动态指标改变的差异。[结果]TTV/HIV混合感染占TTV感染的69.1%(38/55)、占HIV/AIDS患者的27.0%(38/141)。TTV感染与TTV/HIV混合感染肝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及肝脾形态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V/HIV混合感染存在较高的发生率,HIV感染不会使TTV感染者肝脏损伤加重,对TTV感染的自然病程没有加速推进或促使恶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伟  白俊凤 《职业与健康》2009,25(17):1845-1846
目的分析呼和浩特市无偿献血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状况;探讨HIV初筛试验与确认试验之间的关系;为提高HIV检测技术;为招募和选择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献血者初筛和确认试验阳性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呼和浩特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为0.005%,感染者均为男性,20—32岁年龄段,初筛试验双阳性的标本确认阳性率为50%。结论呼和浩特市HIV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做好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工作,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从而保证血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淄博市的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曾有资料报道 ,结核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市结核病与HIV感染相关性 ,更好地提出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我们对全市 2 0 0 2年 7~ 10月份确诊的 2 2 2例结核患者进行了HIV抗体检测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在 2 0 0 2年 7~ 10月份到各级结核病防治院所就诊 ,经X光、痰检 ( +)确诊的结核病人 ,医务人员根据问诊情况填写调查表 ,集中整理输入软盘统计。1 2 HIV抗体检测方法 空腹取血 4ml,分离血清 ,放置-2 0℃冰箱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分布,以便采取针对性高危行为干预措施,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9-2011年96例确诊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医院2009-2011年HIV检测的69 885例患者中,HIV检出96例,检出率为0.14%;感染者男性88例,女性8例,年龄<30岁46例占47.91%,未婚者51例占53.13%,大专以下学历者74例占77.08%,感染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共94例,占97.9%;注射吸毒与输入血液制品感染各1例;性传播中男男同性恋46例,双性恋19例,多性伴异性恋33例.结论 2009-2011年医院HIV感染人群以<30岁、未婚、低学历者为主,男男同性恋间的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加强对该类人群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活力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自然环境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灭活规律,防止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工作中接触HIV阳性体液引起的HIV感染。方法通过测TCID50,检测了HIV在水和含10%血清RPM11640培养液稀释后,持续存在于4℃、室温(20℃~26℃)、37℃不同时间的感染活力,并对不病变样品盲目传三代以明确其感染性。结果〈4℃无论在水或细胞培养液中,HIV感染活力〉35d;室温及37℃下,水中HIV感染活力可维持7~14d,培养液中可维持14-21d。结论HIV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对HIV阳性体液及其污染物应谨慎处理,防止HIV意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与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中HIV检测阴性人群的致癌性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确诊HIV感染者224例和同期VCT门诊HIV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求询者48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9—2014年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人群分布特点,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2009年1月—2014年12月326 856人份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抗 HIV ELISA检测,将HIV初筛阳性标本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并对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证阳性41例,确证阳性率为0.13‰,各年度确证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 801.87,P<0.01)。除婚姻状况及感染途径外,HIV确证阳性献血者性别、年龄、区域、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等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男性占87.80%,18~25、36~45岁年龄段的献血者分别占41.46%、31.71%,无偿献血人群HIV异性性传播占56.10%,男男同性恋性传播占43.90%。工人和商业/公共服务业人员所占比率高,分别为21.95%、17.07%,献血人群HIV确证阳性患者以市区所占比率较高(60.97%),初中/中专学历者占56.10%,首次献血检出HIV阳性者占总检出人数的65.85%。结论为确保血液安全,血站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缩短HIV检测窗口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了解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流行趋势,筛选安全献血者,促进输血安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周口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献血者均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采集血液并检测,初复检有反应性的献血者样本送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认实验。结果参加无偿献血的共334 560人次,确认HIV阳性44人次,HIV抗体阳性率为13.15/10万。继2010年低值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以每年5/10万的速度递增。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的无偿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的无偿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近年来无偿献血者HIV流行趋势发生变化,为保证输血安全,采供血机构应加强HIV筛查,建立HIV筛查信息屏蔽系统,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ICU 9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CRAB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17日—4月12日我院ICU收治的9例CRAB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史,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分析其同源性,监测ICU环境卫生学情况。结果?我院ICU A4、A6、B3及C2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5、C1床患者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2、B2加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病房的空气滤网、床栏、呼吸机按钮和护士手等部位分离出50株CRAB,其中23份样本检出与患者有相同耐药谱的CRAB。ERIC-PCR结果显示,9例临床分离菌株与25例环境菌株为克隆株。手术、气管插管和前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工作人员感控管理不到位以及空气、环境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清洁消毒措施不严格可能是此次CRAB感染传播的原因,为了减少此类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建议加强对ICU患者与工作人员管理、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彻底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以便在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咨询、献血者信息管理、血液检测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对珠海地区1998~2005年无偿献血者进行HIV检测,分析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8~2005年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阳性率为0.004%(4/95 410)。HIV感染者均为青壮年(28~38岁),男女性别比为3∶1,婚姻状况大多不详,职业为服务业、自由职业和无业人员。结论2003年开始在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发现HIV感染者。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输血性传播HIV。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及合并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HCV经血液传播,预防和控制HCV输血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乌鲁木齐血液中心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及五项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液检测结果。 结果 调查自愿无偿献血者共计140 665名,其中男性86 179名(61.27%),女性54 486名(38.73%),年龄范围18~55周岁。在所调查的140 665名无偿献血者中, 5 971名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42.45‰,血液五项检测指标不合格率分别为HBsAg(4.55‰)、ALT(26.82‰)、抗-HCV(5.52‰)、抗-HIV(2.34‰)、抗-TP(4.09‰)。抗-HCV阳性率在性别、年度、学历、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V与ALT、HBV、HIV、TP的合并感染率分别为0.66‰、0.11‰、0.05‰、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献血者HCV感染影响因素有职业、性别及重复献血次数等。 结论 在今后献血工作中,要加大对男性、初次以及未婚无偿献血者的筛查力度,建立一支固定、重复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才能不断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Depressive symptoms in blood donors notified of HIV inf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S.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ersons notified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s critical for designing notification and counseling programs that will have the most positive effect.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blood donors who had been notified of HIV infection by the New York Blood Center. A nurse elicited a medical history, performed a limited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asked the subjects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that included questions about drug use, sexu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s completed another questionnaire approximately 2 weeks later. RESULTS. The average depressive symptom scores for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scores typically found in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 sample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men and more than a third of the women reported seeking psychological or psychiatric services in the first few weeks following notification. CONCLUSIONS. Anticipating and meeting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needs may be necessary if HIV screening programs are to address effectively the needs of persons infected with HI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年无偿献血者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现状,为本市无偿献血梅毒、HIV感染的防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年无偿献血数据,样本的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均以当前登记为准;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无偿献血者梅毒、HIV感染发生率,分析人口学特征与无偿献血者梅毒/HIV感染的关系。结果 2017—2018年无偿献血共计25 771人次,以男性(69.31%)、21~30岁(45.33%)、汉族(81.00%)、本地户口(67.00%)、中专及高中(28.07%)、其他从业人员(44.20%)为主;梅毒抗体、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4%、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948)、外地户口(OR=2.469)、农民(OR=2.421)是无偿献血者梅毒/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本市无偿献血者梅毒及HIV感染情况及其人口学特征,尤其是男性、外地户口、农民等梅毒或HIV感染高风险群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以降低输血风险。方法首先用两家不同的抗-HIV酶联免疫试剂对某地区献血人群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结果近10年石家庄地区献血人群总体初筛HIV阳性率为0.204%,总体确认阳性率为0.004%,从2001年的0.004%上升至2010年的0.011%,呈上升趋势(P<0.05);献血人群HIV感染以男性为主,占总感染例数的88.889%;2008-2010年19~29岁年龄段HIV感染15例,占总感染例数的41.667%,有低龄化的趋势,在感染方式上主要为性传播,性感染占总感染例数的75.000%,2008-2010年异性传播9例,同性传播18例,呈现出由异性传播向同性传播转移的趋势。结论为保证输血安全,必须加强无偿献血者,尤其是年轻献血者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从低危人群中的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并严格检测,提高血液HIV检测的水平,并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Blood donors make up the largest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s tested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 antibody. The blood donor population is ideal for detecting and quantifying uncommon or unrecognized modes of HIV transmi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ecause persons at known risk for HIV infection are excluded from donating blood. The national HIV surveillance program consists of a centralized computer database of information on all donations at selected American Red Cross blood centers, which together account for about a quarter of the blood supply, and all donations at 20 regional blood centers where seropositive blood donors are interviewed to evaluate their risk factors for HIV infec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ir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es for donation. Trends in HIV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within specific demographic subgroups are determined for first-time and repeat donors. Combining the trends with HIV-risk profile data from seropositive donors provides a rate for HIV seropositive donors with no identified risk. Epidemiologic and behavioral data from seropositive donors will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future donor deferr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0.
丽水市2005-2007年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IV感染在我国已进人高发流行期,近几年每年增长幅度达20%~30%,而输血是引发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解丽水市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情况。笔者对2005-2007年丽水市的无偿献血者检测资料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