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巧林 《智慧健康》2022,(23):232-235
目的 探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ICU休克患者应用有创动脉压监测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ICU 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风险事件发生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评价预防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的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72h的收缩压(SBP)水平、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急诊ICU休克患者接受有创动脉压监测的过程中,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充分保障诊疗过程的安全性,减少风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及肾血流指标的影响,以了解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7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7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肾功能指标及肾血流指标,并观察组中不同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下,患者肾功能指标及肾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分别为(240.53±25.57)μmol/L、(2.41±0.37)mg/L及(35.36±3.17)mg/dl,均高于对照组(198.25±17.25)μmol/L、(1.57±0.20)mg/L及(23.23±2.60)mg/dl,观察组肾主动脉和肾叶间动脉Vm、Vd及PI分别为(40.23±3.84)cm/s、(18.45±2.24)cm/s、(1.38±0.17)及(17.67±1.80)cm/s、(10.61±1.52)cm/s、(1.25±0.16),均差于对照组(50.87±4.66)cm/s、(25.20±2.63)cm/s、(1.05±0.11)及(14.24±1.81)cm/s、(25.26±2.63)cm/s、(0.85±0.11),且观察组中平均动脉压较低者的肾功能指标及肾血流指标均差于平均动脉压较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及肾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大,应重视对该类患者平均动脉压的调节与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90例患者中死亡病例,并作为预后不良组,余患者作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死亡24例,为预后不良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显著短于预后良好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乳酸清除率、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CRE、cTnⅠ及BNP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2.062,P=0.000)、SOFA评分(OR=3.114,P=0.033)、cTnⅠ(OR=1.792,P=0.000)及BNP(OR=2.308,P=0.006)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血乳酸清除率(OR=0.675,P=0.004)和白蛋白水平(OR=0.548,P=0.000)是其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与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白蛋白水平相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PCT)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医院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ICU收治的1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2、4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的降钙素原变化和血乳酸清除率,按预后分组,转出ICU的112例患者为生存组,70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结果 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2天起,生存组PCT检测结果开始明显下降,直至转出前均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自第2天开始PCT检测结果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乳酸清除率为(27.82±4.9)%;死亡组为(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血乳酸清除率是氧代谢和全身灌注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升高可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感染性休克患者71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37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和左心、右心每搏功( LCSW、RCSW)分别为(4.8±1.1)L/(min· m2)、(42.5±4.1)g/m、(11.6±0.9)g/m,均明显优于死亡组的(6.9±1.5)L/(min· m2)、(60.3±4.7)g/m、(19.2±1.2)g/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影响患者的预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的方法,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ICU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患者分为培训前、后两组,比较培训前、后集束治疗24 h依从性的差异,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血糖控制,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证(MODS)发生率以及<1个月病死率.结果 培训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及血糖控制的依从性分别为61.67%、73.33%、93.33%及80.00%,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性高提高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为(110.4±59.4)h、(16.4±10.5)d,患者MODS发生率及<1个月病死率也明显减低,分别为30.00%、38.33%.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降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治疗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感染休克组,将成功生存的26例患者为生存亚组,将死亡的23例患者为死亡亚组,另选取资料相仿的45例未见感染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感染标志物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APACHEⅡ评分与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感染休克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肌钙蛋白I(cTn I)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亚组病患APACHEⅡ评分、MPV、PDW、cTn I显著高于生存亚组,PLT计数显著低于生存亚组(P<0.05);PLT计数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MPV、PDW、cTn I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APACHEⅡ评分、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异常,APACHEⅡ评分、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感染性休克预后,且心肌损伤程度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筛选,分别选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6 h及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与预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6 h集束化治疗指标:EGDT(早期目标液体复苏)、强心药物使用、血糖控制及24 h EG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24 h EGDT是与感染性休克28 d预后相关的两个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早期目标液体复苏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某医院收住ICU的成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共40例,对纳入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乳酸水平及6h、24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0±19.8)岁;平均APACHEⅡ评分13.5±8.5,血乳酸(9.62±1.99)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激素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7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激素治疗组78例和非激素治疗组9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重程度、预后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激素治疗组的皮质醇水平为(17.8±14.1)μg/dL,低于非激素治疗组的(26.8±15.5)μg/d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激素治疗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7 d休克逆转率、28 d生存率分别为51.3%、57.7%、71.8%,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平均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7 d休克逆转率和28 d生存率,也提高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激素治疗并不能引发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重症监护室(ICU)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关联性。方法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2016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1∶1选择同期呼吸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住ICU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对模板中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并对分型结果进行鉴定。对血清中ACE水平进行检测。统计研究组患者入住ICU 24 h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ACE基因rs4291位点AA、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3.75%、26.25%、48.75%、51.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位点TT基因型(OR=1.134)及T等位基因(OR=1.316)是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影响因素(P<0.05);AT型/TT型研究组患者血清ACE水平、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6.51±2.12)ng/ml、(31.26±12.41)、(10.39±2.59)、(16.84±4.38)d、40.98%(25/61)高于AA型研究组患者(P<0.05)。结论 ACE基因rs4291位点多态性与本地区人群脓毒性休克易感性有关,其中T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携带该基因患者病情加重及不良预后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生存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接受治疗的14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生存组93例,病死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 II)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结果生存组患者VE-Cad、VEGF、TNF-α、IL-6以及CRP水平均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APACHE II、SOFA评分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天数均少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VE-Cad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血清VE-Cad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状况越差,临床可加强对此指标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527例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8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总结应对策略。结果 527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86例,发生率为16.32%;其中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441例患者死亡10例,病死率为2.27%,发生感染性休克的86例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为10.47%;86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感染38例占44.19%、腹腔及肠道感染27例占31.39%;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5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占54.67%、革兰阳性球菌14株占18.67%、真菌20株占26.66%,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血清白蛋白、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时间。结论根据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并针对危险因素给予应对策略,对降低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有重要的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临床ICU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1月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4例、存活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各因素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年龄、APACHE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免疫功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ODS数目、APACHEⅡ评分以及SIRS数目进入回归模型(P<0.05),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MODS及SIRS数目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调控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及早给予患者支持疗法以保护其器官功能,是降低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洪武  李景辉  邓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30-4331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好转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34);以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n=61)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n=25),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为(30.5±18.0)%,显著高于死亡组(11.2±13.1)%,P< 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27.9%)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4.0%),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判断预后转归的一个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tic levels of nitrate, body temperature, and blood pressure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Metho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performed in a Brazilian hospit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09. Thirty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a total of 29 patients. Blood samples (10ml) were collected for subsequent laboratory analysis to determine nitrate levels in the plasma.

Results

nitric oxide synthesis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and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the body temperature values.

Conclusion

these data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body tempera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of hypothermic conditions in septic patients could be important to guide the nursing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sepsis to septic shock.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炎性因子变化。方法选择医院于2014年1月-2018年1月期间ICU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7例,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n=72)与死亡组(n=65)。分离鉴定患者病原菌。采集患者动脉血,测定存活组和死亡组0h、6h和24h动脉血乳酸和炎性因子含量,及6h和24h乳酸清除率。结果 ICU感染性休克中,以肺部感染为主(59.21%)。共分离出病原菌14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株,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4.83%、19.46%和16.11%;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0.07%和8.05%。存活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APACHE II评分,0h、6h、24h血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均P<0.05);存活组6h、24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炎性因子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