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ICU多药耐药菌感染进行分析,探讨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措施。方法对2011年医院ICU 83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种类、数量、感染部位。结果 83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367株多药耐药菌,位居前3位细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42.51%、29.70%、8.45%;多药耐药菌主要分布在呼吸道,284株占77.38%,其余部位依次为血液、器官/腔隙、切口、导管、泌尿道、肠道,分别占9.26%、4.90%、4.09%、2.18%、1.91%、0.27%。结论采取完善耐药菌监测机制、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进行教育培训、保障设施设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感染控制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状况,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 2010年临床标本检出多药耐药菌的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0.4%,2009、2010年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2.4%和18.8%;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科室分布最多的为ICU.结论 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危险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现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12月广西境内中部、北部和西部的7所三级甲等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MDROs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分离出目标细菌465株,其中MDROs 202株,占43.44%;MDROs中革兰阴性菌184株占91.09%、革兰阳性菌18株占8.91%;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共100株占49.50%。结论多药耐药菌发病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DROs感染高发科室是ICU,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血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因素,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1日-12月30日住院患者中发现多药耐药进行监测,调查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共监测病原菌1914株,检出多药耐药菌259株,检出率为13.5%,其中MRSA分离率为53.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53.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33.7%;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7.8%.结论 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要特别关注重症监护病房及呼吸系统多药耐药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
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合理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分离到多药耐药菌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527株,多药耐药菌617株,占24.4%;617株多药耐药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20.1%,革兰阴性杆菌占79.9%;前3位是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ICU、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分别为30.6%、11.7%和10.5%;年龄最大90岁,最小33 d,>60岁占56.1%;引起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对老年及危重患者多药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特别要关注泛耐药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到的MDROs,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隔离MDROs感染患者,控制MDROs的蔓延.结果 2010年MDROs感染例数较2009年升高,由311例上升至435例,增加124例;MDROs感染率较2009年升高,由1.70%上升至2.14%(x2=9.95,P=0.00);MDROs社区感染率较2009年增高,由1.47%上升至1.91%(x2=11.18,P=0.00),两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一致,均为0.23%(x2=0.00,P=0.97);两年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监测不能降低MDROs医院感染率,需制定更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监测分析小儿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从2011年1-12月小儿内科住院患儿中收集多药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2011年1-12月小儿内科共有208例多药耐药菌感染,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123株,占59.1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共54株,占25.9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共30株,占14.42%;耐亚胺培南恶臭假单胞菌1株,占0.48%;社区感染202例占97.12%,医院感染6例占2.88%.结论 加强多药耐药菌知识培训教育、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管理、注重标准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健康宣教等管理,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多药耐药菌发生、防止多药耐药菌医院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的分布状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多药耐药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53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株841株,占33.14%,主要来自痰液,占48.75%,其次为尿液及分泌物,分别占26.87%、14.03%;耐药菌株中大肠埃希菌居第1位,占38.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5.21%,铜绿假单胞菌占18.19%;ICU MDROs感染比例最高,共分离出287株,占34.13%,其次是泌尿外科及烧伤科,分别占8.68%和6.54%.结论 在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中,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重点关注ICU及呼吸系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制定并执行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综合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DR)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为MDR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取自2009年9月-2012年3月在医院综合ICU住院的298例患者送检标本1 965份进行分析,找出培养阳性的病原菌,筛选出MDR,并分析MDR的类型、感染部位分布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结果 1 965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746株,其中MDR 584株占78.3%,排前3位的MDR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2.0%、30.5%、12.8%;MDR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血液、泌尿道最多分别占48.5%、9.6%、3.9%;属于MDR医院感染的有306株,占52.4%。结论 MDR感染多由于医院感染而引起,因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降低MDR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多药耐药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某院2009年11月-2011年8月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变迁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针对不同感染部位分别采取痰、咽拭子、尿、分泌物、引流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35 016例住院患者送检微生物标本16 802份,送检率47.98%;分离病原菌5489株,检出率32.67%,其中多药耐药菌检出663株,占12.08%;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1.89%;663株多药耐药菌中革兰阴性菌569株占85.82%,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42.99%、21.27%、11.01%;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4株,占14.18%;标本类型以痰标本为主,占51.28%,其次是尿液标本,占20.21%;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最多的科室是ICU,占24.59%、其次是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和呼吸科,分别占18.10%、9.50%、9.05%、6.79%.结论 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保障患者安全,医院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要符合感染控制的要求;职能科室应加强医务人员多药耐药菌知识的培训、监测和消毒隔离工作的督导检查;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和临床的沟通合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临床科室对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发生耐药菌感染的ICU患者303例。观察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并经药敏试验将所有患者分为多药耐药菌感染组(187例)和非多药耐药菌感染组(116例),分析引发多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03例发生感染患者共检出446株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为80株(17.94%)。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最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耐药性最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最高,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性最高。其中,留置胃管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菌药物种类、深静脉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48 h等因素构成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留置胃管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菌药物种类、机械通气时间>48 h均为引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CU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需从用药、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及监督,以减少其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检出变化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改变对多药耐药菌(MDROs)的影响效应。方法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排名前五位的抗菌药物予以干预或限量,对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实行信息化全程在线监控及信息化预警屏障干预等专档监管,观察干预管理前后,目标性监测MDROs检出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方案实施后ICU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使用强度均下降,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强度有所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E的检出率从7.38%下降至0.94%,CRAB的检出率从92.86%下降至77.78%,CRPA检出率却从47.83%上升至63.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VRE的检出率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RE检出率下降与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的限量使用呈现正相关(r=0.551,0.649,P<0.05);CRAB感染率下降与喹诺酮类药物增量呈现负相关(r=-0.499,P<0.05)。但同时显示CRPA检出率升高与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以及抗菌药物总使用量下降都呈现负相关性(r=-0.524,-0.581,-0.615,-0.633,P<0.05)。结论抗菌药物管理实施后,ICU中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消耗量得到控制,CRE、CRAB检出率、感染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CRPA检出率出现反弹性升高,应当引起重视。提升抗菌药物专业化管理水平,阶段性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可能是阻遏抗菌药物诱导细菌耐药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易感细菌和易感部位等特点,为传染病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2014年医院感染患者279例,发生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5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总结,并与同期发生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149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艾滋病患者医院易感的多药耐药菌和感染部位。结果 2011-2014年279例医院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149例,多药耐药菌感染率53.41%;其中81例艾滋病医院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54例,多药耐药菌感染率6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患者易感部位为血液系统,易感多药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93%、16.67%、16.67%。结论应加强重视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工作,以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结果,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869例综合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主动筛查其出入ICU时MDROs阳性率,分析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4例患者入ICU时检出MDROs阳性率为41.89%,出ICU时增至500例检出MDROs阳性率为57.54%(P<0.01);细菌种类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为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ICU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为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DROs极易在ICU传播,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与MDROs定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加强多药耐药菌(MDROs)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了解其对MDROs检出及感染的影响,为控制病原菌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国多地区46所医院进行调查,使用统一的监测方法、调查表,经过统一培训,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MDROs检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患者34 081例,住院日302 818d;MDROs检出率以鲍氏不动杆菌最高,为44.0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8.02%;MDROs检出率较低的病原菌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为华北及西南(DDD>163),较低的为华东(DDD=114.13);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预防控制,MDROs检出率显著降低(χ2=45.109,P<0.001);医院感染MDROs株数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二者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0.864,P=0.01)。结论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控制,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可有效减少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院内感染细菌的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多药耐药菌(MRDO)产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164例入住ICU并发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组和非多药耐药菌感染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多药耐药菌产生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入住ICU住院患者共1878例,发生院内感染164例,感染率8.73%;感染菌株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占71.23%、血液占6.98%、化脓或者坏死组织占6.98%、尿液占1.55%;感染菌株分布前五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占30.17%、肺炎克雷伯菌占17.36%、铜绿假单胞菌占14.0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16%、大肠埃希菌占8.68%;多药耐药菌感染组和非多药耐药菌感染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多药耐药菌感染率呈正相关(y=0.3511x+11.745 r=0.6248)。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多药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20%上升至93.33%,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27%上升至82.5%;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42%降低至2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00%、55.77%、62.26%降低至23.77%、19.23%、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71%降低至53.95%(P=0.9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67%降低至33.33%(P=0.054)。结论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病原菌构成及多药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进行住院治疗的SAP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感染病原学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60例SAP患者其中MDRO感染112例,共检出MDRO 1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占68.18%,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9株,占25.3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妥布霉素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菌对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性较好。晚发型SAP、合并糖尿病、嗜睡、使用气管插管、尿管、胃管、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是导致感染MDRO的影响因素。结论 ICU中SAP患者MDRO感染率较高,其耐药性严重。入侵性操作、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高、糖尿病、长时间的ICU住院时间均可能提高感染MDRO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