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对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外科长期留置尿管患者376例,随机分为冲洗组与非冲洗组,冲洗组随机选择不同冲洗液,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之间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冲洗第1、3、5、7、14天冲洗组与非冲洗组之间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冲洗液冲洗的患者之间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冲洗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苯扎氯铵(BZK)凝胶剂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在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单纯随机抽取育龄健康妇女325名,按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首先进行问卷调查,接着的3个月中用药组妇女每次性生活时使用含BZK的凝胶制剂,对照组妇女则使用不含任何药物的空白凝胶制剂。试验结束时对全体人员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组153人,衣原体感染率为3.92%;对照组172人,淋球菌、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和念珠菌的感染率分别为2.91%、2.33%、2.91%、8.72%、1.16%。用药组和对照组妇女生殖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ZK凝胶剂对妇女生殖道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留置导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导尿管的捕入留置,使细菌容易附着在导尿管表面生长,造成了尿路感染,其原因是由于细菌入侵并粘附于尿道内路的表皮及导管表面,形成细菌性生物及导管包壳,此外,在插管时尿道黏膜受损伤,导管与尿道之间的空隙形成,均可使细菌逆行侵入造成感染机会.尿管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留管时间的延长,发生感染机会明显增多.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天的男性病人约有1/3并发膀胱感染;留置导尿管6天以上的病人膀胱感染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5.
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1)
目的探讨患者自身因素与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剔除不合格数据后最终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ICU行留置导尿持续2d以上的12 36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CAUTI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2 367例患者发生CAUTI 809例,感染率为6.54%;其中男性占64.65%、女性占35.35%,不同性别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7.63%)最高,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显著,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住院天数在21~40d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较高,感染率10.70%,其次是≥41d的患者感染率17.03%;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CAUTI感染率为8.25%,高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的4.17%;随着患者基础疾病种类的增加,其发生CAUTI的概率也越大。结论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等的高危患者是ICU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对该类人群应尽量采取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集束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CAUT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后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分析,以降低尿路感染率。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妇科手术患者352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共收治妇科手术患者321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留置导尿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措施和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尿路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7.65±5.23)%,对照组为(82.78±5.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4,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50例,感染率为15.57%,观察组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5例,感染率为1.42%,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6,P<0.05)。结论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的加强比传统的护理方法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尿路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生理性膀胱冲洗与被动性膀胱冲洗对脊柱损伤患者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性。方法收集骨科2010年3-12月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共83例,将主动增加饮水量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生理性膀胱冲洗),未增加饮水量者作为对照组(被动性膀胱冲洗),对各组尿路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感染率为63.0%,观察组感染率为32.4%,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饮水量2000ml组,感染率为61.5%,2500ml组为28.6%,3000ml组为10.0%,结果显示,每日保持饮水>2000ml对预防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结论对于住院脊髓损伤留置导尿患者,积极地增加每日饮水量,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比被动性膀胱冲洗法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流程女性导尿术对预防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的作用。方法将省略"加强消毒"步骤并使用Ⅲ型安尔碘作为消毒剂和导管润滑剂的改良女性导尿术同传统女性导尿术在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UTIC可疑发生率、UTIC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女性导尿术组术后UTIC可疑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导尿组。结论采用Ⅲ型安尔碘同时作为润滑剂与消毒剂,在导尿过程中省略传统导尿术的"加强消毒"步骤,对于预防UTIC的效力等同或更高于传统导尿术。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274-1275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的180例在我院行留置导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性别、年龄、留置时间、觉醒状态等因素对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结果 180例患者中,96例(53.3%)发生了尿路感染。女性、年龄>65岁、留置尿管天数>10 d、未应用抗生素及未进行膀胱冲洗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是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尿管留置时间、抗生素的应用、膀胱冲洗有一定相关性,缩短留置时间、应用抗生素、进行膀胱冲洗都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张惠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187-118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4月住院行留置导尿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14d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留置导尿后3、5、7、14 d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7.9%、45.0%、62.5%,对照组分别为23.7%、51.6%、77.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留置导尿患者术后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改良留置导尿术对于降低妇科手术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行妇科手术的4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30例和对照组22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留置导尿术,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留置导尿术的临床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7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31%(P0.05);两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6株,试验组患者检出4株,对照组患者检出12株,试验组患者病原菌分布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3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2.48%(P0.05)。结论改良留置导尿术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手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Some observations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bladder catheteriz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is study five laboratory media have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bacterial flora of urine from patients with spinal injuries who are undergoing long-term indwelling bladder catheterization. Single organisms were rarely isolated from these urines, in general complex mixed communities of bacteria were recovered composed of up to seven species. Observations were also made on how these populations change with time and in response to antibiotic therapy and bladder irrigation with antiseptics. During periods when patients were not receiving antibacterials,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Citrobacter diversus, Providencia stuarti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roteus mirabilis and Pr. morganii were stable inhabitants of the urine, Streptococcus faecalis, Acinetobacter anitratus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ere transient members of the communities.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s on these communities was merely to select species that were resistant to the agents us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f these patients are to be treated, the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ully characterize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s of the urines. Any therapy should then be based upon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istance profiles of all the members of the mixed bacterial flor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 调查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32例留置尿管患者,并对210例发生尿路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别记录性别、年龄以及不同尿管留置时间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3232例留置尿管患者中210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6.50%;通过研究发现,年龄、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数、恶性肿瘤、激素使用以及白细胞数目的不同均为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侵入性操作、白细胞数目是导致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侵入性操作以及白细胞数目是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5.
徐斌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
目的 探讨规范化干预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全程规范化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干预.结果 尿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22例,阳性率44.0%,干预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8例,阳性率16.0%,干预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检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3株、真菌4株,分别占34.6%、50.0%、15.4%;干预组检出病原菌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5株,分别占37.5%、62.5%;对照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26例,感染率为52.0%;干预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8例,感染率为16.0%,干预组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 相似文献
16.
周俊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尿管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住院治疗留置尿管泌尿系感染的40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与泌尿系感染的关系.结果 留置尿管出现泌尿系感染肿瘤患者中男性占35.00%,女性占65.00%,女性泌尿系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占70.00%,留置尿管时间>2周感染患者占87.50%,膀胱冲洗后泌尿系感染患者占32.50%;留置尿管1、2、7、14 d出现泌尿系感染的比例分别占5.00%、7.50%、37.50%、50.00%.结论 留置尿管是引起院内泌尿系感染肿瘤患者的最主要因素;掌握导尿指征,避免插管是有效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最佳方法;在留置尿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置管留置时间、保证引流内环境的密闭性,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止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5日-2014年3月5日在医院行留置导尿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留置导尿管导致的尿路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留置导尿的时间、觉醒状态、置管时是否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90例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42例,发生率46.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30.4%,女性感染率为63.6%,性别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高、感染率就越高,不同年龄段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率就越高,不同留置导尿时间段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觉醒状态越差、感染率越高,不同觉醒状态的患者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损伤尿道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未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留置导尿的时间、觉醒状态、置管时是否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间歇性导尿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8年1月-2019年4月的相关文献,纳入间歇导尿用于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检索公式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5.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73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性导尿组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方面和尿残余量两方面均优于常规留置导尿组,间歇性导尿组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常规留置导尿组[RR=0.31,95%CI(0.24,0.40),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纳入研究的仅为中文文献,仍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膀胱冲洗频率与速度的最佳选择及与尿路感染的关系,为预防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取2010年3月-2010年12月医院骨科病房脊髓损伤需长期留置导尿住院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膀胱冲洗频率:试验组2次/每周,对照组1次/2 d;试验组再分为A组,膀胱冲洗速度以80~100滴/min速度冲洗,B组,以120~150滴/min速度冲洗,分别于留置导尿后第14、21、28天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查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尿路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膀胱冲洗速度A、B组尿路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需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其膀胱冲洗频率越频繁,尿路感染率越高,而增加膀胱冲洗速度对尿路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尿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9月康复科收治96例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患者的资料,分析留置尿管期间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主要原因,探讨控制措施.结果 96例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进行留置尿管,1个月中发生尿路感染病例60例,分离出8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57.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16株,占18.8%,以肠球菌属为主;真菌20株,占23.5%,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感染原因主要有4方面: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医护人员与陪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规范;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留置尿管时间长.结论 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期间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血糖;加强医护人员与陪护人员手卫生;早日解除留置导尿改为间歇导尿方法,积极锻炼膀胱功能,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是关键;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