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对1 123例地震伤员实施早期救治.受伤部位:四肢伤925例,脊柱伤65例,头部伤46例,胸部伤53例,腹部伤72例.单部位伤809例,多发伤314例.紧急手术67例,其中肝破裂修补13例,脾破裂行脾切除14例,肠系膜血管损伤修补3例,腹部多脏器损伤修补6例,胸腹联合伤行胸腹脏器损伤修补及膈肌破裂修补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2例,肺破裂修补4例,肺及支气管部分切除5例,心脏压塞行心包切开1例,连枷胸行肋骨内固定5例.早期手术166例,其中早期单纯清创105例,清创加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36例,截肢25例.结果 406例治愈出院,673例经初期治疗后转院治疗,死亡3例.结论 分级救治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危重伤员及伴有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的地震伤员早期应采用损害控制技术.反复检诊是防止延误诊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损伤诊断治疗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结直肠损伤的诊断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以来收治的44例结直肠损伤,其中男性33例,女性11例;年龄3~77岁,平均34岁.钝性伤27例,穿透伤13例,医源性损伤4例;伤后直接送至我院35例,由其他医院外科处理后转至我院9例.行近端肠道造口7例;外置3例;Ⅰ期修补30例,切除损伤肠段后Ⅰ期吻合3例.结果 早期确诊41例,3例外院转运来的患者分别延误诊断1、7天和2个月.结直肠损伤AIS评分2~5分,平均2.9分;多发伤15例,ISS评分10~43分,平均22.1分;腹盆腔多脏器损伤15例.我院早期救治的35例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0.75~8小时,平均2.5小时.治愈43例,1例因严重骨盆碾压伤、失血性休克死亡;发生并发症6例(13%),肺梗塞、结肠修补处瘘、低位小肠梗阻、造口黏膜坏死各1例,腹腔内脓肿2例.结论 结直肠损伤诊断主要依靠术中探查,Ⅰ期手术可安全用于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治疗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73例(平均ISS≥27分)临床资料,早期采用控制出血、骨折临时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 73例患者中,1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于入院后11h,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h,2例因伤后第3、6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未予以早期积极救治死于入院后2h内;66例存活(90.4%),死亡7例(9.6%)。结论及时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等措施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伤员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所在轮战期间,曾担负某行动的战伤救治任务,此任务时间性强,伤员集中,工作量大,加之野战条件下手术室设备简陋,器材数量有限,如何做好手术室的组织工作就成为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问题。我们在短短13小时内,连续集中接收伤员42名,需要紧急手术者24名,均为重伤和中度伤伤员,共做手术24例次,其中胸部手术4例,剖腹手术3例(肝破裂修补缝合1例,脾破裂合并膈肌破裂行脾切除,膈肌缝合1例,小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 方法 收集四川省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收治的1 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和早期救治.结果 1 420例伤员中,共有1 821处损伤.其中单个部位伤1 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2 d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 h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 结论 在灾难救援中,救治速度是关键,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2 d;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瓦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32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死亡率高、治疗棘手的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了我中心2007年收治的32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及其救治方法,并总结其救治经验。结果32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0~34分(平均17.4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4例,5~8分10例,9~12分18例;所有伤者在早期行简单固定、止血、包扎后进行全身CT扫描,24例伤者接受了紧急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手术(其中去骨瓣减压术单侧8例,双侧12例),同时进行骨折外支架固定术1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8例,剖腹探查、脾切除术1例,伤口清创术20例。术后ICU监护治疗,Ⅱ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痊愈18例,占56.25%;轻残6例,占18.75%;重残2例,占6.25%;植物生存2例,占6.25%;死亡4例,占12.50%。结论在维持全身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优先处理颅脑损伤,及早手术控制颅内高压,防止由于低氧、低血压和高热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是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的救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多发伤的救治过程中,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常给诊治带来困难,易漏诊和误诊,丧失抢救时机,增加死亡率。我院于1991-01~1999-01,共收治腹脑联合损伤病人1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4~~52岁,平均34.6岁。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5例,殴打伤3例,挤压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30min~8h。就诊时休克5例,昏迷13例。1.2 伤情分类及治疗:本组脾破裂11例,肝破裂3例,行脾切除或肝脾修补术;小肠破裂4例,结肠破裂2例,行肠修补或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相似文献   

9.
严重胸腹联合伤36例早期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东  于晓枚 《人民军医》1999,42(12):689-690
胸腹联合伤的损伤脏器较多,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抗休克及手术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院1980~1998年共收治严重胸腹联合伤36例,现将早期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8例,女8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占63.9%),刀刺伤5例(占13.9%),砸伤及挤压伤5例(占13.9%),坠落伤3例(占8.3%)。主要伤情:血气胸3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19例,肺挫裂伤8例,膈肌破裂5例(其中合并膈疝4例),脾破裂13例,肝破裂8例,胃肠破裂5例,后腹膜血肿4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脊柱、四肢及骨盆骨折4…  相似文献   

10.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young active patients with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within 1 month after first-time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From July 2002–October 2004,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first-time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nd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stabilization within 1 month of injur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were performed before the operation in all cases. Cases with contralateral shoulder multidirectional instability or glenoid bone loss of more than 30% on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on the injury side were exclud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using metallic suture anchors or soft tissue bio-absorbable anchors by a same group of surgeons and followed the same rehabilitation protocol. Recurrence, instability signs, range of motion, WOSI score, Rowe sco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 Thirty-eight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he average age was 21 (16–30). All patients had definite trauma history. Radiologically, all patients had Bankart/Hill-Sachs lesion. All the operations were done within 1 month after injury (6–25 days).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was 1.2 days (1–5 day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28 months (24–48 months).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posttraumatic re-dislocation (5.2%). The average external rotation lag was 5° (0–15) in 90° shoulder abduction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alateral side. 95% of patients had excellent or good Rowe score. The average WOSI score was 83%. There was one case of transient ulnar nerve palsy and one case of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immediate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with an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echnique for treating young active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This study complies with the current laws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所致的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5.12汶川地震"以来我院收治的137例地震创伤患者进行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损伤部位分布、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创伤严重度评分,调查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地震创伤患者以4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63.51%,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4.01%,受伤部位以下肢为最多,占37.23%,其次为多部位伤,占29.20%;城镇与农村创伤严重度评分相差不显著.结论 地震创伤的救治与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地震高危人群的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anelliⅢ型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早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FanelliⅢ型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15例,并通过早期手术治疗进行了修复,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21.2±5.3)岁(19~3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例,运动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左侧8例,右侧7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胫骨外旋角度、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量表收集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患膝功能评价。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38)min(62~151min),失血量(73±131)m L(62~162m L),随访9~17个月,平均(11.5±3.6)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膝关节僵直、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等并发症。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对比):减少0~5°(不含5°)者12例,减少5~10°(不含10°)者3例,术前15例均10°。至最后一次随访,患者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是膝关节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早期修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19例.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18~74岁,平均40.3岁;右侧11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6例.受伤6h内行腘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治疗方法,改善肝脏损伤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科收治的185例肝脏损伤手术患者的处理原则、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其中男性149例,女性36例;年龄15~79岁,平均37岁。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制订的肝损伤分级标准:Ⅰ级19例,Ⅱ级31例,Ⅲ级59例,Ⅳ级48例,Ⅴ级28例(其中合并肝后静脉损伤17例)。肝损伤AIS评分平均为(3.19±1.19)分。多发伤患者ISS评分平均为(18.76±6.64)分。以肝修补、大网膜填塞修补、Pringle法阻断肝蒂后肝内止血或清创切除、肝周填塞或加选择性肝动脉结扎作为处理肝脏损伤的主要手段。结果本组存活163例,死亡22例,死亡率11.89%。其中17例合并肝后静脉损伤者存活9例。死亡患者中除死于严重合并伤外,大失血或合并凝血障碍为主要死因。结论依据肝脏损伤的分级选择手术方案,肝后静脉损伤进行确切的肝后填塞和适当的辅助措施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改良氧利用率(BMO_2UC)、动静脉血乳差值(VALa)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4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59例(轻中型组)。重型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9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2例,坠落伤13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5例,多发血肿9例,脑实质内血肿10例,脑疝7例,颅底骨折4例。轻中型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9.0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1例,坠落伤28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10例,多发血肿12例,脑实质内血肿21例,脑疝9例,颅底骨折7例。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BMO_2UC和VALa水平,并分析BMO_2UC和VALa水平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21±0.07)%和(-0.18±0.08)mmol/L,明显低于轻中型组患者(P0.05);94例入院时GCS评分为(8.10±2.6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与BMO_2UC和VALa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5、-0.511,P0.05);94例患者死亡26例,病死率为27.66%。死亡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15±0.06)%和(-0.11±0.07)mmol/L,明显低于未死亡患者(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MO_2UC和VALa明显降低,BMO_2UC和VALa在一定程度可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并在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骨创伤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损伤严重度预警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创伤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 FES)损伤严重度预警参数。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损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 RISS)对1993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47例骨创伤并发FES患者进行定量评估,探讨其损伤严重度值域范围。结果全部病例RISS评分均在11分以上:单纯多发性骨创伤6例,RISS值位于11~18;伴有颅脑或胸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多发性骨折患者有38例,RISS分值在18~25,3例分值>25分。 FES发生与RISS分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创伤损伤严重度与FES发生之间具有相关性,当单纯多发性骨创伤患者RISS值≥11、伴有颅脑或胸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多发性骨折RISS值≥18时,易发生骨创伤并发FES,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震骨伤的伤情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收入德阳二院的伤者986例(男性601例,女性385例),分析其骨伤特点.结果 986例入院伤者中获得完整检诊资料的骨伤患者974例,其中合并骨折的多发伤563例(占57.8%),挤压综合征47例(占4.85%),软组织损伤363例(占37.3%),四肢骨折389例(占39.9%),脊柱骨折244例(占25.1%),骨盆骨折102例(占10.4%),其他部位骨折195例(占20.0%).结论 本次地震伤中,以骨伤患者最多,且以合并骨折的多发伤为主.但一线救援处理措施存在不足,需加强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相关理论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时机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并-196℃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患者216例,男性137例,女性79例;年龄18~60岁,平均44.4岁。依据开颅手术后颅骨修补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67例)和晚期组(149例)。早期组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18~59岁,平均43.3岁。晚期组男性92例,女性57例;年龄19~60岁,平均45.0岁。早期组为去骨瓣术后12周内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晚期组为去骨瓣术12周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12个月颅骨修补感染、骨瓣吸收等相关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共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3.7%。手术区域及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早期组2例、晚期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晚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例数多于早期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17例vs.3例,P=0.008);早期组骨瓣不愈合/吸收发生例数少于晚期组(7例vs.41例,P=0.003)。术后12个月早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晚期组(79.85±7.43)分vs.(70.18±8.16)分,t=2.623,P=0.004。术后12个月早期组GOS评分高于晚期组(3.98±0.94)分vs.(3.22±0.87)分,t=1.834,P=0.041。结论早期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颅骨修补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修复陈旧性多手指指尖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6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应用序贯邻指皮瓣联合鱼际皮瓣修复受伤时间2周以上的陈旧性多手指指尖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5~56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电锯伤5例,重物压伤4例,撕脱伤2例,冻伤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多个手指(2个手指以上,拇指除外)的指尖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为0.5cm×1.3cm~1.4cm×2.3cm。术前所有患者X线检查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多个手指指尖软组织或骨质的缺损,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在大鱼际处及邻指指背部设计并切取皮瓣,靠近大鱼际的受伤手指行鱼际皮瓣修复。术后定期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皮瓣的外观、功能、感觉及存活情况。结果 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伤口均I期愈合。对12例患者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随访的方式,随访3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1.4年。12例患者移植皮瓣完全覆盖缺损,未见坏死、磨损及破溃发生,未出现切口瘢痕挛缩,感觉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患者对于移植的皮瓣感到满意。结论序贯邻指皮瓣联合鱼际皮瓣修复陈旧性多手指指尖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外形美观,保留了手指的长度,无需显微外科技术、存活率高及功能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