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都知道,针灸是一项古老的医疗技术,它起源于中国,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来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和中草药方剂并驾齐驱的。但是在满清统治时期,针灸遭到了厄运,因为它被认为是伤害皮肉,有损机体,曾被禁止使用。虽然在民间仍然很流行,但在上 相似文献
2.
中枢乙酰胆碱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乙酰胆碱(Ach)不论在种系发生或个体发生上都是最早出现的神经递质,在某些低等动物感觉传入神经全部是胆碱能的,高等动物痛觉的神经通路有一部分也和上行胆碱能网状激活系统一致;脑内一些重要的与痛和镇痛有关的结构是胆碱能的;因此我们认为 Ach 可能是研究针刺镇痛中枢神经化学原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医学家在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的临床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一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从而推动了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机制的研究。50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催眠和针刺均可缓解实验性疼痛,但二者的镇痛机制尚不清楚,对8名男性志愿受试者,用冷加压试验引起实验性疼痛。在用双盲交叉法施也安慰剂和催眠镇痛和针刺镇痛的效应进行测定。结论:1、催眠和针刺均能显著减弱冷加压试验引起的疼痛,前者经后者的作用更强;2、催眼镇痛和针刺镇痛主要不是由阿片内啡肽系统传递的;3、无论催眠或针刺,给纳洛酮或安慰剂对血浆β-内啡素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秀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1999,21(3):21-26
为了更好地改进针刺镇痛疗效,必须首先搞清针刺镇痛产生的机制。本文介绍了针刺镇痛作用的几个主要机制,即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生物电调节与生物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Acupuncture is known as an age-old healing art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in China,It has constituted one of the major means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the people for many years,and it is regarded as important as as herb medicinein combating diseases in china,However,acupuncture suffered a serious set-back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when acupuncture was denounced as beingharmful to the human body and was p(?)ohibited by the Manchu rulers,Althoughwidely used privately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acupuncture was not acce- 相似文献
7.
8.
9.
10.
吕君玲;李佰承;冷俊艳;樊海龙;赵凌;梁繁荣 《中医杂志》2015,56(14):1257-1260
针刺镇痛是否是安慰剂效应近年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争论,虽然为此做了大量关于针刺效应与安慰剂效应对比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有定论。通过梳理总结目前针刺与安慰针刺的临床对照研究、期待效应与针刺镇痛关系的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与安慰剂镇痛的机制研究,发现目前针刺与安慰针刺对照研究的对照方法不规范并存在不合理之处,针刺疗效是否受期待效应影响仍需进一步证实,且针刺镇痛与安慰剂镇痛的产生机制相似,将两者单独剥离出来研究存在困难。认为今后针刺效应研究应转换思路,更多地去研究针刺与其他治疗措施的区别,并且要利用安慰效应与针刺镇痛的协同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人和实验动物的痛阈都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针刺镇痛各环节相关的神经递质、激素分泌水平、神经元活动也同样具有昼夜节律,针刺在发挥镇痛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整复节律的作用。从时间节律特征来探索针刺镇痛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可望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结缔组织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主要是由神经介导的,因此,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相对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不少研究认为,神经反应在针刺镇痛中起主要作用,但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学说,不能解释一些临床现象。例如,很多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过程中感觉是轻松的、舒适的,并非一定要感受到剧痛才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针刺促微循环镇痛机制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黄仕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97-99
传统针灸学认为,针刺治疗的临床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痛作用;二是补虚泻实,调节平衡——调整作用;三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免疫作用。其中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历史悠久,至今临床运用普遍。关于针刺促循环镇痛作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明确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由此说明气血不调是导致多种疼痛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故针刺以调气为主,使气行则血行,血液循环畅通,其疼痛自然消失。明代针灸学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中亦云:“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 相似文献
18.
19.